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性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02 03:57:0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性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提高问题的质量,通过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引发创造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性教育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艺术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学科,课堂上应该洋溢着浓厚的时代和人文气息。它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精心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迷,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如何提高问题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比如,在预习《安恩与奶牛》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来为学生指引方向: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安恩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她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根据她的言行举止猜猜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她为什么把奶牛带到市场上来?学生在经过认真阅读课文,再思考这几个问题后,便可大体了解,这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清贫的老夫人和她的奶牛的故事,通过她和那几个商贩的谈话,可以看出这位老妇人的善良以及对于她的奶牛伙伴的感恩和爱护之情。这一篇课文的预习任务便基本落实了,为下面讲解这篇课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但是这样的提问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体不够理想,大部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一味接受知识,不愿动脑思考,不主动求索质疑。并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是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具有启发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启”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是教师的诱发和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指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受到情感教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诗中“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一字,极富神韵,道出了作者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落谁家”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落”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文中对“落”的理解,假如单纯地解释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假如:将本句改为“不知秋思在谁家”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句明确了原句中该字的妙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问题的提出要有艺术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开始进行思维突破,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依然是《安恩与奶牛》这篇课文,在学生们阅读了课文并找出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后,不难看出,老太太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从文中“老掉牙的旧衣”“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木屐连后跟都磨平”等词句可看出她的生活比较清贫,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卖奶牛呢?这样可以为她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改善她的生活?有的学生会说“她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能够看出她对于奶牛的爱护和感恩,文章的主旨就在问题的冲突中得以体现。这样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有时甚至还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此,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能力,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仅仅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思考、探索。

  第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端午日》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在沈从文先生的家乡端午日的习俗。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问“你知道我国的其他地方端午日又有怎样的习俗吗?”同学们肯定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吃粽子”还有的地方挂艾叶菖蒲榕枝、佩香囊等等,如果是课前布置下去,一定会有很多答案,这样,不知不觉间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节日呢?”一个端午日的发散性的问题就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知识。

  第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为了让他们更好掌握口语交际中的用于礼貌、得体,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生活中的某一生活情境,进行对话,其他小组点评。一时间,学生们活动非常踊跃,纷纷出谋划策,都渴望自己的小组展现的是最新颖独特的情境,语言是最得体的。有的小组设计了采访世博会的游客,访问他们游玩世博会的感受,有的小组访问外国游客,询问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并且在讨论和倾听点评中注意到了用语的得体。课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这样,学生就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语文的问题还必须紧扣时代特征。

  语文应用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社会中的交往、交流,都需要依靠语文去表达。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学问,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有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技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不等于思想,思想不等于灵魂。这句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送,还应该与时代同步,告诉学生现在是什么样的时代,如何去适应并关爱这个社会。

  在教学《郑人买履》一文时,经过一番研读、讨论,同学们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全文的解释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郑国人最后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对于他的行为,你还想说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做事不能太拘泥于现实,要切合现实。“那么,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犯了和郑国类似的错误呢?”显然,这一问题就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同学们开始考虑周围的世界:有哪些事情和这个错误类似呢?这样同学们就将知识和现实结合,开始尝试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在语文学习中关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学到的语文才是立体的、丰富的。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只有通过对有效问题的讨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引发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性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深思10-05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10-06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10-1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论文10-08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法探析论文10-09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论文10-08

艺术理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0-09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论文10-09

电视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0-1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究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