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报告14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研究报告 篇1
调查时间:20xx-05-01
调查地点:兰州部分高校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一) 前言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即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进行扩招,使更多学子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大学逐渐发展,于是就有各种问题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不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当下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因素,而大学生自杀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给同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切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我们小组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心理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二) 报告内容
参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00 万以上的人自杀身亡,而中国有20 万以上,另外有我国每年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是中国
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是15~ 34 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两年,某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个人自杀。并且,据统计,有10.7%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阅历较浅,对很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自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⑴从自杀者性别来看,女性占75.6﹪,男性24.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2)从自杀率来看,男性20.5%,女性35.8%。(其中自杀意向女明显高于男性,但同样自杀未遂者同样集中在女性);(3)从家庭子女数量来看,独生子女达77.8%,其他22.2%,独生子女自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如下图
自杀者男女各指标分布表
(三)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即内因;另一方面是个体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自杀者的个体原因一般包括心理因素、认知错误等等。心理因素则包括人格障碍和心理情感缺陷,主要表现在抑郁、悲观、自卑、孤僻、多疑、狭隘、焦虑、自我为中心等等。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自杀者中, 性格内向的占95.2% , 孤僻占52.4% , 虚荣心强占71.4%。认知错误则主要是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应对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自杀不仅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在的群体、社会的影响,受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熏陶和左右的。因此,解释大学生自杀现象还应当分析其群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爱情压力等影响,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如图所示:
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其自杀原因,我们提出如下措施:⑴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于自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结束自己生命;要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还要尽可能的选修一些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多阅读相关书籍,对恋爱等问题做到理性处理。⑵对于学校而言:要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生命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具有功利色彩,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即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获取功名利禄,到现在的“文凭”教育,即读书是为了获取一个学位、拿一个有分量的文凭,为将来能找份好工作。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偏向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具体来说,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
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大学生合法权益,并且尽可能的完善社会就业系统,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 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特征,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大学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地方,大学生也是相对来说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必须端正其心态,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我们应该具备坚强的性格和平稳的心理素质,做事应该去以理性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做到高瞻远瞩,放开眼界,要更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下去!
学生研究报告 篇2
调查时间:
20xx年6月14日
调查地点:
xxx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关于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情况,以及其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一、目的: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很多,但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兼职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此,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以及选择兼职工作的类型等,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数据统计
1.46%的同学对做兼职持良好、赞成的态度,并且66%的人都有兼职的经历,这些同学做兼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当然,也有22%的是为了赚点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这22%的同学中,月生活费在300-600元左右占大多数。2.40%的同学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习,40%的同学认为合理安排就不会影响学习,而48%的同学会在寒暑假做兼职。3.92%的同学选择兼职工作的类型是派发传单、做促销和礼仪。极少数同学则会选择模特儿和家教等兼职工作,80%的同学获得兼职信息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和兼职中介推荐。
三、数据分析
1.绝大部分同学对兼职持赞成态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而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选择做兼职的同学却很少。
2.有一部份的同学认为做兼职会影响学习,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得次失彼,所以建议同学们最好在寒暑假等长假时期做兼职。
3.既然做兼职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那就要选择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兼职类型,如果是经管系的,可更多地考虑促销方面的工作,学习旅游管理的,可选择促销、礼仪和餐饮等多种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警觉性,小心兼职骗局。四、心得体会大学生可适当地、适时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兼职工作,这样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自身能力,但也要正确看待和对待兼职,要有选择性,不能有“钱”就做,这是极度错误的一个观点。最后提醒大家一句: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切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
学生研究报告 篇3
众所周知,大学生如今已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据相关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捷孚凯(GfK)日前对外发布了一份《大学生校园群体个人电脑消费者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大学生对MacBook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戴尔和华硕。
据悉这份报告对来自中国31个省份和直辖市的各大高校的7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而在品牌忠诚度这项调查上,苹果笔记本在GfK列出的.9个品牌中排名第一!
品牌忠诚度指的是各品牌的用户下一台笔记本仍计划购买该品牌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里中,苹果笔记本的品牌忠诚度是最高的,达到了52%,紧随其后的是戴尔和华硕,成绩分别为35%和34%。
如此说来,苹果MacBook不断提升的出货量似乎与中国大学生群体紧密相关!另据报道称,有72%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入学时购买第一款笔记本,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倾向于购买苹果的产品。
学生研究报告 篇4
1、问题的提出:
总听大人说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可是我还是闹着要去吃,于是我想,小学生吃肯德基到底有没有伤害呢?如果有,又有多大伤害呢 ?所以,我对此进行了调查。
2、调查方法:
(1)从网上了解小学生吃肯德基是否有害。
(2)通过报纸了解小学生吃肯德基是否有害。
3、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
(1)导致肥胖:一份肯德基快餐提供的能量大致为1400千卡,占3岁儿童每日供给标准的88%—113%,13岁儿童的49%—63%。其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40%—59%。一份肯德基快餐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左右,而维生素的环幕含量不足脂肪量10%。
(2)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一个炸鸡腿相当于60支烟的毒素,不仅造成身体营养失衡,而且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有年重损伤。
(3)致癌物质含量很高:汉堡。炸薯条。炸鸡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可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的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
4、结论:
小学生经常吃肯德基,容易血压。血脂。胆固醇升高,可能会肥胖,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炸和烤容易产生癌症物质,而且会对儿童的智力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专家告诫我们:最好不要在晚上进食洋快餐,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不宜多吃油炸食品,尽量多吃蔬菜果品,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注意每日的膳食平衡,限制食用洋快餐的频率。所以,肯德基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肯德基。
学生研究报告 篇5
一、成因分析
1.学生从小养成了不爱听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所以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是必然的.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唱歌、跳舞、讲故事,样样都行.但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
2.教师不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都一味追求“合作、探究、发现”这一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重视了“说、读、写”的教学,却完全忽略了“听”在教学中占有的首要地位和“听”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不是看学生听懂了多少,而是根据自己一节课传授了多少知识来衡量.
3.教师讲解枯燥乏味.很多教师外出听报告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那种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谁也不要听,讲一些生动的事例大家却听得津津有味.其实我们的学生也一样,如果教师的讲解过于枯燥,或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个我们老师自认为重要的问题,那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嗦,从而导致学生不爱听.
培养良好倾听习惯的意义:
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倾听”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讲话人的尊重,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策略
(一)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研究主要策略
1.激发学生倾听兴趣的策略研究
首先教师要学会巧妙的运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联系设置的问题,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其次要把知识融化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①通过语言描述.教师利用亲切自然,使学生产生倾听的愿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变化等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兴趣.
②播放直观画面.在教学中,适时地播放一些直观的活动的画面,不仅能为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倾听的需求.
③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学会倾听创设了情境.
④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听.
2.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让学生脑中有一种“倾听是重要的”表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体验的增多,学生就会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3.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课堂倾听要做到“五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4.课堂倾听要有意训练
①防不胜防法.上课时突然指名学生发言或是故意叫开小差的同学回答.
②真诚赞扬法.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赞扬,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
③以身作则法.学生发言时,教师也需要耐心倾听,做好学生的榜样.少数教师一听学生回答得结结巴巴,或是全然不对时,就立马打断学生的话,指名其他人帮忙,或干脆自己加以补充.试想,教师都没耐心倾听,又有哪个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呢?
④持之以恒法.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时,一定要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对没有效果的.也就是不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5.每周进行一次听说或听写活动.
每周进行一次或两次听说或听写活动.
6.家校联手,争取家长的协助
①召开主题家长会,确立共同的班级倾听目标.
②向家长提供几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家庭做法.
在家里每天拿出五分钟做专题的倾听训练,可以让学生听故事、新闻、知识问答等,让学生练习复述或说出其主要内容.
学生研究报告 篇6
一、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于现有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局限,在校中小学生中因心理素质较差而导致适应水平偏低或适应不良,学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所出现的不适应的问题。
心理适应在心理学里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说明,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经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当前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二、怎样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人拥有突破困境的自由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对各种现实地反是非曲直,不是照镜子似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而要经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能动地反映。由于每个人内部的特点不同,即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反映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同样环境下,对同样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以良好地适应环境。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回避,更精确、更有效地把握现实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淘汰那些与我们生存发展关系不大的无用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突破困境,把握成功的自信与自由。
(二)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环境下,采取的消极的悲观态度等。这些人都是以压抑自己的潜能,牺牲个人心理机能和品质的发展为代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退化,而不是发展。
另一种是积极的适应。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的适应是要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从对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于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马斯洛的观点虽然强调人的先天因素,但他给我们以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种子"。我们对其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是: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能动地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地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适应。发展是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积极的适应。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1.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2.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3.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4.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学生研究报告 篇7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校的独立生活能力状况,我们对纺织学院在校生进行了独立生活能力状况调查,总计发放了20份问卷进行调查,全部回收。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纺织学院在校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状况。
一.纺织学院在校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现状
1、离家的困惑
当代大学新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进入大学前对大学校园都充满了憧憬,对大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造成情绪上的失落感。尤其是进入大学后都没有主动地去确定新的目标,往往被动地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重复地生活,从而产生对大学的失望感。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和亲密朋友的陪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真正开始独立生活,许多新生因为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而感到无助,因为习惯性亲密关系的缺乏而感到孤独。当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同学的关心也不能得到家长的关怀时,就会心生埋怨与孤立情绪,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排解困惑,进而可能诱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有63.2%的新生表示需要时间慢慢适应大学生活,仍然有3.3%说很难适应。
2、生活环境的落差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一部分来自比较遥远的城市和农村。来到大学,必然会面对自然环境、地域环境的改变。南北地方环境的差异、城乡生活的差异、强烈的贫富差距以及校园环境风气的差异等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很大的落差,带来不可名状的自卑感和浮躁。特别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新生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价值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了更多的关注,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融入群体生活。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有的新生能很快“入乡随俗”。调查显示,80.6%的新生对于当地的方言没有太大的不适应,并有13.7%呈慢慢适应的状态。可是有的新生却相反,他们非常拘谨、胆小,平时又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显得有些不太合群,导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从整体上看,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活,有36.3%的新生比较满意,但也仍然有36.6%不太满意。
3、 生活习惯的困窘 青年期的新生独立意识较强,却又存在依赖的心理。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相应的生活常识。来到集体宿舍,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难免会影响对他人的看法,甚至会造成对他人的厌恶感。而且不同的人作息习惯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面对大学的自由式生活,很多新生会形成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甚至造成神经衰弱。调查显示,有39.1%的新生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33.4%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起居生活不规律。好多大学对大学新生的内务考核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每天都要打扫宿舍卫生。对于一些独生子女来说就不愿意去分担宿舍内务的任务,这样会影响到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换了一个新环境,饮食方面也会有所不一样,可能由于水土不服、饮食习惯的偏差和个人喜好的不同,新生一开始会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调查显示,大约有25%的同学感觉对学校的饮食不满意,59%的同学表示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按时就餐,饿的时候就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这些都影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总体上,面对生活习惯的困窘,有43.1%的新生是由于饮食的不适应,16.4%是由于作息时间的不适应,仅有4.2%是因为其他原因。
4、 经济方面的紧张与混乱
进入大学,结束了高中紧张烦躁的生活,远离了父母的束缚唠叨,大多新生开始了自由式而无计划的生活。如今,在大学的自主生活中,一切生活所需都要自己购置,而面对花色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一般都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认为没钱了父母就会补给,在经济上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支配权,从来不会考虑如何合理管理使用生活费这个问题。 在调查的人群中,68.3%的新生来自农村,并且有31.3%的新生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现在的大学生赶时髦、讲排场的.风气越来越浓,有些还过于追求所谓的“社会化”,有的学生常出现“经济危机”,由此会影响学业的完成和导致心理问题。有49.3%的学生表示日常生活消费紧张,于是以各种名义向父母追加生活费用,或者是向朋友借钱以抵日常开支,导致经济方面的混乱。另外一些学生则投入“经商”热潮,而大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靠兼职打工来赚取生活。
5、 课余生活的丰富与空虚 相对高中生活来说,大学的课余时间增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增多了,但是对习惯被安排的学生来说,要自己安排那么多的课余时间还不太适应。调查显示,面对大量的闲暇时间,只有17.7%的新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而19.5%的新生是处于一般状态,17.1%的新生是比较混乱甚至是很糟糕。新生的空暇时间主要用来看书、学习,也有部分的学生用来进行娱乐、运动和参加社团活动等。而且只有26.5%的新生没有参加社团活动。其中,有些新生认为参加社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锻炼自己,还有利于综合测评加分。当活动与学习之间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这对大多数新生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却有小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忙;而有些同学则既不想学习,又不参加活动,课余时间大多数在寝室中荒废,每天无所事事,由此产生空虚感和厌倦感。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桌球厅等娱乐场所,甚至无节制地沉迷其中。这表明,82.3%的新生都面临着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难题。
6、 管理方式的宽松与失落 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较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较多,在班级、宿舍、社团等都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习中无人督促,生活中无人管理监督,自己不但要学会管理自己,还要适当地管理他人。突然的转变让部分新生无法适应,有些新生也不去尝试适应,反而任由自己随心所欲,甚至有29.6%的新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长时间的无规律无管理的生活会使新生心里出现一些排斥现象,不愿意去做自己不想做但应该要做的事情。过于松懈的生活会引起诸多情绪纠结,当情绪无法疏解调适时,将不利于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建议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自主独立
同学们远离故土,远离父母,进入大学这一神圣的殿堂,独立生活。
首先,要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理性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根据生活习惯,逐步确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能够勇敢的面对社会、面对学习、面对学生生活。 其次,要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学新生首先应该求教的就是老师,台上亮一剑,台下十年功。老师就是我们今后生活领域的领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我们还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学习。 第三,要大胆的实践积累经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是在生活中间、在实践中不断磨厉,不断地提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经过大胆的实践,积累经验,我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同学们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学生研究报告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生,特别是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令人堪忧。这次课题的提出,是从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兴趣、能动性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
1、内容
(1)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分析。
(2)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研究。
2、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4)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5~20xx.10)边观察、边研究、分析,及时上传个人心得、体会以及困惑。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11~20xx.12)汇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报告,撰写结题论文。
3、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xx.3~20xx.4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会非常的少,阅读方法不当,教师存在满堂灌的问题,课外阅读书籍也是非常的有限,阅读的时间也不充分。有些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只要有时间,就抓紧时间玩、吃零食。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的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制定了研究方案,并收集了有关资料。
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采集信息,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面,阅读绝不是为了考试,因此阅读时,切不可带着应试的情绪去读,也不可急功近利,幻想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轻易获得,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安定,精神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在阅读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切不可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而要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再回味一下中心思想、人物事件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回看几次。要留心关键词句,注意弦外之音。在细读文章时,可以边读边用笔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划出来,例如,凡逢人物就圈起来,看完一数,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一目了然。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力量源泉。有了兴趣就相当有了内动力,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战胜挫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而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故事、童话、幽默小品等,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要多开展此类的活动。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艺,从中获得成功。教师还要加以肯定,学生就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沿着这条成功之路不断前进,这时学生的兴趣黯然。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增加阅读量
二期课改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即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0万词以上,所以,仅靠读课文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是很难达到二期课改的要求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没有大量的阅读训练,没有“博读”、“杂读”,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高。有量变才会有质变嘛。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效果
在20xx.5—20xx.10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选三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谈话、观察、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学生对小短文的分析、写作水平能力的提高,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完成第二、三阶段的研究,形成了具体的策略是:
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增加阅读量。
5、阅读的内容应广泛、多样化。
6、阅读应有趣味性。
7、阅读要有绩效。
三、结论
大半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活动,通过根据本校实际,选三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总结出了“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写出了“怎样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经验文章及案例设计、案例分析等文章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具有共性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存在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希望得到各位同行指导。总之,不同的学生他的阅读方法不一样,他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效果肯定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书要多读多想;
(2)思维敏捷、灵活;
(3)书要多但不能过滥;
(4)看书要记读书笔记。
现今,阅读不能只在固定的模式中进行,创新也是一种新思路。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思维形式。一是活化思维。阅读教学中有深度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阅读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从而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生研究报告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厂养殖场兴建,小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于是我对小和的污染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看地图,在小河周围观察,了解小河周围的环境。
2、观察小河水里的鱼虾生长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看地图、上网。
调查方面:小河对附近的居民有什么作用。
具体内容:附近贫困的居民在小河里打水、洗衣服、洗菜。
信息渠道:走访、观察、记录。
调查方面:小河的污染源。
具体内容:附近的工厂把小河当作垃圾场,随便排放脏东西,特别是印花厂还有染色厂、化工厂。
信息渠道:访问、调查。
调查方面:小河对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具体内容:是居民不能喝干净的.水,用干净的水洗衣服、洗菜等。
四、结论
工厂每天排放大量的废水、脏东西,使河里的鱼类生存受到威胁,水中及水边的植物生长受到危害。河附近的人们不敢下河洗衣服、洗菜,人们浇地浇花等也不敢再用河里的水,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学生研究报告 篇10
一、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研究本次八位上研究课的中、高级教师的总课题是:优化课堂教
学,提高教学效益。学校拟定的这一总课题同国家各类教育机构倡导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为了确定研究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学习了《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钟作慈等专定指出,当前“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才能,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等。”钟作慈等专家还指出“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一承受’模式仍是较普遍的教学模式,至于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满堂灌’也不少见。”
如何改变“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承受’模式”,与我多年的思考不谋而合,我确定以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进而思考取代这种模式的可行做法。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给了我有益的启迪:当代武侠小说创作大师金庸被浙江大学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后,他的第一堂课即是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问的讲课法。这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从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不是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状态了吗?我捕捉到这一教学灵感,把它具体化为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研究课所使用的教材也随之确定下来:鲁讯的《〈呐喊〉自序》。我之所以确定《〈呐喊〉自序》为教材,原因有二。一是当代中学生大多感到鲁讯作品深奥难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因而容易提出问题;二是本人从教三十年的过程中读了较多的鲁讯作品及鲁讯作品研究文章,有所蓄积,具备一定的讲解鲁讯作品的素质。
《〈呐喊〉自序》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实质上是研究课的准备环节,第三课时即为研究课。在前两个课时中,我给学生印发了两页材料,一页是“鲁讯诗八首”:《别诸弟》(1900年)、《自题小像》(1903年)、《自潮》(1932年)、《答客诮》(1932年)、《题〈呐喊〉》(1933年)、《题〈彷徨〉》(1933年)、《题三义塔》(1933年)、《无题·万家墨面》(1934年);另一页是报纸文摘和《〈呐喊〉自序》的结构线索表。印“鲁讯诗八首”,不仅扩充了教材容量,而且将鲁讯的八首诗串接起来能够起到使学生对鲁讯的生平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认识的作用。准备研究课的时候,适值报纸大量刊载“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年”的各种图文的时候,这使我如鱼得水,于是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印了《谈天说地·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的谈论鲁讯的部分和“新文学星座”中孙郁介绍鲁讯的文章。为了方便学生自读《〈呐喊〉自序》,我还给学生印发了这篇课文涉及到的鲁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思想发展线索。有了上述的准备,使可以实施“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一模式的研究课了。
如果不是上研究课,第三课时一开始便开采用学生提问的方法,起于自然起,而止于可以止。但作为研究课,这未免有随意性之嫌,因此我想,倘不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担心听课评课的老师不予认同,这涉及到研究课与平时课的区别问题,姑且不论。只说课堂教学设计,便增生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以课文开头的“梦”为引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文以载道,我捕捉到《〈呐喊〉自序》的“道”即是贯穿鲁讯先生思想发展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我确定了回答学生问题的主线是爱国主义思想促使鲁讯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的。
课堂教学环节是:
第一环节:教师先指出《〈呐喊〉自序》第一段是统帅全篇的,其中“梦”字是文眼,请学生解读之。然后教师陈述自己的意见,讲全文有五处写到了“梦”,除了单四嫂子那一处的“梦”是自然概念外,其他四处使用“梦”字都有其隐含意义,强调读书时应着重对关键词的多义性进行准确理解。
第二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表述教师意见时,提请学生重视对全文使用九处之多的“寂寞”一词准确把握。指出“弃医从文”是鲁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三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结合学生问题,教师重点讲解的地方有三处。一处是“北京蛰居”段落中的描写部分;另一处是钱玄同与鲁讯的对话部分;再一处是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这层意思。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指出《〈呐喊〉自序》的底蕴是鲁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用鲁讯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证之。最后强调从“做人”的角度去解读鲁讯作品,并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呐喊〉自序》进一步走进鲁讯,而对21世纪,“奋然而前行”。
板书设计:
(说明:学校要求附录教案,因“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有所区别,学生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有不可预测的特点,所以不能写出完整教案。好在有录像,将来可整理出“课堂实录”以应之。)
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一) 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分析说明
检测题共有三道。第一道题检查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检查学生对短语比
喻意义的理解;第三道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据抽样评分的结果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1. 学生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评价:
任亚飞:这节课的目的是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这一点马老师做得很成功。马老师并不是将他的体会强加于我们(这是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是让同学们自己
提问,再由同学和老师解答。
石峰: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直接传授给我们知识,但终有一天我们将结束求学之路,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到那时如何学习?自学,好像是叶圣陶先生说过:“若不能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问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失败。”而现在您所尝试的'教学方法恰是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是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张纯: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2. 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评价:
赵焱:对于马老师给我们上的《〈呐喊〉自序》公开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这堂
课的精彩之处是在“创新”二字。
以前的语文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老师说为主,同学们充当“记录员”,传授知识的方式像“填鸭”,被动学习,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怪不得如今有些报刊上登出“古板的语文教学方式”这样的文章,所以从内心讲,我非常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于宁昕: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田佳:则于我对鲁讯文章的喜爱,所以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在预习过文章后也是一肚子问题,这要是在平时,肯定是欲问不能,只好咽下这一大堆问题,学习的激情也烟消云散了。
我希望多上这样的课,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嘴巴”,老师“下来”,我们“上去”。
刘凯:我是极其推崇这种教学方法的。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把整篇文串进一遍,把要点、考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在于,学生只按老师教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而不能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且不能发挥人们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思维——过于束缚学生。而此公开课的教学方法颇为新颖,不落窠臼,学生自学自问,使心中的疑难得以解决,便于更好地驾驭文章。
刘经纬:主动学习一门课程其效果要远远超出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多说,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他一定会十分专注地听老师给他讲解,并且全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许彤彤:这周二我们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内容是读《〈呐喊〉自序》,老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同学自己动脑去思考,提出问题,教师解答,互相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释时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使以往教师空议半天,学生只等死记硬背的情景改变了。如果各校都把改革作为已任,我想语文教学会有很大发展。
3. 学生对师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钱喆:也许是因为经过的锻炼多了,我们成熟了,在上公开课时同学们摆脱了以往的
紧张,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一台摄像机与几十教师围在同学们周围,同学们能视而不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真是实属不易,竟有二十多名同学在课上发言,比平常还要多,看来同学们都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于宁昕:开始的几分钟,面对三四十位听课老师, 同学们有些拘谨。但在马老师精彩
的引入和田佳同学第一个提问后,同学们逐渐进入了状态,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各个方面对课文时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马老师精辟的回答使每一位同学都十分满意。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公开课的尾声,马老师开始对整篇课文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这可以称作整节课最富感染力的高潮部分,只见马老师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对鲁讯先生梦想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做了说明,使我们感到鲁讯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鲁讯。
耿彦婷:快下课时马老师为了让这节课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结。课堂气氛随之自然地发展到高潮,马老师话音一落,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随掌声而来的就是下课铃声,时间刚刚好,一节课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在外人看来是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马老师随机应变的功劳。
邓晓嘉: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马老师。平时马老师上课时总是一副极其沉稳的形象,语言幽默含蓄,像一位男低音;而在公开课上,则是充满了激情而又恰到好处,无论是音调还是音量都是有所加强,俨然一副男高音的派头,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使得课上气氛活而不乱,公开课十分圆满地结束了。
4.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耿彦婷:唯一遗憾的是马老师在下课前说错了一句话。当时,同学中有人知道说错了,
却没敢提出来。马老师说提出来会更好,可我总觉得当时正要到达高潮,如果提出来会不会降温,使高潮推不上去,影响最后的课堂效果呢?倘若真会这样倒不如不提出来。
钱铖:此外美中不足的是,据语文老师课后说由于时间有限,有一些内容上课时没有进行完。
刘凯:时间问题,一节课45分钟,即使是全问问题,也不可能问得全面。一问一答的方式,有时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
徐浩:我想给马老师提两条小小的建议:一是如果课堂节奏再快一点,就会更加活跃;二是对提问的引导更多一些,提问的质量会更好,范围会更集中,在保证学生思考的同时,会使这种思考更加切题,更有逻辑。
任亚飞:为您提点儿建议:每当要学习新课文时,如果作者是个很有名气的,您可以让我们回家自己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第二天再在课上说出自己找到的
信息,不会您再补上,这样会使我们对作者记得更牢。
以上从四个方面摘录了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研究课《〈呐喊〉自序》的教学效果可以约略见之。倘对学生意见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甲、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学生更看重“教学方法”,或者说学生是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上来观照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道理很简单,“方法”无疑是“观念”的表现形式。我想:学生肯定了《〈呐喊〉自序》的教学方法,即是在肯定“方法”的同时,亦肯定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乙、令人惊异的是,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看得一清二楚。如于宁昕同学说:“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持论竞然同我设计这节课的认识完全一致。这说明素质教育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就是学习亦不例外。教师倘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倘不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去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终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的。
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一方的表现,同学们的意见是以学生“多说”为好,因为“想”是“说”的前提,学生“多说”意味着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考问题深入了。语文课上学生“多说”同物理化学课上学生“动手”一样重要,不知这种类比是否妥贴。虽然语文课堂仍然要有读书的内容,要有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没有学生“多说”的场面,那么,这种教学局面至少是滞后的。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方的表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教师需要有激情。教师如果没有教学激情,是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的,虽然“激活”学生在总体上是属于教师长于研究学生学法的问题。从录像上看,教师似乎从容不迫,但实际上我十分注意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不仅精神高度集中,音量也比平时要大许多。虽然时值五月下旬,然而下课时发觉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了。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得用教师的汗水换取,信然。
丁、学生针对这堂课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最尖锐的意见当属刘凯了,他说:“一问一答的方式,有的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他的话实质上涉及到班级授理形式的局限性问题。仅从班级授课目前仍是我国普通中学所遵循的唯一方式这个现状上看,刘凯的意见至少说明: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颖的方法只不过是主体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而已。主体参与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多种模式,若只选用一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较长时间上看,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同学们提出的建议,也能切中肯綮。徐浩的关于提高提问质量和任亚飞的关于让同学提前查阅资料等见解都印证了学生的高明,我从中又一次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愉悦。适时地开展评教评学,不断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应当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 研究课的体会
1. 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之本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作为本节研究课的尝试,从问卷调查上看,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是这个班的学生大体上都活动起来了。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用时25分钟,可以说这堂课的主要时间交给学习的主体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属于导读的性质,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动脑思维并有读书收获,就值得肯定。“导读
”是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但这种模式亦有不足,就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求知渴望。“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语文阅读上的的求知渴望。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语体文,不是学生都不懂,不懂的地方只不过数得上来的若干处;一个班的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来是参差不齐的,也不是每位学生都一定存在相同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导读”来说无疑是一种扬弃和补充。它的好处是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的“因材施教”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我体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针对因材施教而言的。在《〈呐喊〉自序》这堂研究课上,共有十五名同学发言和发问,这说明至少这十五名同学解决了各自的读书障碍或疑点。虽然有的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但课堂上存疑会引导学生课下的进一步研究,这亦当视为可贵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实际上是允许学生课堂质疑的一种做法。十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如下的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多种,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乃是其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的叶圣陶老人对传统教学法的实质看得十分透彻,他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在语文课堂设置“质疑”环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反叛。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就使他们自配角变为主角,从而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凭旧知学新知的积极性一经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这时的语文课堂便进入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中。
十年后的今天,我尝试将学生课堂质疑,教师答疑做为主体课的一种模式推出来,并且冠之以“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名目,无非是表示我将继续研究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决心。
2. 欲想培养学生素质,须先提问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条: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
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乃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素质”实则是指“学养”,即“学问和修养”。
如果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培养学生素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治学方法,成为“学养”。站高一点看,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的关键,是靠有“学养”的教师培育有“学养”的学生。从课堂自身来说,学生是其主体,但从教学的角度上说,教师的“学养”是影响每一堂课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仅从备课上说,尝试“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因为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了,就意味着使课堂具有了不可预测的性质。倘若你对教材不熟悉,或备课上不够深入细致,就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花费更大的气力。以《〈呐喊〉自序》为例,我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备课的。不唯如此,我还一个一个地从课文中数出5个“梦”字和9处使用了“寂寞”一词,并比较出它们意义上的异同。不唯如此,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为教师答疑时的储备。
教学相长,从课堂录制的声像磁带上看,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提问,既是教师充分备课的自信表现,也是向学生表明老师具有“把自己问倒”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无论出现“释疑”抑或“存疑”的效果,都是教师求真知的学养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如何治学”的影响。到了这一步,教师才能摆脱“匠气”,才能敲开教学上“自由王国”的大门,这是我主动接受点名上研究课的挑战并付出两个月心血的所得。
3. 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就尊重了你
给我的研究课做出了最高评价的是张纯同学,她说:“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
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什么叫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我以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尊重学生。“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人格发展。”在《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中,“民主性特征”被列为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六个特征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民主性特征”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征。该书说:“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等观念,还包括其他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允许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有所偏爱,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潜能,给予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出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要尊重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在研究课上,“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特征”的,其实质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里所说的尊重学生绝不是一次性的“偶一为之”,而是贯穿在教师与这个班集体构成教学关系的全过程之中。不然,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为什么非要提出问题不可?甚至在教师提问学生的情况下,他们也完全有保持缄默、不发一言的可能。这样说来,《〈呐喊〉自序》一堂课上学生此起彼伏地频频向老师提出问题,乃是教师与学生长期互相尊重、默契配合的必然结果。
4. 语言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把语言课堂教学看成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我从教30年的体会是,这是一门遗憾
的艺术。《〈呐喊〉自序》研究课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遗憾之一是我把覆盖在鲁讯棺木上写有“民族魂”的白色旗子说成红色旗子了。虽然在下一节课上我做了更正,但是在这一节课却留下了遗憾。
更大的遗憾是上课不久刘经纬同学即提出《〈呐喊〉自序》的思路不够清晰,当时我即意识到此时出现了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情境,因为我备课的卡片中刚好摘抄有叶圣陶关于“文章有路”的卡片,我想下课前念叶老的话岂不是使课堂产生首尾呼应的佳境,然而到下课时,我偏把这一内容忘却了。这真令我后悔不迭。
写下这一条感慨,是说明艺无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减少课堂遗憾,这是我的追求。
学生研究报告 篇11
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近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有的同学是先天性的,有的同学是用眼过度了。总之,近视的原因是多样的,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大半都被眼镜控制住了,眼镜仿佛就是一个拐杖,在“黑暗”中让他们前进……
我们班近视的有二十人,张思远和彭建玮同学都是用眼过度,他们的近视度数也大不相同。张思远在六年级下学期就近视了,但是彭建玮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才近视,总的加起来,张思远的近视度数比彭建玮多了一百多度。
代林功、田一、李娟、赵翔宇、张运健同学都是看书过度才使自己的视力下降。代林功和田一的度数差不多,但是他们近视的时间不同。李娟和赵翔宇都是七年级上学期才近视的,李娟的左眼度数比赵翔宇的左眼度数低了二十五度。但他们的症状大不相同,李娟是取光不正,赵翔宇则是散光。陈仁瑞是个例外,他小学时在被窝里看书太过度了,在六年级时他就已经近视了,度数在四百二十度左右,但是他也有散光。孙奥爱看电视,也不奇怪,他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近视了,这几年他保持的很好,度数一直在减少。他左眼三百度,有眼二百六十度,他有偏光和弱视这两个症状。
陈绵东在七年级上学期玩电脑过多,由于时间不是很长,他左右两眼的度数度是一百五十度。沈梁宇在小学时上网过多,在四年级上学期就近视了,他左眼一百七十八度,右眼一百五十三度,散光五十度。
刘哲是玩电脑过多了,他的姿势又不正确,再加上他学习太用功,他在五年级上学期就戴上了眼镜,他左眼二百七十五度,右眼三百七十五度,左眼散光二百度,右眼散光四百五十度,刘哲的近视度数在我们班算是很高的了。
苏文欣是写字姿势不正确才导致近视的,他在七年级上学期戴了眼镜,他左眼二百五十度,右眼二百七十度。
王星怡因长时间看书不休息才近视的,由于开始上初中压力过大,他在上学期就近视了,他左眼三百三十五度,右眼也是三百二十五度。刘宜嘉是电脑玩的太多,不做眼保健操所造成的近视。有人说眼保健操一点用也没有,其实用处可大了,刘宜嘉因为没有做眼保健操,所以才导致他近视了。他左眼近视三百二十五度,右眼四百度。
张蔚然是我们班独一无二的了,她是遗传的近视,据说他的父母的是近视眼,虽然她是遗传的,但是五年级下学期她才戴上眼镜的,她左眼二百五十度,右眼仅比左眼多了一度。她还有散光三十度。
曹云蝶也是由于看书姿势不正确才造成近视的,他在七年级上学期才近视的,她的左眼和右眼的度数为二百五十度。
黄书悦是我们班近视度数最高的人,她左眼四百五十度,右眼五百度,她在五年级下学期就已经近视了,而且那时在她们的班级中,她的近视度数也是最高的。
李欣冉在四年级下学期就戴上了眼镜,她左眼一百四十八度,右眼二百五十六度,她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书太多了,才导致近视了,她还有偏光。
刘芷竹和王星怡差不多,在七年级时,由于压力过大,再加上写字姿势不正确,由此,她也戴上了眼镜。陈文健的数学成非常好,他写数学作业太多了,在四年级上学期就戴上了眼镜,他左眼二百二十度,右眼二百度,这个度数也不是太高,恢复起来容易些。
据整理,近视眼的人有的过度看书,有的玩电子游戏或看电视,还有的不做眼保健操……其中,看书写作业的人最多,约占总体的百分之六十。遗传的最少,只占总体的百分之五。
其中,在小学近视的约占总体的百分之八十。左眼近视低于两百的有六人,低于三百且高于两百的有七人,低于四百且高于三百的有五人。低于五百且高于四百的有两人。
在右眼调查中低于两百的有三人。低于三百且高于两百的有八人,低于四百且高于三百的有一人,高于五百且低于六百的有两人。
这些人有的认为戴眼镜就等于戴了个装饰物。其实他们错了,眼镜是有重量的,戴久了你的鼻子上方就会有肉往里面扣,在夏天,你的脸也会被眼镜弄得一块黑,一块白的,眼镜也不是万能的,在有的时候,你必须把它给摘掉。隐形眼镜虽然不会对脸部造成伤害,但是它很伤眼睛,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
近视度越高,对眼镜的依赖性就越强,有的人近视度数太高了,去掉眼镜根本看不到东西,所以要加强眼睛保护,让度数降低降低在降低。
近视眼在考试时有很大影响。比如在考试时看漏了一个小数点,那么这一整题就全错完了,也许这是在大学考场上,也许就少了那么几分,就会让你名落孙山。
有的人摔倒了,正好摔到了眼睛的部位,如果你没有戴眼镜,也许你会平安无事,如果你戴了眼镜,那么你也就会受到眼镜的第二次伤害,这一伤害轻则治疗,重则失明,眼镜的害处大,但是利也不小。走路时,你可以避免一些小虫子钻进眼睛里,也可以避免风的“洗礼”……
有人认为用激光治疗眼睛是最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有危险的,有可能会造成失明,这可就闯祸了。有的人用仪器治疗眼睛,这虽然是可行的,但是很难受,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眼睛,以免它受到伤害。
我建议同学们多学学保护眼睛的方法,坚持每天多做眼保健操。刘宜嘉不做眼保健操才导致他近视,用眼过度要适当休息,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当然更好。王星怡就是这样才近视的。陈仁瑞是最不注意眼睛的人,他是经常躲在被窝里看书才近视的,这种方法我们千万不能学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每天都变成世界爱眼日!
学生研究报告 篇12
一、问题提出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自信心,造成厌学、自卑、孤僻、依赖、不求上进等不良心理现象。为此,我对如何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深入研究,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 调查对像:五、六年级学生 150 人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 1 ) 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
指标 学习及处理事在公众思考问评价自己各方面情的能场合不题的方“很不如别力较差 敢表现式消极差”“不的同学
36
23.6 自己 122 81.3 悲观 能干” 63 41.8 36 23.6 学生人数 70 百分率
( % )
2) 结果分析 46.7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学生自信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46.7%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及很多方面
都不如别同学,这些学生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体活动中有压迫感,从不愿甚至排斥集体生活; 23.6% 的学生认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身心自信;有 81.3% 学生极少或从来不理;而约有 23.6% 的学生结自己作了“很差”、“不能干”等消极评价,面对困难挫折时,他们常常害怕、退缩、易放,而不能努力解决困难,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甚至有“破罐子破摔”倾向。
四、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1)过度溺爱使学生盲目自信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懂事、最优秀的,只是还小。从而过份的纵容和溺爱,使养中处优的孩子容易产生盲目自信,而且易产生优越感,受不了一点委屈。过度的照顾和过份的保护,使孩子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过份依赖人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
(2) 过高期望或过于严厉使孩子缺乏自信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目标,使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否定,这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缺乏自信。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较高,当孩子一出现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挖苦、讽刺,甚至进行棍棒教育。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的环境中,孩子会怀疑自己和价值和能力,久而久之,更易遭受挫折、失败、缺乏自信。
(3) 横向比较和消极评价使孩子自信心不足
对家长来说激励孩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殊不知这样比较是有害的,把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依据,父母的否定与消极评价会使孩子缺乏自信,产生“己不如人”的消极观点。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1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锻炼机会,培养自信心
在入学之前,学生的成绩平平或有偏科,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有恐惧心理,我们应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过去的成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迎头赶上的,当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由浅入深多设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去解决问题的难点,对有勇气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比较完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尽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研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2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我们应注意发现和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天生我才心有用”“我能行”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必有成效。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可以通过点头、微笑、夸奖等方式使学生感到安慰、满足、自信。有的男生易犯错误,我们要耐心进行教育以理服人,使他们有适度的羞耻感,又不让他们与大家隔离开来。在教育时,应就事论事,不随意论断他的品性。当他做了好事后,应及时予以表扬,既消除同学对他的反感,也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自信、勇敢而自制的良好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受挫折,当学生在失败和错误面前,要教育学生不要只看到失败这一结果,而要看到努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敢于面对错误,并且人错误中学习经验和教训,要学会自我调整。
3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自信心
我们要重视家访,与家长经常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及时帮助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态度,特别要求家长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正确评价,要求家长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通过自己努力是能够成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全方位的培养,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教师和家长应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活动、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度的期望,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增强抗挫能力,培养独立生活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学生研究报告 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合理用眼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我们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如今每年学生近视仍然不断增加,不利于国家日后的发展,为了引起人们对于保护眼睛的重视,避免学生戴眼镜的情况增加,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调查。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浏览
小组合作,寻访他人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近视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玩手机。现在网络流行以后,很多学生回到家后,沉迷于网络世界。
写作业时姿势不正确。学生们因为众多原因,导致眼睛距离作业不足二十厘米,还有趴在桌子上的。
用眼过多。一些学生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下来休息,眼睛布满了红血丝。
四、研究结论
大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没有过多的'约束,所以沉迷于网络世界,也有躺在床上玩错误姿势,加上辐射太强,容易造成近视的几率增加。如果学生们能合理上网,不过度沉迷,才可以避免近视。
一部分用眼姿势错误,导致的近视可能是因为从小就不是用正确的姿势,也有的是后来逐渐养成错误的姿势。应该改正姿势,不错误用眼,方可避免近视。
一类学生因为长时间过度用眼,不放松眼睛而导致的近视。应该合理分配用眼时间才可以避免近视的发生。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眼睛的重要性,不要做对眼睛有伤害的事情。
学生研究报告 篇14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邵,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邵。“邵”姓是怎么来的?历姓邵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邵”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邵”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邵姓的来源:邵姓出自于周王王姬昌的儿子召公,后来又加上的偏旁则代表“封地”,意思就是分封在召地的主人,所以,邵和召两个姓氏原本也是一家人。
邵姓的历史名人:邵信臣,西汉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邵续,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列,博览经史善,善谈理义,妙解天文;邵雍,北宋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邵兴,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邵姓的.现状: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约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四、研究结论
1、传说,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
2、历,“邵”姓名人辈出。西汉大臣邵信臣,妙解天文的邵续,北宋理学家邵雍。
3、20xx年,当代邵姓人口300万,排在全国83位,大约全国人口的0.25%。
【学生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学生研究报告11-20
学生研究报告08-04
学生研究报告08-07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03-22
(优)学生研究报告08-06
(精)学生研究报告10-05
关于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10-23
学生研究报告(精选15篇)08-15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