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1]
最近开始看彼得.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颇有些感想。
首先大师就是大师,正文也就175页,各种名人为其写的推荐序倒有近20页,可见其威望。
然后开篇提到的一个观点就很引人深思:为什么要研究管理者的有效性?因为以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已经有完善的效率衡量方法可以考评其劳动成果,可是现代企业中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如经理或者设计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可是思考,是很难用衡量体力劳动的方法来评价的。
天知道一个人整天愁眉紧锁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就算是,他的思考是不是有效果,也无法从思考这个表面现象判断。
所以管理者是否有效是个学问。
是啊,很久以前我就困惑过:如何评价软件开发者的劳动成果?不能简单地从代码行数来判断,因为如果只评价行数,程序员完全可以写出一大堆垃圾代码来充数。
质量呢,靠lead的review来判断吗?可是不同的reviewer完全可能做出的评价不同。
我又如何知道哪个lead更好?谁写的评价多?文笔流畅?越往上越难判断埃
不过好像作者的意思是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
有点玄乎了,因为难以管理,干脆就不要管了?
《有效管理者》内容精要: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
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
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
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
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
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二、感悟与体会:
结合打造“学习型“部门建设,落实能力提升计划,我部门开展了每月必读一份与所投资公司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年报,半年至少读一本书的活动。
无意中了解到始终贯穿台湾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生命的两本书《有效者管理》和《创新者的两难》。
于是迫切地找来《有效者管理》,号召全部门的人员共读,希望从中找到造就一代创新企业家的秘诀。
读后有以下感悟与体会:
1、《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
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
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
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
2、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
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
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
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
4、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
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2]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
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
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
“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
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
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
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
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
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
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
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
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
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
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
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
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
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