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征文
(一)年关
传说中的“年”是一种异常凶残暴虐的猛兽,故有“过年如过关”之说。小时候,每到寒冬腊月,就有人家“烧起锅无米下”了。对这些穷人家的当家人来说,过年真比过关还难。记得有年腊月二十九那天晚上,一个远房叔叔还赖在我们家里借稻谷,说是年尽三十的了,无论如何也得让孩子们吃顿大米饭,过个闹热年……我记不清当时他究竟和母亲说了些什么,我只记得那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才硬着头皮撮了几升毛谷子给他。
事后我问母亲这些谷子能吃多久,母亲微微叹了口气,缓缓地说:“吃得了多久?四十斤毛谷子顶多打二十七八斤大米,你叔叔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八张嘴巴,你说能吃多久?”我不知道叔叔家的年是怎么过的,我只记得大年三十早上我们家吃的是酸菜饭,而且不容易找着一颗米!年幺饭虽然晚了点,但看着白花花的大米饭,我们哥儿几个还庆幸这年夜饭晚到了点子上——虽说肚子饿得受不了,但总算腾好了地方可以敞开肚子饱餐一顿。现在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体验那种饿得“清口水”长流,肚皮贴着后背之后又狼吞虎咽,直胀得肚子滚圆,疼着舒服,疼着快乐的感觉了。
农家孩子一到“数九”寒天就掰着指头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东西吃,再穷的人家都要倾其所有精心备办“年幺饭”。腊肉常常是少不了的,土地下放以后,有的人家还要推“米豆腐”,家里稍稍宽裕的人家还会上街买豆子来推豆花儿。推豆花儿太奢侈,除非有贵客临门,母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而推“米豆腐”就不同了,泡三碗半升碎米儿,用石磨磨成浆,找点儿生石灰化半碗水,再加几抱干柴就可以轻松搞定。
母亲是每年都要搞“米豆腐”的,母亲每次搞“米豆腐”,我都争着抢着去爨火。母亲常常佯装嗔怪道:“不图锅巴吃,你娃娃在灶背后站起做啥子?”意思是说我鬼怪精灵,争着爨火是有图头的!每次搞完豆腐,母亲都要用文火将锅巴炕得黄黄儿的,然后用菜刀铲起来再炕,待到锅巴烤到“二面黄”,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母亲才论资排辈按功行赏。鞍前马后地忙乎了半天,我的好处是少不了的,邻居家的兄弟姐妹们自然是羡慕不已……等他们手里的锅巴都吃完了,我才慢悠悠地将剩下的锅巴掰碎,一块儿一块儿地抛进嘴里,故意夸张地咀嚼着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逗起小弟妹们跟着我的屁股撵……那溢趣的场景,那得意的模样,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拜年
“糖箱箱儿,面把把儿,走东家,窜西家……”
“一箱儿糖,耍一场;三把儿面,歇一夜;一瓶儿酒,吃了走……”唱着这些儿歌长大的孩子们每逢新正就要跟着大人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走完姑亲走舅戚……
“水不搅不浑,人不走不亲!”母亲经常如是说。儿时的我却最不喜欢去拜年。因为每到一家,都有吃不完的“酸萝卜”。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腊肉汤炖萝卜当然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喽。因此,每逢过年过节,每家每户煨腊肉时都要炖一大沙锅萝卜,从初一吃到十五,重了一顿又一顿,纵使汤酸萝卜黄,也痴心不改,逢客必待。除了酸萝卜,我对穷亲戚们热情过头的待客方式也很不习惯。
先说“请菜”,主人为客人添菜,照例又是一番大战。有时女主人夹着几块肥大厚实的腊肉和年长的客人推推让让,瞎折腾了大半天之后,腊肉终究还是装进了客人的饭碗,而且一转眼就跑到客人的肚子里去了……反正结果都一样,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劳心费神呢?我就是有点儿看不过眼,有时甚至有些厌烦——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请菜”高手,她老人家逢客必“请菜”,“请菜”必到位,不达目的,从不罢休。常常是自己辛苦了大半天,一大“鼎磔”腊肉都“请”完了,她却连肉味儿是咸是淡都不晓得。
“请菜”死心眼儿,母亲“添饭”也忒豪爽。那年头,“三碗不过冈”是“秀气”的了,一般人的食量都比较大,一顿常常要添三四回饭。有的客人明明还吃得下,但又担心主人家的“甑笼山”被打垮,于是就故意客气一番。这时女主人便隆重登场了,她们舀着一瓢瓢白米饭向客人们轮番轰炸,无论是吃得下的还是吃不下的,她们都拼命地劝,拼命地添:推来攘往,灰飞尘扬,只见“饭瓢儿”上下翻飞,有时甚至将白花花的大米饭撒得一地都是。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平时,人们是不容易吃上一顿饱饭的,更不用说大米饭了。母亲常说:“当家要惜,待客要肥!”每逢过年,母亲总是最辛劳的。不必说平时她忙里忙外的辛酸苦楚,不必说每次打“牙祭”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单说每次有客人来母亲忙着“请菜”“添饭”,那超凡的本领、那冲天的干劲儿和干云的豪气,就足以让人甘拜下风瞠目结舌!
(三)说财神
新年刚到,就有人来“送财神”。所谓“财神”就是用一张八开大小的红纸翻印的“财神”像,上有“福禄寿禧”“招财进宝”之类的吉祥话。说“财神”的大都是老汉儿,他们往往背着一个小背篼,拄着一根拐棍儿,挎着一个布囊,捧着一沓“财神”像。每到一户人家,要是遇着拦路狗,拐棍儿就派上了用场;如若有人来撵狗,送财神的便开始唱。
按套路唱完一段之后,便从“扎囊”里摸出三个火炮儿来,“啪、啪啪”,在主人家大门口放过“打狗炮儿”之后,又接着唱。除了恭维的一般唱辞之外,还有“开门大发”“鸿福齐天”“五子登科”“状元及第”之类的好听话。等他唱了好一阵子,主人方才开了大门。进门之后,你若敬上烟,他就唱有关烟的典故;你若端上茶,他就得唱有关茶的渊源……最好笑的是唱到最后,主人都要打发“立誓钱”,倘若主家拿少了,说财神的就会不停地唱,什么“添起来,长起来,子孙高中状元来……”,一直唱到你不好意思,心甘情愿“摸包包儿”为止。
说实在话,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是喜欢“说财神”的。有的人家一看到“说财神”的来了,就关门抵户,佯装不在家。等“说财神”的在大门口唱,唱得口干舌燥他们也清风雅静无动于衷。这时,有些修为不高的“财神爷”便会偷偷骂上几句,以泄心头之恨。要是不小心被主人家听见了,就免不了一场“口水仗”。一般说来,这种情形之下都是“说财神”的倒大霉,“强龙难斗地头蛇”嘛,何况“说财神”的不一定都是龙,更不用说强龙了。
儿时的我们最喜欢“说财神”的了,并不是相信他那套骗人的鬼话,而是觉得好玩儿。特别是“尖山子”的“财神王”王光辉,他说财神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除了说“财神”的常规套路之外,他还能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来新编“四言八句儿”。他能从主人家的上三代说到现而今,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即兴吟咏,出口成章。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滑稽俏皮,时而庄谐相济,时而雅俗共赏,惹人喷饭弯腰、捧腹不已。每年光辉哥都要来“说财神”,每年乡亲们都乐呵呵地等着光辉哥来“说财神”,每年光辉哥都要到四里三乡去说完财神才到本村本社来“说财神”。光辉所到之处,总是掌声一片,笑声不断。不等他说什么“添起来,长起来”,乡亲们就有钱的掏钱,没钱的撮米,没米的撮包谷撮小麦……
(四)放鞭炮,贴春联
据志怪小说《神异经》记载:古代西方的深山里有一种名叫山臊的独脚鬼,模样古怪,总喜欢偷袭人,撞上它就害寒热病;但是山臊怕见亮光,怕火、怕响声,老百姓随即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烧竹筒,故意弄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山臊就会躲起来。
家乡的人们吃年夜饭前都要放鞭炮,以求来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却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小诗是说爆竹响起来,一年就过了,平安无事,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愈嚼愈甘的一种年味儿吧。
每逢除夕,就有人拿了红纸上门来请父亲写春联。父亲是解放初期的高小毕业生,当过多年的生产队会计,算得上村里的“笔杆子”,一手毛笔行楷尤其写得苍劲有力,我们华前沟上上下下百十户人家的春联,多半都出自父亲之手。
母亲曾经嗔怨父亲大包大揽这些杂事耽误事情,父亲却总是照例乐呵呵地忙过不停。每年他都提早准备好几支好毛笔和几瓶墨汁,随便找个粗沙碗作砚盘儿,就愉快地收下了乡亲们送来的红纸。他先根据各家门户的多少计算好纸的裁法,简单对折之后,刷刷几下不用刀就把纸裁好了。
再根据纸张的大小挑选适合的毛笔,在砚碗里饱蘸了墨汁,凝神,悬腕,挥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一幅浓墨淋淋墨香四溢的春联便大功告成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微笑着端详刚写好的春联,仿佛端详自己挚爱的骨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耀着灵性的光芒……此时此刻,写春联的人醉了,看写春联的人也飘飘欲仙,那场景,甭提有多来劲儿了。
忙完了乡亲们的春联,父亲总忘不了挥毫泼墨为自家写几幅对联,先从大门开始,来一副三十六字的王氏“绝对”,再顾及小门和窗户,除了祝福吉祥的佳词丽句,还适时将国计民生和大政方针写进去,一扫陈腐气息,给人以亲切和悦之感。父亲刚写好一副,弟兄们便迫不及待地将它贴到合适的位置,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吃凉水心里也甘甜……
(五)余味儿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如今不用说过年,就是在平时,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你想吃啥就有啥!吃的不愁了,穿的不愁了,玩的花样儿多了,可是,人们反而觉得幸福感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每逢过年,常听人感叹:如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人们总爱埋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年轻人也总觉得过不过年没啥差别,总之,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
……
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如今这年味儿到底是咋的了?
【年味征文】相关文章:
年味故乡征文08-31
家乡的年味征文10-07
记忆中的年味征文11-09
2016年年味征文10-26
年味故乡征文11篇08-31
家乡的年味征文4篇10-17
浓浓的年味作文征文06-06
花样漳州味征文10-26
童年絮味征文10-26
多味的童年征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