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范文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 1
一、调查时间:
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
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
社会公众
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x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万家团圆的日子过完了,许多人的钱包也瘪了。过年送礼是传统习俗,但如今越来越高档的礼品、一年多过一年的压岁钱,成为许多人过年回家的沉重负担。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受访者中,80后占36%,70后占43%,60后占15.9%。
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占比很高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陈小姐仔细算了一下账,发现过年开销近8000元。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两年、月工资3000多元的她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回家,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这两年水涨船高,钱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两个多月工资的陈小姐过年回来后,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尽快发工资来填补"亏空"。
人情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xx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花费在1000元~x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x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
来自四川的谢先生在国有企业上班,年工资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在人情消费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后两个月。"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多。比如结婚的礼金就从50元涨到xx元,又涨到三四百元,几乎翻了好几倍。"
调查中,53%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43.4%)、"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38.6%)。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种畸形的消费"、"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4.8%),还有人认为是"滋生贪污和腐败的温床"(4.6%)。近半受访者(49.4%)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
38.3%的人对人情消费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调查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1.7%)。
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6.6%)、职场打点(3.9%)、升学拜师(17.8%)等。
"在各种婚嫁、寿辰、升学等宴会中,人们习惯以宴客的桌数来衡量礼仪的隆重程度,这样只会越来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应对这样的排场,一面要应对还礼的负担,而且还礼通常要高于别人送礼的礼金,最后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红安的殷先生说。
湖北宜昌的陈永发在民意中国网上留言,现在一些人情消费已沦为敛财方式,消费标准越来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费。被请者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开始大摆宴席,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王裕国教授认为,婚丧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办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为了追逐面子和排场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就有些变味了。
他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但是没办法,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收了别人的礼得还,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人情消费,调查中,38.3%的受访者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3.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风气需尽快改善。也有3.1%的人认为这很正常。
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看来,人情消费在中国是一种民俗文化,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人们送财物表达祝福、庆贺、哀悼等,逢年过节,晚辈给长辈送点礼表示祝贺,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并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国是礼俗社会,崇尚礼尚往来,比如你给我500元,我给你就不能少于500元,一来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认为,人们在人情消费方面其实会量入为出,但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给党政官员、权力阶层送礼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消费,而是一种权钱交易。
54%的人建议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
该如何改善人情消费过重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建议有:"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义重"(61.7%),"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54%),"严肃党风政纪,狠刹腐败式人情往来"(48.5%),"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4.8%),"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xx%)等。
王裕国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首先,应该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其次,领导要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媒体也要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反对、抵制这样的风气,更杜绝以人情消费名义进行权钱交易。
四川的谢先生认为,送礼的目的是大家沟系,完全取消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大家可以出份子钱、AA制,不要总是请客送礼。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如果能大力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节假日送礼之风,相信很多人都会轻松很多。"民意中国网友陈利江说。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 2
一、引言
人情消费,即在人际交往中因遵循传统习俗、维护社会关系而产生的非生产性经济支出,如婚礼红包、节日礼品、庆生宴请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情消费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规模与形式的变化,折射出社会价值观与消费观念的变迁。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概述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与实地访问相结合的形式,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样本特征分析显示,受访者年龄集中在20-59岁之间,其中,中青年群体(25-44岁)占比最高,达到60%;职业分布广泛,涵盖企事业单位员工、自由职业者、学生及退休人员等;地域上则覆盖全国东西南北各大区域,确保了数据的全面性。
三、公众对人情消费的基本态度
1.认知程度:约85%的受访者表示对人情消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它是维持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情感倾向:近半数受访者对人情消费持中立态度,既认识到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必要性,又对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表示担忧。约30%的.受访者感到无奈,认为人情消费已成为一种负担;另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积极支持,认为这是传承文化、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
3.消费频率与金额: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的开支占个人收入的10%-30%,且逢年过节为消费高峰期。
四、影响公众看法的主要因素
1.经济状况:个人及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人情消费的态度,经济宽裕者更倾向于积极看待人情消费。
2.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不同地区、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受访者对人情消费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传统观念浓厚的地区更加重视人情消费的社会功能。
3.社会压力:社会比较与他人评价是影响公众行为的重要因素,担心被评价为“不近人情”促使不少人被动参与高消费。
五、存在问题与挑战
1.经济负担加重: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情消费的金额不断上涨,给部分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形式化与功利化:部分受访者反映,人情消费逐渐变得形式化,失去了原本的情感交流意义,变成了社交资本的积累。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如何在保持传统人情味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成为一大难题。
六、建议与对策
1.倡导理性消费: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量力而行、情真意切的人情往来。
2.创新人情表达方式:鼓励和支持更多元、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如手工礼物、志愿服务等,减少金钱交易的色彩。
3.政策与法律引导:政府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对过度的人情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同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措施。
七、结论
人情消费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正面作用不容忽视,但伴随的社会问题亦需关注。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促进人情消费的健康发展,使其既能传承文化、增进情感,又能减轻公众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将是未来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方向。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 3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情消费逐渐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紧密度的社会现象之一。本报告基于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1500份有效样本,深入探讨公众对人情消费的态度与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人情消费的认知呈现多样化,既有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也存在着经济负担加重的忧虑。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近年来,人情消费金额的持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准确把握公众对此现象的全面看法,本调查设计了包含消费额度、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影响评估等维度的问题,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主要发现
1.消费现状认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人情消费水平偏高,尤其在婚礼、乔迁等大型庆祝活动中,平均消费已远超月收入的10%,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对此感受更为强烈,超过80%的25-35岁受访者表达了经济负担过重的观点。
2.文化态度分析:约60%的受访者认为适度的人情消费是维系人际关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然而,也有40%的公众担忧过度的人情消费正在扭曲传统美德,变成一种面子工程和经济竞赛。
3.心理影响评估:调查表明,高额人情支出给个体带来了心理压力,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在人情消费上存在“不得不随大流”的心态,担心因消费不足而影响人际关系。长期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加剧社会焦虑感。
4.对策与建议:针对人情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多数受访者(约85%)支持通过增强公众消费教育、提倡简约生活方式、以及政府和社区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情观来缓解现状。同时,有建议提出建立人情消费指导标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回归人情本质。
三、案例分析
选取几个典型地区和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具体展示了人情消费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实际表现及其对家庭财务规划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公众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与实际应对策略。
四、结论与展望
人情消费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人际交往现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期待,但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倡导理性人情消费,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让人情回归真诚与温情的本质,而非简单物质化的交换。
五、结语:
通过对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社会现象,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也有对现代生活压力的无奈与反思。未来,如何在尊重传统与减轻负担之间找到平衡,将是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10-05
公众对人情消费看法调查报告范文04-01
看法调查报告11-24
消费调查报告01-12
消费调查报告07-24
消费调查报告范文03-17
网络消费调查报告12-30
消费情况调查报告03-21
消费环境调查报告10-08
服装消费调查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