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机械学院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机械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是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通过开展科研项目,重点培养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建立起来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为基础,以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重要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知识、了解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的科研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本文主要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1.1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1.1.1研究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探索,机械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应变创新能力,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业务素质较好。主要有如下问题:
l 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
l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l 基础不牢固,虽然也可以出成果,但从长远看,后劲不足。
上述缺陷反映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原因在于:一、学生压力较大,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它等方面的知识;二、研究生大多来自相关行业,对与本专业相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
1.1.2思想品德
研究生要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调查的研究生来看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在从事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活动中培养了良好的业务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竞争中求合作。但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理论教育还没有实现较好结合。在认识上,没有真正把研究生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考虑,忽视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他素质方面的教育;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过分强调个体意识。
二、缺乏科学精神教育。一些研究生不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做论文研究,而是抱着混学位的目的完成学位论文。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追求低水平论文的篇数,而非真正解决科学问题;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有的学生热衷于做生意、打工等。
1.1.3科研能力
研究生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科研创新性;与导师的合作和沟通;学术论文撰写能力。调查发现,占用研究生时间最多的活动分别为:与课题相关的调查及实验,撰写、发表期刊论文,撰写研究生论文,文献阅读。通过上述活动,研究生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大都能按期完成学校要求,部分学生还超出重点大学同学科研究生毕业要求标准。但也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文献阅读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至于对国内外该方向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不能系统掌握,仅局限于按照导师指定内容、制定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因此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影响力不够、研究的内容较为单薄、不善于将实际问题一般化。与同类学科研究生对比,重点院校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我院培养的研究生稍强,但差距不是很大,很多人数理基础也大致相当。但是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和我们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差距。主要因为:
l 选题的差别。重点院校能够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前沿,很多学生选题的时候正是热点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需要学习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浅”,创新的深度和空间比较大,所以相对容易想出创新点,容易给自己的论文立论。
l 学术科研环境的差别。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而各个导师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因而研究生也大都是单打独斗,需要学习的知识较多;在大规模培养单位,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年级、近似研究方向的研究资源,能够做到信息、方法等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l 学术资源的差别。重点院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电子数据库资源,学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等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形成了较为系统、先进、特色的沉淀积累。
2、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学生特征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在入学选拔阶段,应把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专业发展潜能作为选拔研究生的第一标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欧洲注重申请者的研究能力和个人品性,美国注重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而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与国外选拔研究生相比,往往更侧重于分数,虽然在复试的时候有面试这个环节,但仅仅十几分钟的面试也很难判断出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和发展潜力。而且目前研究生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l)缺乏吸引力。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生源主要还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研究生扩招,一部分优秀毕业生无意报考一般院校研究生,我院研究生大多为调剂过来的最近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种优秀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各招生单位往往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当作衡量学校地位的尺度,以致使“宁缺毋滥”的原则徒有虚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工作单位的制约或家庭负担的限制等原因,优秀的在职人员虽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却缺少继续深造的条件。这样,招生单位很难吸引在实践中成绩卓著的考生报考研究生。
(2)入学动机多样化。研究生学位所要求的高学术水准必须经过长期和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但许多考生不是出于学术追求而是出于其他目的报考研究生,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准备,也没有准备下工夫认真攻读学位,而只是想得到研究生的头衔。
研究生跟国内外其它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主要通过学术论文跟踪和学术会议交流。但调查发现通过海(校)外学习、学术交流可以让研究生感受不同学校、不同学者在理念的碰撞,更容易取得成绩。
2.2培养单位特征
2.2.1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前提保证。我院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一般需要利用一年多时间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同时由于部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相对单一,从而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面较窄。另外,课程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论和研讨性课程比较少,课程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也体现不足,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相比之下,美国许多大学的课程设置,首先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结合的,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综合,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且注意多学科的交叉,尤其是对研究方法、方法论和讨论性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
而且,目前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05年对在读研究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研究生认为课程前沿性较强、一般和较弱的分别为33.2%、45.3%和21.5%。可见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薄弱环节是在前沿性上。
2.2.2导师的指导作用及科研条件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导师”不同于“教师”,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导”,也就是“引导”研究生学会“研究”、善于“研究”。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既有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丰厚的研究成果,又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真切的研究心得,这两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具体来说,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引导”,每门学科之间都具有重大差异,能否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是能否在本学科进行专门研究的前提。二是“学术引导”,不管“学科”之间具有怎样的差别,作为“学术”,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因此怎样引导学生进人学术的殿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问引导”,搞学问不仅需要“十年磨剑”、“板凳坐冷”,而且需要“平常心”和“异常思”,即思想要“异常”,否则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心态要“平常”,否则就会失去真实的思想。“导师”的学品与素养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存在密切的关联。研究生导师要通过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拓展知识结构,要注重师能和师德的统一。
2.2.3科研环境
图书、设备、经费、研究生生活补助等对研究生质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在谈论什么是一流大学时指出:最重要的是能形成这样的氛围,使得所有的研究生晚上都愿意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非常高兴地﹑非常投入地进行工作。图书资料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尽管现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增加,但不够齐全,特别是外文期刊严重缺乏,这样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眼界”。
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生扩招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培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情况仍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多数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因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其研究空间狭窄,硬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可用于研究生课题实施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这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生生活补助是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科研的物质保障。我国自实施研究生生活补助这一制度以来,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一直维持在200元~300元/月。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这一标准实属菲薄。
2.3社会环境
国家科技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平台;就业形势、用人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就业流向。这些构成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外部因素。
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科技政策支持的各种科研项目,逐步培养其生活技能并形成具体的社会角色,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等社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在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是:第一是就业面狭窄,自己想去的一些企业并不需要研究生;第二是薪水,读了研究生就好比‘骑虎难下’,没有一定的待遇水平,似乎“说不过去”;第三是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
3、建议与措施
3.1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应结合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以往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规划时,往往只从各学科甚至某些研究方向的需要出发,搭建本学科的课程框架,这样做一是容易使课程设置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二是容易造成研究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设置上的内容脱节或是重复,使课程体系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合理性。因此课程体系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机械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先整体规划、设计,后局部优化。
3.2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同国内外其它高校研究生相比,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厚是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课应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成就、新进展、新动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跟踪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使研究生尽快掌握学科最新前沿动态,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具体建议如下:
(1)全面的优化、整合、淘汰一些陈旧的课程,推出一批内容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结合密切的、层次较高的课程;
(2)英语课程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程,适当增加科技英语内容;
(3)增加文献阅读与综述、科技写作课程;
(4)多开人文素质的选修课课程,花不太多的时间掌握较多、较宽的知识。
3.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1)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建议硬性规定在第2学期前结束所有研究生课程,同时在第2学期期中以后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在第3学期开学前1个月完成开题报告,这样可以保证有20个月时间课题时间,以保证论文质量。
(2)给研究生增加一门学科方向前沿介绍方面的课程(由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联合主讲),使研究生能够真正“博”,每位研究生都要写出至少1篇学科前沿分析报告。
3.4加强过程培养
研究生缺乏具体、及时的指导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过程培养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采取“硕士点长”负责制以保证选题的创新性,并负责检查和监督选题报告、中期工作报告和学位论文各个过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前沿;
(2)定期举办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加的研究工作报告会,为师生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
(3)加强 “文献阅读”,并要求研究生提交相应研究报告,以拓宽研究生的视野;
(4)增强科技资料的查新能力,提高对新方向探索的敏感度;
(5)改善研究生实验室条件,优化研究生教育生态环境,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在具体措施方面可以采取的“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做法;
(6)有重点地培养一些优秀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加强不同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3.5健全淘汰机制、评价机制
在研究生中期考核时,应全面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以确定其是否进入研究生论文阶段的学习。对于考核不合格,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应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力、应变力和创造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正是依靠严格的考核机制,才保证了美国研究生质量在世界上的声誉。同样,对于导师来说,给其压力,使其奋进,形成危机意识,自觉地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结束语
要使机械学院的学科建设上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之重要一个环节。提高质量不仅要坚持改革,不断寻找优化的培养模式,还要建立以导师负责、发挥所在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群体作用,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培养出适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反过来有力的促进机械学院特色学科的发展。
【研究生培养工作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学院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10-09
区长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05-18
医院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08-01
学校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10-11
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10-11
农工办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08-30
水电公司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08-25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10-14
社区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07-17
农行支农工作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