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报告(通用7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的是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那清明节又是从何而来,又有那些习俗?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节气清明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清明节是哪天?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书籍、报刊寒食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研究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这几年来,我们班的近视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同学近视了也不戴眼镜,有的同学连自己有没有近视也不清楚。我想,怎么才小学就有这么多的近视呢?
二、调查方法
1、上网了解近年来小学生的近视率。
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原因。
3、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我班大致近视人数。
4、怎样更好地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班现有近视人数大约20人左右。全国近视人数接近4亿。小学生中有22。1%的近视率,初中有55。8%,高中有70。3%,大学生的近视比例高达80%。小学生的年级越高,近视不断增加。大多数同学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近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四、分析讨论
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同学的眼睛过度疲劳,导致近视产生,还有一大部分同学是因为玩电脑、看电视过久,同时不注意休息而引起的。另外,遗传和环境也是近视产生的因素之一。
五、建议和措施
1、希望大家注意休息,增加睡眠。
2、课间时要多休息,做一些远眺的动作。
3、认真做眼保健操。
4、患了近视后,要尽快诊治。
5、少看电视、电脑,多多看看大自然的绿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家一定要重视近视问题。好好保护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五彩缤纷。
研究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上有20亿人面临着缺水的困难,而我国的平均水量只占世界的平均水量的四分之一。而且,我们
的国家的水库每年以10至20毫米的速度下降。
二对用水量的调查
用水量最多的还是洗车店,而且用的都是自来水。一天每家洗车店大约有15至30辆车,而每洗一辆最
少要5千克水。一年(按365天)来计算,每家洗车店就需要73000千克水,相当于一个小城镇一年的用水量
了。而廉江(一个小城市)就有30多家洗车店,何况是那些交通发达的'大城市呢?
三资料的收集
除了洗车店的用水量惊人,我们平时一些浪费水的现象也非常常见。
1、平时有些人洗完菜就倒掉水;
2、公园的喷泉不是循环的;
3、公园水龙头出不了水,有些人不拧回就离开了,等到有水是,水流了出来,没人关;
4、有些人洗一洗手就要七八分钟;
5、有些人用完水不关;
四建议与措施
1、利用废水浇花,冲马桶等;
2、公园的喷泉应立即改成循环的;
3、公用水用完应关;
4、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
5、应该多点向人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
6、多点写广告贴在醒目的地方;
7、每一滴水都要珍惜,不能浪费。
最后,我倡议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因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否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人类的眼泪。
研究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1、在绘本阅读和绘本写话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他们喜欢讲故事的好习惯,有兴趣参与绘本的阅读和写作。
2、在习作启蒙教育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对写话有信心,养成他们积极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并以此为乐。
3、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老师从此课题研究内容为立足点,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教学中的问题,寻求学生发展的契机,提升作文课堂的情趣。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编排好绘本教材,把作文教学系统化,充满情趣。
⑴我们借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突破性地对绘本作文教学进行阶段性的目标设定。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主题,选择编排有代表性的绘本教材,力求作文课堂的情趣。
2、解读好绘本,让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让孩子的作文妙趣横生。
⑴利用绘本富有吸引力的画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利用绘本独特的预留空间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⑶利用绘本中精彩语言,在作文中进行迁移,对学生进行作文鉴赏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3、绘本再建构,让编写故事成为一种享受,让孩子感受无穷乐趣。
⑴将绘本的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延伸,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的生活,从而达到从绘本走向生活。
⑵训练学生抓住故事的脉络,将故事连贯串通,对画面文字进行艺术的.“补白”,让绘本中的角色对话、心理刻画、动作语言灵动起来,训练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⑶拓宽孩子写作的思路,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于笔端,让写作真正作为孩子的无穷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绘本作文教学的独创理论是“隐形”理论和“显形”理论,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发展起来的两大理论支柱。绘本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脑科学等,但是只有这些理论还不能适应绘本作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创立别具一格的新理论,而且盘活这些新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1)隐形理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师在绘本作文教学时,掌握了各种课型的特征,学会设计教学程序,在什么时候揭示作文题意,让学生顺理成章从心底里接受作文。教师实行教学模式与变式相结合,学生不容易猜到下一个步骤要干什么,有新鲜感与隐秘感。教学方法灵活自如,运用迁移原理、隐形转化,探讨新教法,灵活使用新教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
(2)显形理论——推进绘本作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学生形象思维、形象记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使用绘本所产生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刺激,易于在小学生大脑皮层上留下深深的记忆痕迹。根据心理实验,儿童靠视觉只能记住25%,单靠听觉仅能记住15%,如果是把两者结合起来,那么记忆效果就能达到65%。因此,运用视觉形象与语言形象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
研究报告 篇5
我曾了解到许多人姓王,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头的兴趣。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逐渐壮大?现在王姓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展开调查和研究。
1、王姓人口数量。
2、王姓的先祖。
3、王姓的名人。
4、王姓的名人故事。
王姓数量资料:王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排列第二,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一,分布很广。
王姓先祖和发展:王姓先祖都是商代、周代国君的后裔,都是王族,当时称“王家”,后世子孙就以王为姓。
王姓历史名人:王充、王羲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夫之等。
名人故事:王羲之书法笔势雄健、潇洒,从小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就,风格自成一派,作品一直为后代临摹。“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是赞颂王羲之的书法的。
1、王姓最初源自商周时代名门望族。先祖有好几支,如商代王子比干,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都是王族,被称为“王家”,其子孙就以王为姓。
2、王姓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很大比例,是我国第二大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八位,占汉族人口约百分之七点四一。
3、王姓历代涌现出许多名人。如东汉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充,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曾主持变法的著名诗人王安石,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他们都是后人瞻仰的榜样。
研究报告 篇6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熊猫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50~8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
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大熊猫虽属食肉类,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俗称花熊和竹熊,是中国特产。
大熊猫的食谱
竹子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约占食物总量的99%,每天约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仅17%。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内,大熊猫主食竹类达9属40余种。在圈养条件下,为保证大熊猫的营养需求,还会为其提供适量的精饲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猫偶尔还会捕食竹鼠一类的小动物。
大熊猫的手掌
大熊猫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伪拇指,这有助于灵巧而紧紧地抓住竹子。
大熊猫的牙齿
当大熊猫慢慢长到7月龄时就开始换牙齿,它的臼齿大小约是我们的七倍,具有宽阔表面,强而有力的颌骨及坚固的牙齿,有助压碎磨碾竹子。
大熊猫特殊的消化系统
大熊猫具有典型是肉动物的消化道,单室胃,没有盲肠。大熊猫以竹子为生,除了能够消化,吸收竹子细胞内含物质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
用一部分半纤维素,排出竹节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分辨。这种独一无二的消化营养方式,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草食类动物都很难见到。竹子是低营养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大熊猫具备了吃得多,排泄快,选食优竹,不冬眠以及少运动、少消耗等特征。
排粘
排粘是大熊猫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大熊猫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当大熊猫的`竹子采食量减少时,胃肠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会减少,多余的粘液滞留、粘附在肠壁达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通过肠管的急剧运动,将连同部分坏死、脱落的肠粘膜细胞一起排出题外。粘膜能够使竹便成形,减少消化道内的摩擦,起到保护作用。在排粘期间,大熊猫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以及倦卧等现象。
疾病
在自然界生活的大熊猫因受到气候环境条件、采食方式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容易患很多疾病,其中寄生虫感染列第一位,消化道疾病列第二位,呼吸道疾病第三。此外还有外科病、脏器疾病等等。
比如长期咀嚼质地坚硬的竹子造成牙齿磨损较快,十多年后,大熊猫的臼齿就残缺不全,导致体况下降;蛔虫病、肠套叠等疾病也时有发生。
由于大熊猫生存于高山峡谷地带,每年的二三月,由于气候寒冷,积雪深厚,食物短缺,大熊猫需要下至低海拔地区觅食,导致年老体弱大熊猫发病率增高,所以二三月是大熊猫生病死亡率最高的季节。
研究报告 篇7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研究报告06-22
饮水机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02-05
关于研究报告11-05
消费研究报告01-11
语文研究报告01-27
优秀研究报告01-28
市场研究报告11-08
课题研究报告02-14
研究报告作文02-11
英语研究报告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