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稿

现场报道稿件

时间:2022-10-04 01:17:33 报道稿 我要投稿

现场报道稿件

  一、规范化的表达

  1.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欲使信息顺利地被受众接收,新闻语言最起码要准确清晰。

  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咬字准确,发音清晰,让受众一听就懂。

  如果记者满嘴方言,不仅影响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还容易造成语意歧义。

  2.善用口语化表达

  在词语使用上,口语往往有惯用的一套语汇,较少使用文言词和书面词语,多用口语词、惯用语、歇后语。

  在语音上,多用轻声词和儿化词。

  一般不使用生僻词,多选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

  双音节词富有韵律感,说出来朗朗上口,在报道中可多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

  口语化表达并不等同于大白话,在语言的修辞和词汇选择上还应兼顾它的美感,善于结合书面语,这就需要记者在平时多积累。

  台湾华视新闻主持人李砚秋在1991年华东发水灾时到大陆采访,在一次新闻报道结尾时,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说:“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几千年中国人还在同洪水搏斗,但是老天爷在发怒的时候就要找这块土地泄愤,土地无知,洪水无情,但苍生何辜,面对这片疮痍,真让中国人对中国人感到慨叹。

  ”这段话有古文的功底,又有口语化特点,比如“老天爷”,把书面语和口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流畅化的表达

  有声语言的流畅化,直接决定传播信息的准确度和受众的接受度。

  在报道中磕磕巴巴,不仅影响记者的形象,也损害媒体的形象。

  记者语言表达不流畅,除了紧张,还有多种因素,记者在现场写完文字稿之后,背诵下来,然后对着镜头复述,由于记忆不扎实,会出现语言上的混乱;在表达一个意思时,往往出现几种不同的表述路径或突然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达,造成语言迟滞;由于字音不清晰或含混,只好再次重复,于是就出现语言重复现象。

  要想实现报道的流畅,记者在平时报道中应尽量采用提纲+腹稿的形式,抓要点,然后口头复述几次,加深记忆。

  不要背诵稿件,因为记者在写稿时容易使用复句,而口语表达多用单句。

  平时多做“说”的练习和丰富词汇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的迅捷性。

  三、条理化的表达

  也就是讲究表达的逻辑性。

  在很多口头(现场)报道中,记者表达不失流畅,但逻辑混乱,废话连篇,脱离主题,给受众接受信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做好一篇逻辑严密的现场报道,记者一定要在了解了事件大致的来龙去脉以后,迅速总结出主体,并开始构思报道的框架、结构、主题与基调,现场特点和气氛,以及如何开头、结尾。

  然后迅速扩充。

  在报道前没有很好地谋篇布局,缺乏构思能力,容易导致逻辑混乱。

  强化构思和逻辑性能力,一是要掌握一些逻辑学的知识,如总分与分总关系,递进与并列关系,养成说话前拟订提纲的习惯,这样讲话时思路能更清晰;二是加强口头复述训练。

  四、生动化的表达

  表达清晰、严谨、流畅只是初级要求,现场报道记者在语言表达上还需要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替受众的眼睛、耳朵、鼻子感受现场。

  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

  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

  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

  (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高……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出镜报道,让新闻更真实、可感、生动。

  生动性不仅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记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1.化抽象为具体;2.化深为浅;3.善于调动综合感觉;4.以小见大。

【现场报道稿件】相关文章:

校园现场报道稿件(通用12篇)05-16

总结稿件10-05

修旧利废报道稿件09-15

礼仪知识稿件10-26

防火灾稿件01-02

稿件征集启事12-03

关于燃气改造工程现场报道通讯稿10-07

体育广播稿件06-09

运动会稿件01-31

播新闻稿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