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1]
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让张局长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并组织全县校长、教师学习研讨?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让智校长潜心研读?那就是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厅长所著的《构建教育新模式》。
当我有幸捧起它,用手轻轻翻阅时,首先看到的是“小组”、“展示”等字样;继续翻看,又看到“整体化学习”,“做事情学习”等内容。
这不正是推进课改需要的精神食粮吗?我拿起笔勾画着让我耳目一新的教育理论。
书中讲到课改是大势所趋,讲到课改的实施意义,它就是一本课改解读,它能有效地推进课改,它能让我们看到课改的未来。
下面的几点学习心得一直萦绕脑海,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
1、学生学会思维接力。
小组学习是新课堂下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
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课堂展示时,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会为合力形成一个精彩的观点而欢呼雀跃。
虽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得不够顺利,或许过程还比较漫长,但他们却享受着尝试的勇敢,探究的快乐,补充的惬意。
或许,开始只是一个孩子提出了一种想法,但他表述不够完整,这时会有另外的一个组员受他的启迪,理解他的意思后在此基础上表达得更具体、明白,接着或许还会有其他的组员补充得更为生动、流畅,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思维的接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参与,想法共享,这是多么有效的学习形式啊!
2、“试错型”展示,更具意义。
新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展示。
书中提到,展示者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结论,还应该有探究过程。
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整体化而非碎片化地进行展示学习内容,发言力求完整、到位,应尽可能地充实,丰富,多样化,当然这是完美的展示。
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展示中会犯一点错误,会暴露一些问题,作者认为这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他说,人不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走向正确的吗?学生在成长时,有时,错误比正确更有价值。
科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调动学生张嘴表达的积极性,哪怕学生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表述,哪怕表述不完整,不成熟,但只要他勇于表达并一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相信他的学习与表达也会在其他组员的反馈中走向完善,整个小组的学习也会在“试错”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
看来,学生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
这也凸显了“试错型”展示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适时地等待,适时地点拨,适时地指引。
3、教师要做睿智的导师。
作者指出,教师的讲仅仅是在辅助学生的学,那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准确的判断着,睿智的提问者,高超的评价者。
山西新绛中学宁致义校长认为:会说的是好学生,会听的是好教师。
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学会在他们展示遇到困难戛然而止时鼓励、指点,使其通力合作,有效展示;学会在学生表述有理有据时,给予到位的评价;学会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欣赏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孩子分析并解决疑难;学会把一节课的终点看成新的学习起点,学着引导学生在课后延续课堂上的话题,进行课后的再阅读,再探究。
尤其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后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养成爱表达的习惯;可以提供相关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加深理解;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些本课作者的著作,丰富学识。
我们只有做好一个导师,才能体现你对学生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们的重视。
4、教育就是教学生做事情。
从记知识到做事情,将是教育转型的重要内容。
做事情学习被作者定义为最人性化的学习。
因为它最大可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好地实践了从心出发的理念。
比如,在我班一次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教学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学生们在做事情时的满足与快乐。
午间,他们积极准备好图纸、彩笔、尺子等文具,开始设计自己想象中的作品的图案。
然后,他们涂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标注了某处的功能,有的学生还不忘记给这些功能起一个极具特点的名称,他们甚至还为自己的作品设计了超个性的广告语。
就这样,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新发明诞生了。
接着,学生们根据设计图编写了介绍新发明的小短文。
最后,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他们显得胸有成竹。
瞧,此时的学生就是在做事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设计和不断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就感,收获了分数、成绩排序以外的幸福。
学生们经历着生活,经历着成长,正要通过书本、学校这座桥走向鲜活的世界。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2]
对于“教育新模式”这个名词,我作为一个从教三十余载的老教师听的很多,也曾有所思考,但做的不是很多。
当我读完这本《构建教育新模式》书时,似乎看到了我们今后的课堂……
利用寒假我读完《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后,感慨万千,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感悟。
首先是预习。
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提个预习。
而事实上这个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几乎略去不考虑。
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呢?对一个内容学习的开始往往是在上课后打开教材才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又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日复一日,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收获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区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新模式(有称之为项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或代表西方国家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的课堂)从大体上的基本结构构成是三个:第一个是课前小组学习,第二个是课堂展示交流,第三个是课后巩固提升。
在这种新模式下,第一个程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要进行深度且认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到能在还没有讲课前,学生已经开始做题了,相对比较简单的题都会做了,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真正的去读教材,去理解内容,自己能掌握的绝不带到课堂上。
当然,看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会向我之前一样存在这样的担忧: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又或学习了却谎报已经学懂了,怎么办?但是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学生进入新模式课堂是有门槛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标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些内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给全班同学讲;第二个就是这节课的内容里边哪几个还不懂,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再是讲授。
看到这个词语就可以想到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画面,而这种现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将成为历史。
那么,课堂干什么呢?那就是第二个环节--课堂展示交流。
近似于一个研讨会,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这个小组自己学习的收获,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提不同的意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不耻下问的精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更有国外的学者说中国这个国家缺少一种精神----叩问精神。
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什么缺少叩问精神?传统的课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什么东西都讲清楚了,学生只有一个任务:记,他根本不需要思考,而在新模式下,小组探究制在机制上把探究这一理念落在了实处。
最后是成绩。
据已经如火如荼进行新模式改革的学校来看,能够稳步、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任务以及作用是想办法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思考起来。
老师的备课是要研究方案,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带到学生学起来,老师需要关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组织构思好一堂课。
对于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新的教育模式的一些疑惑也有了初步的想法。
只是如何实践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