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营销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细节营销》一书,感觉还有不少较为新颖的观点和一些看法,尤其是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营销中关于研发、客户、市场和渠道的特性,其中很多观点和亮点值得深思和借鉴。
这里的研发,指的是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说白了,也就是国家的政策研究办公室,是整个业务体系的指挥中枢,所以,我们这里需要的是专家,是对行业、地域、政治经济等等都应该有一定敏感性和前瞻性的大内高手。
书中也鲜明的提出,一个公司至少有几个真正的营销经理,我们可以对号入座的去想想,究竟谁是真正的营销经理?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培养出几个营销专家?另外关于产品,应该是先经过调研和分析,制定整个公司的产品规划,接下来才是在这个大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区域、每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规划的通畅性和一致性,同时也能兼顾不同特性市场的互补性。
而现状往往是各区域报自己的产品规划,然后汇总审批,精编成总的产品规划,这样的产品规划我觉得是“被规划”,这样的规划产品和配置表现乱是正常的,不乱才是不正常的。
研发是做好市场的根基所在,这点是非常明确的。
其次,此书对于客户做了较细致的阐述,客户的分类,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开拓开户的方法,因大同小异,就不在啰嗦,但关于客户的流失率和客户导向,作者确实有较为深刻的剖析。
客户的流失,往往是隐形的,不被重视的,有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如果你去上班,发现桌上电脑不见了,我想你肯定会叫保安。
保安会到你办公室调查,最后一次什么时间看见电脑?门有没有锁?贼是从窗户进来的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进来的?接下来,公司会向全体员工发电邮,提醒大家要小心,去吃中午饭时也要锁门,等等。
但是如果一个客户离开了会怎么样呢?谁又去叫保安了呢?谁去报警了呢?谁会电邮给全体员工呢?从而,我们再想想,对于一个离开我们愤怒的客户发来的投诉信,我们又给予了几份关注呢?客户的流失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客户流失率降低一半,公司价值增长一番,这个具体数据我不知道对不,但我觉得降低客户流失率肯定是提升业绩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关于市场,最主要的是对市场的分类和管理,尤其是我们现在负责的海外市场,每个区域都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与国家都大相径庭,一刀切的策略和措施肯定有不合适之处,但每个市场都有一个针对的政策,从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说,也不现实。
这样,如何能把区域内所负责的国家分类,显得就很重要了,从产品,政策,地域,生产能力等等纬度,将市场分成相应的几类,制定差异化的销售政策,投入相应的资源。
书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竞争并不发生在行业层面,而是在于细分市场层面。
同样的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谁管理的更科学,谁得到的份额就越多。
营销中关键的一环,也就是4P中的place,也就是渠道。
海外市场渠道尤为关键,我们的一个国家经理往往一个人负责一个国家,或者好几个国家,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对区域内的每一个客户都做到了如指掌还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充分有效发挥渠道的重要性,做到为我所用。
如何在一个国家选到合适的经销商,什么样的经销商是适合我们的经销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首先回顾我们的渠道政策,评估我们的渠道实力,找出既能认可宇通文化,又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经销商。
另外选经销商时,不应拘泥于大和强,匹配才是最合适的,其实也就是通俗讲的门当户对。
以上,是我读此书后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仅此而已。
细节营销读后感[2]
近期学习了柏唯良教授的《细节营销》,此书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可以当小说读,但绝不是一笑了之,笑完让人深思,笑完让你开窍。
良药未必要苦口,包上糖衣并不影响药效。
我觉得,正儿八经的道理,可以用非正经的方式讲述,亦庄亦谐,便于理解和记忆。
细节营销,就是指企业营销工作的每一细节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借以最大限度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营销工作。
在《细节营销》中,他这样描述营销之道:营销之道,即是通过客户的眼睛看世界,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
在书中,他也多次提起这条原则。
但的确,从客户的角度看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半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是常态,做到是例外。
公司口口声声“以客户为导向”,说得热闹漂亮,横幅标语高高挂,使命愿景众口夸,客户为先,客户为上。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日子照常过。
教授在书中列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荷兰的银行列有中午时间不予办理的费力耗时的业务清单。
当时他也以为,那是因为中午比较忙的缘故。
谁知,出纳给他的答案却是“中午我们有的出纳出去吃饭了”。
这就是营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你和你的客户完全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那么你就很难见其所见,于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成了现代公司营销战略中的最大障碍。
对于企业如何学习“和客户感同身受”,他提出了6种具体办法,它们是:
1。
看清现实:看清现实,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很多领导只专注与自己的产品,只知道自己产品的诸多优点。
从来不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优缺点,也很少成立专门的竞争对手产品研究小组,所以很容易别自己产品蒙蔽双眼。
办公室应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自己的产品摆放一起,随时了解对手的产品,这才叫看清现实。
2。
找离你而去的客户谈话,找客户丢失的原因:如果哪天我们上班,发现电脑桌上电脑不见了,当然大家第一反应应该是报案,叫保安。
然后保安会到你那办公室调查原因,比如问你最后一次看到电脑是什么时候,窗户有没有关等。
然后保安会向全体员工发邮件,提醒大家要小心,去吃中午饭时也要锁门,等等。
也许,从此以后,公司还会出一条新规定,所有的电脑都必须要链子栓好。
但是当我们的客户在你这里买了一次货以后,第二次去了别人家买,或者是以后再也不来买了。
我们有没有重视过,有没有组织安排分析客户不来的原因。
我们的答案是很少有。
实际上这样的客户流失造成的损失远比电脑失窃的损失要严重的多。
因此,需要经常重视离去的客户的统计,并时常去倾听他们怎么跟你说,找出他们离你而去的原因。
不高兴的客户不会我们觉得心头暖热,但是他们会让我们知道很多东西。
3。
至少一部分销售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甚至首席执行官来自客户: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时候,我们竞争对手对我们自己的弱点分析要比我们自己分析的更透彻,竞争对手自己一些好的经验我们也是很难搬过来,予以实践。
所有我们应该学会善于从我们的客户中招贤纳士。
4。
让你的客户帮你管理:实际上最了解你的客户的专家是客户自己。
做任何的产品定位和开发,要学会利用客户来评估,让客户从他们的自身的角度和专业来评估。
比如张总一直在强度,有些产品我们介入市场之前,大家都觉得很复杂,难度大。
但实际上所有的产品,不管多复杂,关键是能实现满足客户的使用就可以了。
这就需要客户对一些使用性能的基本要求从另一方面来重新诠释了。
5。
做你自己的客户:有时候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公司流程,实际上的操作与理论上的操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比如,你打个电话给你自己公司的服务热线求助,质量异议投诉反馈等等,看他们如何处理,感受一下他们是怎么折磨客户的。
有或者我们假设(模拟)自己从公司签订了一个订单,看从合同签订到合同执行,最后结束合同,所有流程自己站在客户的角度,让他们服务一遍,看还有哪些不满意和需要提高的。
6。
做你竞争对手的客户。
自己可以和竞争对手合作,看看他们做事的方式有何不同,再想想为什么。
接受竞争对手的服务,这样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视角,并且可以借鉴竞争对手的做法。
如果他们的做法行之无效,你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他们的做法行之有效,你的“印钞机”就会运转的更好。
另外一方面,柏教授在《细节营销》中特别强调着眼于细微之处的营销,我的理解是,魔鬼和上帝都在细节中,细节体现深度。
常人是肉眼,往往见表不见里,见近不见远,局限于常识,只能叫看懂;专家是慧眼,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变化、因果关系,这叫看透。
世界不复杂,是我们看复杂了;事情不复杂,是我们弄复杂了。
大道至简,最深奥的道理寓于最平常的生活中,最复杂的事情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的。
如果我们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能纲举目张,一通百通,观察事物的结构就能明白许多事情。
细节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的转变。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细节营销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四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
细节营销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原则上,细节营销的规范应遵循的步骤是:
(1)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收集目标消费者的意见及建议;
(2)研究有关个案,总结共同的细节问题;
(3)制定让消费者满意的细节标准;
(4)在营销实战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这些标准;
(5)企业管理者明确相应监督机制。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市场营销中,重视细节营销的作用,并把其5个步骤付诸于行动,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规范我们的流程,完善我们的细节,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