学习方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论文

时间:2022-10-06 08:44:04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论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因此,各种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无一例外地都让综合性学习占据了一席之地。教学中,如果仅仅依托教材里设定的几个实践专题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充分实现综合性学习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文本的阅读为学生开辟综合性学习的领域。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以往任何方式的阅读、写作教学,既没有现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也没有现成的写作题目或范例供学生练习写作,甚至没有确定的主题,学习资源只能靠师生共同去挖掘,学习主题也只能靠师生共同去寻找。本文试通过具体实例,探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及活动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论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类型及其活动设计

  (一)课文话题式

  所谓“课文话题式”,是以教材中课文的题目作为话题,让学生围绕此话题展开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选择课文题目作为话题时,要注意课文题目所承载的内容在生活中不同角度的体现,让学生能够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出发,围绕中心话题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案例1】

  主题提炼: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如果就文学文,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文中的相关内容,如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等,枯燥乏味,既不能引起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将实践、体验、获知与兴趣、能力融为一体呢?可尝试以“桥”为话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目的:

  1.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阅读说明文的热情;

  2.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调查、探究能力;

  6.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学习过程:

  1.搜索记忆仓库,展现“桥”的美丽。

  同学们看过许多的桥,走过许多的桥。在这众多的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座?为什么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先说一说,然后再以“我记忆中的桥”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写成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对桥的描绘,也可以是自己和桥之间的故事等,目的是唤醒对于桥的记忆,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桥是学生都熟悉的,对此有话可说。交流生活体验时,学生在看似闲谈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关于桥的精彩故事又激起了他们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的兴趣。

  2.阅读《中国石拱桥》。

  教师组织学生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把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解说得清晰鲜明的(如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说明语言的准确运用等)。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如整体感知课文就可以从看到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开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方面?怎么介绍的?等等),然后带着问题读书,在阅读实践中掌握阅读事物说明文的方法。

  3.“我”做设计师,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阅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功用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一次桥梁“专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先画出图样,再配上文字说明。

  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学生尝试说明文的写作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超凡的想象力得以尽情的展现。

  4.开展调查实践。

  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调查当地的桥,从数量、建造的历史、形状、构造、功用等方面做好记录,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印证了课文中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以“心桥”为话题成文一篇。

  生活中有着无数有形的桥,用途各不相同。由有形的桥我们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也需要一座桥——心灵沟通的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以心灵沟通为内容的作文,重点表现“心桥”如何架设。

  该环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来,完成了由“学文”到“做人”的过渡。

  从以上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整个学习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大的循环图。围绕“桥”这一话题的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做到了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

  (二)单元主题式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分单元选编课文,每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或体裁一致,或主题类似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提炼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案例2】

  主题提炼: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这样几篇课文:《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和《黔之驴》。这一单元表现生活的范围一致,展现的是动物世界的生活,我们从中也可以提炼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保护野生动物行动。

  学习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

  1.课堂学习: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1)情境模拟: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从厨房里端出了一盘香喷喷的油炸“田鸡”(小跳蛙)特意犒劳你,你很理解妈妈的心意,但小跳蛙是有益的动物,不能捕食它。你怎样拒绝妈妈的好意而又不让妈妈伤心呢?请你写下要对妈妈说的话。

  (2)师生共读搜集到的有关人类经常捕食野生动物的介绍文章,读后交流心得。

  (3)开展野生动物的捕食者与拒食者的辩论。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4)写一份保护野生动物宣言。

  这一系列课堂活动设计,旨在促使学生形成“保护动物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

  2.课外实践:开始保护行动

  (1)调查你所在的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

  ①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哪些是属于国家保护的?它们目前的数量有多少?

  ②当地群众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意识如何?有哪些伤害野生动物的现象与做法?

  ③有关部门是否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调查之后写一篇调查报告,选送写得好的给新闻单位或环保部门。

  (2)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宣传汇演,张贴宣传标语等。

  (3)选择一种自己想要保护的野生动物,先制订一份保护计划,再查阅介绍该动物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保护它的重要性。

  通过课外实践,带领学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实效显著。

  (三)问题探究式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解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有些问题本身具有综合性,答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就可以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弄清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

  【案例3】

  主题提炼:

  阅读《冰心诗四首》时,一位学生发现这几首诗的诗句不是整齐地排列,而是错落着排列,而以前读的诗都是整齐地排列的。阅读古诗时,有一位学生发现了“新大陆”:好多古诗为什么总爱用“西楼”这个词?还有的学生对于诗歌一行一行排列的方式不理解:诗歌为什么就得一行一行地排列?对于这些问题,老师无法用“因为”、“所以”就能让学生理解。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走进诗的王国去自己体会。于是一个以问题探究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诞生了——诗歌是什么?

  学习目的:

  1.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特点,品味诗歌的韵味;

  2.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3.用诗点燃学生生活的热情;

  4.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学习过程:

  1.诵诗。

  朗诵内容:一部分是教材中的必背篇目,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选诵篇目。

  朗诵形式:可以是自己单独朗诵,也可以是与同学合作朗诵;可以是配乐朗诵,也可以是不配乐朗诵。

  朗诵比赛的过程:由班长、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共同商量决定,主持人由学生推选,主持人的串台词由主持人自己写。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最佳朗诵能手,并让他谈一谈自己的朗诵体会,其他人对他的朗诵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一次问题探究:通过这次诗朗诵,你对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诗歌朗诵环节,让学生亲近诗歌、了解诗歌。

  2.赏诗。

  (1)课内诗歌鉴赏。

  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选编的几首诗(有古诗,有现代诗),然后让他们谈一谈:你最欣赏哪一首?为什么?进而指导学生从诗歌选用的意象、凝练精当的用词、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个角度去鉴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赏读中学会鉴赏的方法。

  (2)课外诗歌推荐。

  让学生每人从课外找一首诗,并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时要求做到:①感情朗读,让同学们听了你的朗读就想亲自读一读;②说出推荐的理由(实际就是对诗歌的赏析),从内容到艺术形式进行全面分析,理由不得少于3条。

  通过课内外诗歌的鉴赏与推荐,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有哪些特点?在探究中能品出诗歌的韵味。

  3.创作。

  感兴趣的同学尝试创作一首诗;不感兴趣的同学从课文中选择一首诗,用画表现它的意境,同时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

  诗歌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故不对所有的学生作统一的要求。

  (四)主题生发式

  所谓“主题生发式”,就是根据文章集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再引申出一个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实践的主题来,引发的学习主题不受文章主题的局限。

  【案例4】

  主题提炼:

  朱自清的《春》历来被作为名篇选入初中教材,教学时,教师也常津津乐道它所展现的画面美,最后也总不忘让学生归纳它所表现的主题: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至此,对《春》一课的学习即告结束了。如果我们再稍微向前跨越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经历了十余个春天,发现春天独特之美了吗?美只是春天的专利吗?其他季节的美表现在何处?生活中除了有四季变化之美,还有哪些美呢?由此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开展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学生学习《春》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习目的:

  1.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

  3.学会观察生活,享受美的生活。

  学习过程:

  1.享受美。

  播放《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随着乐曲的旋律想象美的画面,听完乐曲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与再造想象中感受美所带来的愉悦。

  2.发现美,欣赏美。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表现生活中的美的材料,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件精巧玲珑的雕塑、一篇美文等,然后就这些材料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展现了生活中哪方面的美?是怎样展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选出最佳作品再在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艺术品中去发现美,从艺术的角度去品味美。

  3.创造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中的美。

  这是对美的认识的升华,也是关于“美”这一主题生发的更高境界。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注意点

  结合上述几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适合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学习主题。如果脱离教材另设学习主题,就会导致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偏离,冲淡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也不容易掌握学习的尺度,容易造成教学上的偏差。从教材中挖掘学习的主题时,角度各不相同,可以从单篇课文出发,也可以从一组文章出发。从单篇文章中提炼学习主题时,可以课题为话题,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中升华或引申;从一组文章提炼学习主题时,可以从它们表现生活的共性中提炼。学习主题可以从显性知识中提炼,也可以从隐性问题的探究入手。不管从哪个角度提炼学习的主题,都要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让学生的学习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相互沟通,以开放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参与生活。

  第二,围绕一个学习主题预设学习目标时,要着重体现三维目标,即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否则,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不到培养“全人”的目的。同时,预设的学习目标还应是开放的,既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随时纳入直接经验和体验,也有利于即兴发挥和创造。这种开放、动态的目标犹如一条无限延长的射线,有起点无终点,它为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学生沿着这一方向可以尽其所能地走下去。上述几个案例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统整及其开放、动态的特点。

  第三,活动内容的安排要注意走进生活、加强综合,并体现活动的特点。

  (1)走进生活,就是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关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充分挖掘生活环境中以及自身蕴藏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知并掌握获知的方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上述几个案例无一例外都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实践,即使是“诗歌是什么”这样的学习主题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自己组织诗歌朗诵、自己评价学习成果,这些都是在让学生体验一种新的生活。

  (2)加强综合,包含本学科内学习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以及学科间学习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两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要将课程标准要求的读、写、交际、积累等各部分的内容统整起来,同时还可以打通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渠道,扩充语文学习的资源。如案例1、2、4中就涉及了建筑学、生物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获得增长。

  (3)体现活动的特点,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变成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和操作,既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有外显的行为活动,而绝不仅仅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式的读书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得恰当与否,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所以,在设计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体现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

  第四,确定好学习内容,还要设计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过程设计应关注这样几点:

  (1)体现层递性。活动内容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逐步走向理性思考,再从理性思考回到感性验证,促使学生能力呈层级性上升。上述几个案例的活动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2)体现自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是基于学生的个性体验,即独特的学习、生活、情感体验,活动过程的安排,亦应体现自主探究的特点,多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机会和条件,使学习的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间接经验过渡到获取直接经验。

  (3)体现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在互动中,师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不再出现地位高低、尊卑的差别,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4)体现情意性。整个活动过程的安排应能激起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要考虑创设自由、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并适时安排情感交流的环节,让学生有获得成功与愉悦体验的机会,以便不断增加学习的信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学习语文方式方法10-11

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论文范文10-06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总结03-07

综合性语文学习方法10-09

综合性语文学习方法谈范文10-08

单元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案设计10-07

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总结10-0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报告10-06

探讨语文学习方法的论文10-06

综合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