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沟通的逻辑与技巧

时间:2022-10-05 22:09:05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沟通的逻辑与技巧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总是离不开和别人的交流沟通,是门很深的学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和人交流沟通?来看下面:

  说话的艺术与技巧【1】

  1、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事实和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具体的表现,比任何的描述和个人感受都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沟通中最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事先考虑好对方会提什么样的问题。

  2、以理服人,不能强加于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激发其行动的力量,才能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3、知己知彼,设身处地。

  不仅要考虑清楚自己的想法与行动,也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对方的情况,以便慎重思考应对的说服策略。

  通过投其所好和强调双方的利益,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4、步步为营,分阶段实施。

  将需要说服他人的问题,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对象,化整为零,分为不同的阶段实施说服。

  5、从上向下俯视对方,是威慑对方的一个好办法。

  如果从下往上仰视对方的话,就很可能被对方的威慑力压制。

  可能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这时的感觉,与小时候我们仰视父母的感觉是一样的。

  6、职场中,谁能够在有限时间里,用最有效地方式,高质量地说服对方,谁就能获得了成功。

  而不借助任何第三方软件、不具备专业的美术功底、如何通过模仿和实践尝试各种有效易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传递信息,说服对方,是个难题。

  谭小芳老师建议:打造一个让人感觉“漂亮的PPT”将会帮助职场精英们提升通过PPT进行令观众叹服的演示的能力。

  7、引用名人的话。

  权威人士的建议常常可以抹煞一个人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回忆,制造出新的记忆。

  这就意味着“谁说的”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设想一下,你和客户谈话时,引用他所熟知的权威人士的话会怎么样。

  “听说你崇拜波诺。

  知道吗,他说过……”然后奇迹就发生了。

  8、要以权威的腔调讲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熟悉你讲话的内容,你的题目了解得越多越深刻,你讲得就会越生动越透彻。

  另外,最简洁的文章总是最好的文章,就是因为它最容易理解。

  8、使用具体和专门的词汇和词语。

  说话所使用的词汇和发布命令时使用的词语都是简单、简洁、一语中的并且容易理解的。

  但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词汇和说一些没有用的事;不要用一些琐碎或者没有什么价值的小事扰乱你的听众的心思。

  9、说话要直截了当而且中肯。

  如果你想在你所说的各种事情上都取得驾御人的卓越能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集中一点,不要分散火力。

  10、不要夸口。

  不但永远不要夸口或者言过其实,而且在陈述你的情况时还要动脑筋为自己留有余地,这样你就不必担心会遇到什么责难。

  11、对待听众不可盛气凌人。

  即使你可能是你要讲的这个专题的权威人士,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盛气凌人地对待听众。

  12、要有外交手腕及策略。

  老练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去说适当的事情又不得罪任何人的一种能力。

  要说做起来也很容易,就像你对待每一个女人都像对待一位夫人一样,对待每一个男人都像对待一位绅士一样。

  13、要为你的听众提出最好的建议,不要为你自己提出最好的建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谁都没有办法从你的脚下抢走一块地盘,你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不会说话,一万句无用;会说话,一句足矣。

  “说说控”的说话之道【2】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有些“讥讽”仅仅是一种习惯,却没有成为一种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种叫做“如何装作是XXX”的文体,似乎在网络上很是得宠。

  这类任性文章的出现往往是与某些热门事件相伴生的。

  比如,最近余秀华的诗火了,当满屏都是余秀华和她的诗时,当人们在传播、揣摩、学习、研究她的诗时,应运而生的这类文章就可能这样去吸引眼球:“如何装作是个诗人”、“如何装作爱读诗”、“如何装作余秀华的熟人”、“如何装作是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之类,仿佛一瓢冷水,兜头泼熄网友的热情;又像一个大棒子,令人顿感当头棒喝的痛楚。

  如果说,他们十分乐于批判别人很“装”的话,那么,一味偏爱使用这类笔法也未尝不是一种装。

  如果说被他们批评的对象算是“装熟人”、“装文艺腔”的话,那么,他们自己在装什么呢?笔者以为,不如说是在“装轻松”吧。

  或许,“装轻松”的写作模式与互联网的兴盛密不可分。

  这是一个读网时代,相较于正经八百地阐述观点,正门正道地诠释、评说,直截了当地沟通、交流,当面锣对面鼓式的质疑、交锋,那些诙谐轻松、插科打诨、戏谑搞笑的文体和话语,似乎更能够获得网友的偏爱。

  自然,正儿八经的写作中也不是不可以融入这类笔法,但是显然,“装轻松”过了头,往往会削弱语言本身的力量,甚至不利于营造一种良善的公共舆论环境。

  而且,有些媒体、有的平台也似乎很欣赏这类笔法,这在客观上也助推了这种并不正常的舆论和文化现象。

  客观地说,其中一些人的文章是很有可读性和启发性的,有些还不乏真知灼见,引人入胜的精品也是有的,但是从笔调中透露出的那种不屑的态度,剑走偏锋的吐槽,夹枪带棒的讥讽,故作惊人的冷幽默,甚至自视高人一等的正话反说,看多了不免令人难受。

  他们喜欢将一切正经的、神圣的、高雅的、严肃的话题和文化现象进行解构,似乎唯有鄙俗,唯有反讽、拆台才是表达的真谛和不二法门。

  至于对“正常”写作者稍有稚嫩的、不成熟的想法,更是毫不留情加以嘲讽。

  显然这种“装轻松”不只是不应该流行的,用多、用滥了恐怕还会削弱文本自身的力量。

  比如谈论现代诗歌,谈论余秀华,有话好好说又有什么不可呢?只要不是人云亦云,只要是对诗歌现象、文化现象的直接观察与自我体认,或者只要是能自圆其说的一己之见,人家为什么不能参与交流和表达?非诗人,或者从余秀华火了才了解她、从“余秀华热”才开始关心诗坛的人,难道就没有资格谈论诗歌了吗?动辄将人讥为“文艺装腔者”和“装熟客”,多少有点残忍。

  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在舆论圈中已成常见现象。

  比如去年4月17日哥伦比亚知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去年10月9日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当时的网络上就至少同时出现了两股潮流。

  一边是网友包括众多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撰文介绍、回顾和评论其作品和生平,另一边是各种吐槽和讥讽,比较流行的句式大抵是——“最近一段时间,最装的事情就是悼念马尔克斯,或者最有格调的卖弄方式就是谈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诚然这些吐槽者或许大多是对马尔克斯和莫迪亚诺是十分熟稔的,但是推介、评论或者简单地在网络上跟评、转发者又未必都是对这些文学巨匠一无所知者。

  再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算其中有些人是从马尔克斯去世、莫迪亚诺所引发的网络关注热中才了解他们的,就算其中有些人出于跟风才参与进来,真的就那么可耻吗?或者说,真的就比网络反智主义的狂欢,比故意搅浑舆论生态更可耻吗?

  退一步讲,即便有一些“外行”的言论,即便有个别人有装腔作势、班门弄斧之嫌,又为什么不能秉笔直书式地进行指正呢?直截了当地说出优劣,指斥谬误,避免以讹传讹,这才是文学普及和文化交流所欠缺的,也是正确的辩论和正常的舆论场所需要的。

  “装轻松”的笔法损害的不只是文风,其流风所及,难免会导致文化交流、舆论交锋和网络社交中出现更多的言语暴力行为。

  在寻常的网络交流中,微信、微博留言中,读惯了“装轻松”文体的人们,随手挥舞起“棒子”来,已经驾轻就熟了,甚至于脏话连篇早已成了习惯,言语暴力成了他们的一种武器。

  置身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实在叫人身心疲惫。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有些“讥讽”仅仅是一种习惯,却没有成为一种力量,或许这种行为更像网络社会的一种病症。

  真正了不起的大家,一定是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他们一定会更为崇尚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笔法。

  “装轻松”之类的言语习惯正是内功不足的表现,抑或是用先把人吓退的办法,以掩饰自身的浮躁、浅薄和苍白。

【沟通的逻辑与技巧】相关文章:

高效沟通技巧11-09

高效沟通的技巧11-21

说话与沟通的技巧08-01

说话沟通技巧08-16

说话沟通的技巧10-26

与上级沟通的技巧10-19

高效沟通技巧答案07-20

与人沟通的说话技巧12-08

工作邮件的沟通技巧10-28

与客户沟通的基本技巧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