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2:11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

  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篇一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中药的毒性

  摘要: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药的毒性问题。

  首先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有毒成分的存在是中药显示毒性的本质内因,然后应用质量互变的观点探讨中药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多种因素都可能对中药的毒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哲学;中药;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句药品广告语“中药好,西药快!”,这句话体现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中药比西药好,因为中药无毒,可以放心吃。

  但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接二连三的中药中毒事件,如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09年的糖脂宁事件等等,

  甚至在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全省药物不良反应统计表中,某中药品种位列第九,这也是中药首次进入不良反应前十位,这些事实显示中药好像越来越不安全了,

  毒性也越来越大了,那么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呢?究竟怎么来理解中药的毒性这一问题呢?

  在药理学上,对药物毒性的定义就是药物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和伤害。

  这种伤害,不论是天然药物(就是我们说的中药),还是化学药物(就是我们说的西药)都会存在,只不过有的轻些,患者可以耐受,而有的则比较严重,甚至会致人死亡,正所谓“是药三分毒”。

  其实,我国古代的中医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毒”即是药,而凡药皆可谓“毒”,“毒”、“药”是相通的。

  这种观念虽有偏颇之处,但由此也说明,中药从来都不是绝对安全无毒的。

  中药到底有无毒性,毒性大小如何,我认为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中药的“毒性”,实质是找内因的问题,什么是药物“毒性”的内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1.1 由所含的毒性成分来决定

  为什么中药会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就是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们就通过生产和医疗实践对药物有毒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到底中药为什么会有毒,现代药学工作者早就凭借先进的化学仪器和方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出了各种成分,如生物碱、苷、糖类、木脂素、有机酸、鞣质等等,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就发现了正是这些成分中的某些成分使得药物有毒,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

  这些有毒的成分就是内因,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药物是否有毒。

  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是无害的,而含有有毒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有害,如马钱子有剧毒可以致人惊厥死亡,是因为含有“士的宁”这一有毒成分,而乌头有大毒可使人心律失常死亡,也是因为含有“乌头碱”这一有毒成分。

  1.2 由整体表现是否有毒来决定

  虽然有的中药含有有毒的成分,但它并没有表现出毒性,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

  由于中药是天然药物,其成分非常复杂,每种成分又受到其他成分的制约,毒性成分也不例外。

  有的中药,所含的糖类、维生素C、某些蛋白质等在不同程度上有缓解毒性的作用,所以中医上才有“配伍减毒增效”一说。

  将几种中药联合起来使用,是希望通过增添某些中药(其实就是增加了某些成分)来抵消或减轻原来的药物的毒性,这是由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甚至有的中药有毒成分含量低,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所以整体表现出无毒的药性。

  2 用质量互变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质变和量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累积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运动状态。

  一般情况下,药物在不超过常规使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大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量变的累积会导致质变,用药更是如此。

  比如说人参具有补气生津之功效,常用量可治气虚津亏,但大量或超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奋狂燥,乃至于死亡。

  中药无论“有毒”或“无毒”,它的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有些“无毒”的中药,用量过度或不合理应用,则会转化为“有毒”的中药,毒害人体。

  反之,有些“有毒”的中药,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

  如半夏有毒,在预先暴晒处理和常规使用量下,不但不会毒害人体,还可以治湿痰咳嗽、腹胀而食不消。

  3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中药是否有毒,虽然受其内因和中药应用的质、量即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是否整体表现无毒以及用量是否适当所决定,但这三种因素又受到许多别的因素的影响。

  因为中药的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中药最终的毒性。

  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分为药学因素、用法因素、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1 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与使用部位、产地与来源、采集时间、储存条件、炮制方法、剂型、制剂工艺这些药学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药的品种不同,所含的成分和含量就会不同。

  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不含强心苷,从而表现出无毒,北五加皮因含强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同一种中药因药用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成分和含量就会不同,所以可能显示出不同的效能与毒性。

  如全蝎,因有毒物质集中在尾部毒腺中,故蝎尾毒性大,蝎身毒性小。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水质、气候、雨量、光照、温度、海拔等相差很大,从而会导致同一中药品种因产地不同而疗效和毒副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

  如上面所提乌头,其毒性成分为乌头碱,但不同地区的乌头中乌头碱的含量差别较大,四川的乌头中乌头碱含量为0.5%左右,北京的为0.2%左右,而甘肃的只有0.1%。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中药的采集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药物的有毒无毒。

  如乌头母根中乌头碱含量春天最高,至夏剧减,从秋入冬渐减直至基本消失,乌头子根则刚好相反。

  以植、动物占多数的中药,均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糖类等有机物与多种无机物,若储存条件不当,方法失宜,则产生复杂的理化反应,导致部分或整体质变。

  中药材通过炮制,内部的各种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少有毒中药,通过合理的炮制,其毒性即可减少或消除。

  蜈蚣有毒,其毒性成分为蛋白酶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活体当中,经沸水烫和干燥加工后,毒性蛋白酶可全部灭活。

  中药的剂型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的毒性。

  如乌头经过久煎法制成汤剂,则不会毒害人体。

  中药各种剂型的生产过程,对中药的毒性亦有影响。

  3.2 用法因素

  中药的用法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合理的配伍可以中和或分解对人体有害的毒性成分,使药物整体毒性降低或消除;若配伍不当,可产生或增强毒性。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影响也很大,从而影响中药的整体毒性。

  在按正常用量应用的条件下,机体对中药成分的吸收量与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成正比。

  每日用药次数少,达不到有效剂量,用药次数频繁,则等于增加了用药量,会毒害人体。

  3.3 机体因素

  使用中药的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也会影响到中药的毒性,机体的因素包括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病理状态、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方面。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由于受到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对中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年龄不同,如成年患者与老年患者;性别不同,如男性与女性;种族不同,如白种人与黄种人;身体状况不同,如新陈代谢旺盛与患有某种疾病;体质不同,如高敏体质与特异体质等等。

  这些个体体质上的差异会影响到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对成年人无毒的中药,老年人使用就可能有毒了;对男性无毒的中药对孕妇来说可能存在较大的毒性。

  3.4 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农药的普遍使用,大量的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有毒物质的农药与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对土壤、空气、河流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药源及药材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污染。

  有些有害的物质能长期残留于被污染的环境中不易分解,生长在这些环境中的原本无毒的药材也会受到污染,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4 总结

  通过上述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分析,说明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毒”性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对于中药有毒无毒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药物有毒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的;从无毒化为有毒,损害人体,是应该避免的。

  实际应用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效能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效能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好中药,充分发挥中药的效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薛公忱.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2.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篇二

  用哲学的观点解读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途径;浅议

  管理创新是企业内在属性,对于一个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自然。

  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理性思考和认识管理创新,对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很有必要。

  1、管理创新的界定

  1.1管理创新的定义

  目前为止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

  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管理创新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1.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

  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

  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1.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

  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

  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

  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

  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

  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

  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

  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

  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

  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

  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

  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

  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2、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2.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

  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

  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

  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

  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

  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进。

  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

  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推行面的阻力是必然的。

  (1)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

  在中国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

  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

  对于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

  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

  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

  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

  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已经习惯于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

  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3、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

  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

  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应对日益变化多端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

  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扁平化。

  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

  三是有机化。

  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

  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

  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3.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

  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建立员工创新建议奖,一旦建议被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分析论文10-08

基于《末日哲学家》的分析论文10-08

身体哲学分析的范式转换论文10-08

高校英语教学哲学审视分析论文10-08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10-01

如何分析哲学中客观或主观的人论文10-08

论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转的研究分析论文10-08

先秦哲学与中国上古神话的关系的研究分析论文10-08

对马克思哲学智慧当代性的研究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