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
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
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
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
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
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
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
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
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
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
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 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江静华.中医养生只是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1.
[3] 上海医科大学,河北职工医学院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结合中医学调摄精神,合理适度的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切断病邪途径等治未病的理论,开展门诊病人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理论 门诊 健康教育
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引入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门诊病人的特点
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病人停留时间短;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1]。
2 门诊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门诊病人的特点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
通过候诊教育、口头讲解、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接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就诊患者的需求。
3 应用中医学理论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
3.1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
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健康。
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3.2合理适度的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
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所以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即可健康长寿[2]。
3.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说明疾病与饮食是有关系的,也是“治病必求其本”的体现。
“药以却之,食以随之”,所吃食物是治疗疾病的,通常称之为“食疗”,使“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做出适当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3.4切断病邪途径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
《诸病源候论》[2]曰:“人感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外伤和虫兽伤等。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
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
如《礼记•内侧》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
中医学从顺应自然、节制饮食、养阴护精、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防治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精辟的摄生康复之道,这些能有效地融于防治,促进健康,并提高患者、家属及相关群体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健康行为,使身体、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因此,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引入门诊健康教育中,可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李顺等.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1,7(5):81.
[2]赵治友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现代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意义[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5):400.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文化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10-09
中医学在饮食健康上的应用论文10-08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10-08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0-08
现代教育技术中医学教育的应用论文10-08
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0-08
混合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