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0:2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析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对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患者采用贴敷治疗的效果。

  方法:患者被分为四组: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组;Ⅱ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治疗组;Ⅲ组,单纯药物治疗组;Ⅳ组,安慰组。

  使用乳腺贴敷的患者每两天就需要更换一次贴膜,需要连续使用三个月的时间。

  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随访,随访率高达100%,随访的时间为一年。

  结果:Ⅱ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Ⅰ组和Ⅲ组高;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效果都明显比Ⅳ组高。

  结论:当前还没有得到乳腺小叶贴面的禁忌,也没有观察到任何的副作用,如果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需要大量的病例观察得到结果。

  【关键词】 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贴膜;治疗

  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也可以叫做乳腺增生病,这种病的病因很复杂,一般情况下是与卵巢功能的病理有很大的关联。

  雌激素促进乳腺导管与周围结缔组织的生长,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的发育[1]。

  如果卵巢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导致了雌激素增加,孕激素减少,两者不协调,就会导致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发生。

  当前临床上治疗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治疗方法很多,而且治疗方式不能统一,各种方式的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满意。

  如果使用中国传统的通气活血的治疗理论,同时结合发达的现代科技的治疗方式,使用贴敷的治疗方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院于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院收治了45例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行乳腺小叶贴膜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收到了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院收治了45例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

  患者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63岁,平均年龄为43岁。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的检查后确诊为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患者。

  1.2 方法:根据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全部确诊为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

  所有患者都有乳腺无规律疼痛的情况,经过体检发现患者乳腺呈现片状或者是乳腺有增生的表现,经过B超、X线拍片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表面,所有患者已经有上述的症状最起码两个月的时间。

  患者被分为四组: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组;Ⅱ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治疗组;Ⅲ组,单纯药物治疗组;Ⅳ组,安慰组。

  使用乳腺贴敷的患者每两天就需要更换一次贴膜,需要连续使用三个月的时间。

  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随访,随访率高达100%,随访的时间为一年。

  Ⅰ、Ⅱ组的乳腺贴膜选用上海南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乳腺小叶贴膜。

  在使用的时候把乳腺小叶贴膜背面的胶带固定在胸罩里面,带上胸罩使得乳腺小叶贴膜贴敷在皮肤的表面。

  每两天换一次,连续使用三个月的时间。

  Ⅱ、Ⅲ组的药物主要选用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物,连续服用3个月。

  疗效的评定:显效:乳腺疼痛基本消失;片状或弥漫状增生性结节明显改善,退缩>60%;并有辅助检查证实。

  有效:乳腺疼痛明显缓解;片状或弥漫状增生性结节变软,呈改善趋势,退缩>25~60%;并有辅助检查证实。

  缓解:偶感乳腺疼痛,或触之轻痛;片状或弥漫状增生性结节变软,呈改善趋势,退缩<25%;并有辅助检查证实。

  无效:症状、体征和检查均无有意义的变化。

  2、结果

  Ⅱ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Ⅰ组和Ⅲ组高;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效果都明显比Ⅳ组高。

  Ⅱ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治疗):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差异有非常显著性;Ⅱ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治疗):Ⅲ组(单纯药物治疗),差异有非常显著性;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Ⅲ组(单纯药物治疗),差异无显著性。

  Ⅳ组(安慰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3、讨论

  应用物理因子作用 通过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病理基础和临床症状,已被证明是治疗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有效途径。

  正常的人体组织结构细胞都带有排列有序的正负离子,如皮肤的表面带正电荷,真皮带负电荷等。

  当发生疼痛或组织结构不良时,正常的电荷分布状态也被打乱[2]。

  所以,通过静电物理贴敷剂改变皮肤表面及浅表组织结构的异常电荷分布,恢复组织结构的正常排序;或通过静电物理的贴敷,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脑垂体、卵巢功能,达到治疗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目的[3]。

  乳腺小叶贴膜带静电阴极(负电荷),可恢复皮肤生理性带电状态,静电场产生的微电流能改善微循环,从而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

  静电感应途径还可使静电(正电荷)直接作用于不良的乳腺组织结构,达到对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治疗目的[4];同时,小叶贴膜的静电作用对乳腺区的刺激本身尚可刺激内分泌反射途径,

  从而刺激垂体调节功能,改善相对偏高的雌激素和相对偏低的孕激素,恢复内环境的稳定。

  Ⅱ组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用于治疗各类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疗效最好,明显优于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组和Ⅲ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的效果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外用性治疗方法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维持时间长等特点[5]。

  疗效与Ⅲ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运用乳腺小叶贴膜更安全可靠、经济方便,避免了口服药物胃肠道副反应大、不易坚持服用等缺点。

  通过研究发现,对临床症状轻中度,发病时间不长,已采用过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佳,口服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优先选用乳腺小叶贴膜治疗。

  对临床症状相对较重[6],发病时间较长,单纯口服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在调整口服药物的同时协同使用乳腺小叶贴膜治疗。

  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包括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乳腺腺病及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

  乳腺小叶贴膜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疗效区别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病例。

  内分泌激素(雌、孕激素)水平与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7]。

  乳腺小叶贴膜与内分泌激素、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三者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乳腺小叶贴膜的平均起效时间、疗效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有效及维持有效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的细化。

  目前尚未观察到乳腺小叶贴膜的临床禁忌及副作用,进一步的研究需大宗病例证明。

  参考文献

  [1] 李永健,陈红风,邸若虹,王剑.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12)

  [2] 彭伟雄,梁荣芳,杨灶金,魏滔哲,王心吉,麦风莲.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不同疗程对疗效的影响及激素变化[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11)

  [3] 许庭生,李文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抗小叶增生合剂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06)

  [4] 曼尔丹・尼牙孜,阿娜古丽・马合木提,阿力木江・阿布力孜,艾尼瓦尔・塔力甫. 6种灭菌方法控制维药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药材微生物限度及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06)

  [5] 廖明娟,蒉纲,王永灵,周阿高.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10)

  [6] 黎军强, 刘彪, 王丽娜, 毛建强, 郑进天, 马金芳, 郑菲, 莫家强. 胸内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6)

  [7] 吴健兰,刘璐,高莉敏. 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03)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试谈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潮流在全球范围的悄然兴起,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所起的作用倍受人们关注。

  关键字:医学免疫,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实验技术,中医药研究。

  前言

  现代免疫理论在我国早有记载。

  早在公元342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免疫学方法和效果:“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公元998一1022年宋真宗时代,我国就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对人痘法有了重大改进,同时创造了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降低苗种的毒力,此法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先导,开了人工免疫方法的先河。

  我国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见于文字记载是公元1007年前后,比英国人琴纳试用牛痘苗预防天花要早700多年。

  中医学对变态反应的认识也是比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氏就曾提出孕妇应忌服鱼、虾、鸡和马肉,认为服用这些东西会引起皮肤溃疡。

  这对后世认识和预防变态反应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不仅是免疫学的“故乡”,也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从三方面谈起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关系与发展,一是中医理论;二中药方剂;三实验技术。

  1、现代免疫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理论的邪正学说、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及养生理论都已证明和现代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

  1.1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叫“正气”,免疫能力与正气的含义基本上是吻合的,而把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叫“邪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而这正是机体的免疫功能。

  现代免疫学提出的机体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正是中医邪正学说的具体化。

  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御病原生物等“外邪”的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指机体清除“内邪”(如:损伤、衰老、死亡、突变细胞等自身抗原)的功能。

  1.2免疫系统不断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也正等同于中医的正邪对抗和阴阳平衡,以此达到自身的稳定。

  中医药防病治病,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达到机体的自身稳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免疫系统仅是人体内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中医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可能是通过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

  1.3经络实质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通路,参与免疫调节网络的构成,针灸的有效作用与免疫调节同样密不可分

  2、免疫学与中药,复方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研究和开发免疫调节药物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临床使用的很多中药及方剂经实验研究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加之中药资源丰富,所以从中药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2.1免疫促进药:主要是益气、养血、温阳、益阳的药物及少数解毒和活血的药。

  1.促进细胞免疫药物:如增加T细胞比值的药:党参,黄精,白术,香菇,鸡血藤,淫羊藿等。

  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人参,桑寄生,白术,五味草,旱莲草,白芍,川芎,丹参,黄芪等。

  增强细胞吞噬功能的药:山药,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张西峰。

  2.促进体液免疫的药物:如抑制补体含量减少的药:枳壳,陈皮,麻黄,丹皮等。

  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的药:菟丝子,黄芪,紫河车,云芝等。

  2.2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

  1.清除抗原药:鱼腥草,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大蒜,郁金等 2.抑制抗体生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大枣,补骨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茵陈,秦艽,桂枝,泽泻,苍术等

  2.3.双向调节药:可使过低的既能状态提高,亢进的机体状态降低,使机体内环境稳定。

  常用药:人参,刺五加,黄芪,防风,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肉桂,熟地,赤芍,丹参,降香等

  2.4免疫调节药:作用于机体的调节系统,有利于体内健康方向发挥作用,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作用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该轴的药物:人参,党参,白术,五味子,紫河车,灵芝等抑制该轴的药:黄精,地黄,甘草等2.作用与环核苷酸的调节药:环核苷酸被认为是阴阳平衡的枢纽,正常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保持着一定的比值,补阳药可能升高此比值,滋阳药可能协调该比值,从而是免疫平衡得到调节,属于一种快速调节方式。

  常用药物:党参,猪芩,人参,甘草,茶碱,麻黄碱,土茯苓,龙葵,灯心草等。

  2.5中国古代传统经方与免疫关系紧密,二妙方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四妙方又表现出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

  等等。

  2.6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治疗世界疑难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等传染病。

  绝大多数中药和方剂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很小),还可克服西药(主要是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肿瘤,不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还可拮抗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

  现代医学在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疾病中,常给机体输人细胞因子,这些外源性的免疫反应物质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且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敏感性。

  而不少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可诱使机体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

  而以上机理的阐明都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中医在处方时,很注意各味中药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

  但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

  而中医药免疫学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如:由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抗AIDS药物“克艾可”已用于临床。

  3、免疫学实验技术与中医药研究

  3.1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到的免疫技术有许多,现试举比较常见的实验的应用。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此试验在中医药研究中可以定量的测定某蛋白质在某组织中的含量,了解中医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2免疫印迹法,中医药在自身免疫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表面标志物的标记,对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做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

  4放射免疫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做微量物质的研究测定,等等。

  3.2加强中医药专业免疫学等实验能力的培养,掌握必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既精通中医药,又熟悉常用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贸易额不占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不太容易被某些国家所接受。

  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3.3中医药免疫学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药免疫等作用的研究,既重视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和动态辨证关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性和实证分析研究,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合理性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点,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

  中医药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和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

  中医学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研究,对机体微观局部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刻了解,是一种哲学观念。

  这种理论的滞后性和认识方法的欠缺,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贫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

  要想充分发挥免疫学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特有作用,促进中医学新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倡中医专家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

  只有中医专家和免疫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新怀 席孝贤 孙理军 中医学整体观与中医药免疫学 (71208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胡研萍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3.关洪全 韩晓伟 雷萍 侯殿东试 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免疫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措施中 医 药 导 报

  4.郭 峰 浅谈开展中医药现代系统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陆平成 免疫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和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致谢09-30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评语范文10-01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案例的论述10-08

最新临床医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本10-07

硕士毕业论文08-13

临床医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篇10-07

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09-30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10-05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