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时间:2022-10-05 21:03:02 征文 我要投稿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怎么写?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我的家风家训征文作品,请看: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中华文明【1】

  我深爱的姥姥,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我很想她!虽然我小时候并不是姥姥带大,但姥姥却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她一生为我们这个大家操劳,从不计较得失。

  很庆幸她健在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多的抽时间去陪她吃吃饭、看看电视,做些力所能及的,听她说一说旧时光,欣赏一下她原创的精美手工……后来我有了宝宝,便时常带他一起去姥姥家,让姥姥乐享天伦,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要孝敬老人,关爱老人。

  直到现在,两岁多的孩子还能记起并清晰描述姥姥给他糖吃的画面,欣慰,满足!这是我能为姥姥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大事。

  这段回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永远珍藏,在那里我可以永远做个天真的孩子,听她给我讲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静心细品,姥姥不经意间的话语道出的都是智慧和真谛!

  姥姥是中国传统小脚老太太,但她思想开明不迂腐,质朴、勤俭、善良、慈爱、真诚、坚韧、豁达、无私、包容、淡泊、明事理、爱干净……这,都是她的代名词。

  姥姥就是那位没上过一天学,却活得明白,最有学问的人。

  她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的哲学,教会我们对爱的执着。

  她带给我们的永远是积极向上,是感恩,是收获,是最温暖的爱,是满满的正能量,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姥姥年少时正值社会动荡,吃了不少苦,成家后的她把家庭打理得好,儿女培养得正,晚年便安享儿孙之福。

  她眼里的福是儿孙们都好,这就是她最大的福!时光推移,儿孙们都长大了、成家了、日子也小康了,她也老了,却还总是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唯独不为自己想。

  姥姥特别容易满足,吃什么穿什么从不在乎,每次给她买东西她总会叨叨:“别老是想着我,年纪大了什么都不馋、什么也不缺!”她总是想着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工作,都忙,一定不能给儿女添麻烦,姥爷走得早,姥姥就是靠着这个坚强的信念自己生活了近二十年,直到最后!姥姥有多年饮茶的习惯,直到90岁的她,都坚持不用别人给她沏茶水洗茶具,每次我抢着去给她倒水,她都会笑着说:“不用不用,这点事儿自己还能做!”

  看到她满是青筋的手颤抖着吃力地拿起水壶,我知道她这么做真的不是因为她身体多硬朗,多有力气!每每做了好吃的去给姥姥送,她都会说:“不用不用,你们都忙,我什么都有,自己随便吃点就行。”可真到厨房看看,永远是那些舍不得倒掉的剩饭剩菜!对儿孙们她总是这样客客气气,她生怕自己倒下,成为大家的“累赘”、“负担”。

  姥姥,您可知道,您一辈子付出了那么多,晚辈们为您做这点事情算点啥?!对自己她总是这样凑合,看着岁月留给她的已经驼背了直不起腰的小小背影,每次都会鼻子酸、心酸!就这样,她到最后都走得安详平静,永远把爱和微笑留给别人。

  姥姥就是最朴素最伟大的中国母亲,她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她默默付出,却不要任何回报!她只要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人,她只要孩子们都幸福!

  她曾勤劳上进、孝敬老人,她曾贤惠仁慈、爱护孩子,她对恩人铭记,对穷人施济,苦难时她不低头,富裕时她不骄倨!她就是经典,她的优良品格应该被这个社会弘扬和传承!思念她,就是要正直做人乐观生活,这就是对姥姥最好的报答!作为晚辈也有后悔,后悔在她身体健壮时我还没长大,没能带她出去走走看看,等我工作了赚钱了有车了,姥姥却走不动了……借用古语“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来宽慰与我有相同感触的人们吧。

  孝道真的是一代影响一代的传承,最原始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父母与老人的相处模式,继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便是家风的力量!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不是教授多少知识而是传递一种品质。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条羊腿一定是先送到爷爷家,因为爷爷年纪大身体虚弱又爱吃羊肉。

  后来爷爷生病住院,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做爷爷喜欢的饭菜,因为妈妈工作忙,馄饨,水饺,火烧这样工序复杂的,也只是做给爷爷一人吃,我和姐姐有时也馋,但知道就应该这么做。

  还有姥爷和奶奶,对家里的老人,爸妈也都是这么尽心尽力照顾的。

  照顾姥姥的最后两年,妈妈还要帮我带孩子,真正过上“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但她坚持每天一次甚至几次去姥姥家,风雨无阻。

  聊几句话,烧一壶水,做一顿饭,收拾打扫,不辞辛苦从没怨言,这便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情谊吧!从妈妈身上我彷佛看到了当年姥姥的影子,看到了家风的延续传承!不知多少次我暗下决心,也要牢记教诲,做一个有孝心、懂孝道的人,用心关爱父母,多多体谅父母,用细微的小事来给予父母情感慰藉,以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标杆,让好家风世代相传!最后,希望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为人子女尽可能多的陪伴吧,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别让自己的余生在后悔中度过!

  我家的两张名片【2】

  每年春节,在我家大门张贴的诸多春联中,最醒目的无疑是“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恪守着这一信条,渐渐地将“书香门第,忠厚诚信”,打造成了我家的两张名片。

  在方圆几里内,谈起我们家,乡邻们多少有点羡慕,无非是书香门第,子孙好学上进。

  的确,年过七旬的父母种了一辈子地,而他们的子孙多半成了读书人,三子一女,两人考出了农门,而孙子孙女,最低学历本科,还有硕士博士,一门英才,这是父母今生最大的收成,也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饮水思源,我们感激父母的英明,感激父母眼光长远,重视教育,吃苦耐劳,舐犊情深。

  回想起当年,父母总是说,我们庄户人除了念书考学,没有别的出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应你们上学!

  解放后,父亲在邻村上了四年小学,迫于家庭贫困,不得不早早辍学下地干活了;母亲只读了一年识字班,粗通姓名而已。

  父母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们兄妹四人身上。

  1976年,是我们家难忘的一年。

  那年,我11岁,依稀记得春天我们六口人从老屋搬了出来,后来弄明白是分家了,依稀记得那年夏天为了躲避地震,夜里在新家的天井里打地铺。

  据父母回忆,那年的正月初五,我们和爷爷奶奶、两个叔叔分了家,当时连住的屋子都没有,只好暂时和爷爷奶奶挤住在一起,正月十六,趁大队干部在公社开会的那几天,父母多方筹借物资、粮食,在我家分到的屋底子上,建起了第一座住房。

  我一直奇怪当年已经有了宅基地,为什么盖房子还要偷偷摸摸的?父亲说,大集体时期,盖房子要等到过了腊月二十三,大队才批准,就给你几天的工夫,得抓紧时间盖房子,有的人家干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没盖好房子,只能初一就下手再建。

  父亲因为正月里私自盖房子,在生产队做了检讨,大队才允许我们盖起来。

  新房子墙皮未干,炕还没支起来,父母就领着我们搬进了新家,打了一段时间的地铺,吃了一春天的烂地瓜干,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生活就是成语中的家徒四壁,食不果腹。

  为了生计,为了供应我们念书,一向老实巴交的父亲鼓起了勇气,利用在山上开石头搞副业、相对自由的便利条件,和大队里的两个男人偷偷跑到昌邑的炼铁厂砸铁(把废料砸碎或者炸碎,重新回炉铸炼),那时这叫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父亲十天半月不敢回家,回来也是东躲西藏,有一次回家后,大队干部准备抓他们,幸亏有人报信,父亲趁着黑夜钻进了我家门前的二沟溜了,后来大队里安排我三叔到昌邑找到父亲,动员他们回家,在生产队里做了自我检讨,还罚没了一些东西,才算过了关。

  那时,父亲外出打铁挣了点钱,他在昌邑花了160元买了一辆二手的大金鹿车子,以后骑了好几年,当初每次从昌邑回来,都把车子停放在四五里外的我二姑家,然后再走着回家,怕被大队发现了没收车子。

  后来,可能是风声紧的缘故,父亲不再出去打铁了,家里的日子依旧异常艰难,四张嗷嗷待哺的小口,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

  有几次,父亲被贫穷逼疯了,吵着要去邻县煤矿下炭井,说什么出了事故,家里还能补一笔钱,最后好歹被我们劝住了。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小山村,父母敢为人先,在村里第一批购买了小驴车,上山打石头卖给水泥厂,以后又换了马车。

  那些年,父母起早贪黑,最忙碌,最辛苦,最劳累,也最有奔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几年,父母从年前忙到年三十,正月初一拜完年,父母又装车送石头,因为过年期间水泥厂支现钱,卸完石头就可以拿着条子去领钱。

  那时,我年轻,还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和无奈,有时埋怨过年也不得安生。

  每年暑假,我就上山搬石头,一个多月下来,我经常是晒得黝黑,体无白肤,浑身有劲。

  经过几年拼死拼活的大干苦干,家里的日子终于翻了身,吃饱了饭,还有了余钱,1984年、1987年相继盖起了两座新房。

  就是在这样穷苦困难的情况下,父母始终鼓励我们好好念书,从来不拖我们上学的后腿,他们说不出高深的道理来,只是用行动默默地支持我们。

  1981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0多分,满怀希望地要去大城市上大学,不料最后被昌潍师专录取,一度情绪低沉,垂头丧气,难道要当一辈子的老师吗?在我犹豫是不是复读的时候,父母和亲戚们可高兴坏了,无论怎样,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端上了铁饭碗,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个人前途有了保障,家里的负担也减轻了。

  在大爷、大舅等亲人们的开导下,望着父母殷切的目光,我最后还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踏上了去潍坊求学的公共汽车。

  或许是因为我的首战成功,父母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供应子女读书的信心和决心。

  后来,二弟读完高中,复习了一年,再次落榜,他自己提出不再复习,就回村务农,两年后父母就给他娶了媳妇。

  三弟读到初中,一看书就头疼,要命不上学了,父母郑重地征求了他的意见,才同意他辍学回家。

  就这样,两个弟弟一辈子被拴在了土地上,但他们对父母毫无怨言,知足常乐。

  1990年,妹妹考上了中师,学费要800多元,愁坏了全家。

  那时,二弟刚结婚一年,我又面临结婚,大家庭用钱的项目多,家里的积蓄已经用在了建房子、娶媳妇上。

  暑假的最后一周,我们兄妹几人,到四五里外的田野里拾蓝宝石,一条浅浅的河沟里,站满了淘宝的老乡们,我们兄妹齐心合力,堵住一段河道,有的用舀子舀水,有的干脆用手捧水,等水退下去了,露出黄灿灿的沙子,然后捧起滴滴沥沥的沙子,细心地翻拣着蓝宝石,蓝光一闪,眼前一亮,几天功夫就赚够了妹妹的学费。

  时过二十多年,我们还经常津津乐道这件逸事。

  “念书才有出路,上学改变命运”。

  现在,我们兄妹四人,两个公职家庭,两个农民家庭,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欣慰的是,两个弟弟的三个孩子,都好学上进,考上了大学或者研究生,走上了与他们父母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父母除了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还言传身教,教诲我们做人处世的一些道理,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如何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如何遵纪守法等等,形成了“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家和万事兴”的家风门风。

  “百善孝为先”。

  父母为子媳至孝,结婚后没有要求立即分家,在爷爷奶奶的大家庭里,又干了12年,一直等到三叔结婚,小叔长大,我们的小家才独立出来。

  分家后,父母对爷爷奶奶依旧是晨昏定省,嘘寒问暖,直至养老送终。

  奶奶临终前的两年,我已经上大学,吃上了国家粮,而家里还吃粗粮,父亲多次嘱咐我从学校食堂买上几斤白面馒头孝敬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