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15篇(通用)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实验报告1
实验内容 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
实验器材 绿豆芽、实验盒、
实验步骤 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
实验原理
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设正极电势为 φ+,负极电势为 φ-,则电池电动势 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得这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
仪器和试剂
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铜电极,锌电极,饱和甘汞电极,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饱和 KCl 溶液。
实验步骤
1. 记录室温,打开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预热 5 分钟。将测定旋钮旋到“内标”档,用1.00000 V电压进行“采零”。
2. 电极制备:先把锌片和铜片用抛光砂纸轻轻擦亮,去掉氧化层,然后用水、蒸馏水洗净,制成极片。
3. 半电池的'制作:向两个 50 mL 烧杯中分别加入 1/2 杯深 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电极插入电极管,打开夹在乳胶管上的弹簧夹,将电极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从乳胶管处吸气,使溶液从弯管流出电极管,待电极一半浸没于溶液中时,用弹簧夹将胶管夹住,提起电极管,保证液体不会漏出电极管,如有滴漏,检查电极是否插紧。
4. 原电池的制作:向一个 50 mL 烧杯中加入约 1/2 杯饱和氯化钾溶液,将制备好的两个电极管的弯管挂在杯壁上,要保证电极管尖端上没有气泡,以免电池断路。
5. 测定铜锌原电池电动势:将电位差计测量旋钮旋至测定档,接上测量导线,用导线上的鳄鱼夹夹住电极引线,接通外电路。
从高位到低位逐级调整电位值,观察平衡显示。在高电位档调节时,当平衡显示从OVL跳过某个数字又跳回OVL时,将该档退回到低值,再调整下一档。在低电位档调节时,调节至平衡显示从负值逐渐小,过零后变正值时,将该档回到低值,继续调整下一档。直至调整到最后一位连续调节档。当平衡显示为零或接近于零时,读出所调节的电位值,此即该电池的电动势。
6. 测定电极电势:取出饱和甘汞电极,拔去电极头上的橡皮帽,置于烧杯中。将测量导线的两个鳄鱼夹分别夹在锌电极和甘汞电极上,同上法测定电动势。再同样测量由铜电极和甘汞电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根据所测得的电动势及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计算所测量电极的电极电势。
思考题
1.如何正确使用电位差计?
2.参比电极应具备什么条件?
3.若电池的极性接反了,测定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4.盐桥有什么作用?选用作盐桥的物质应有什么原则?
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 10光与热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现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4
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
实验过程:
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
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科学实验报告5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瘪乒乓球
我的猜测:球会鼓起来
我这样做:
1、将烧杯加入多半杯热水
2、把瘪乒乓球放入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我认为:瘪乒乓球受热鼓起来;气体受热会膨胀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6
一、目的要求
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
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
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
二、预习要点
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
三、实验用品
标本:
岩浆岩: 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 、闪长岩、辉长岩 、橄榄岩 、 花岗斑岩、流纹岩 、金伯利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
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
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分类及分析
(1)岩浆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
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2)沉积岩:
由于组成沉积岩的矿物都是经过了风化和搬运,所以一般来讲每种沉积岩在成分上相对较简单。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
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
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后期的高温或者高压过后,原来的岩石经过了成分和构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来讲除了与前两种岩有相同的造岩矿物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变质岩的专有矿物或者矿物组合。例如红柱石,出现红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与紫苏辉石组成的代表高温高压环境的麻粒岩。
但手表本鉴别变质岩更主要的依据是其结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很多都具有片状结构,也因此变质岩能以结构构造来命名为片岩、片麻岩等。
科学实验报告7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项】
1、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 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
【实验过程】
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
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
【实验过程】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头。
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实验过程】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过程】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震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过程】
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
【实验过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
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
【实验过程】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
【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二)纸的吸水性试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
(四)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
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第五单元 水循环
(一)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二)沸腾
【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
【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二) 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低,完成一个实验,他们不会感到困难,然而独立地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却很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实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是科学课教学的另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科学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谈谈我的思考和做法,与同行们商讨。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2、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而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能凭空乱猜。
3、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实验计划一般包括提出与课题有关的科学问题和对问题答案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考虑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探究计划,是一种实验前的“动脑”活动。这个实验前的“动脑”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实验,而不是单纯“好玩”;另一方面使各个实验小组的探究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参与。实验计划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是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参与,要按照实验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二、组织交流汇报,重温实验过程
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作好以下两点:
1、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2、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较低,对实验步骤的汇报,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免会出现步骤错乱,语句不通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再进行评价总结。
三、引导分析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
四、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必须突出科学课程的宗旨
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必须书写整齐、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实验步骤,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切忌学生相互传抄,报告千篇一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听写老师口授的报告内容。教师要按时批阅、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对于学生报告中的重要错误,要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认真纠正。
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中的项目设计应该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语言,他们不仅难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时,每个项目的名称要尽量使用学生易懂且乐于接受的儿童语言,每个项目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的。
六、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七、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小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用书》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学实验报告9
一、创意说明:
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
二、实验材料:
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
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
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
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科学实验报告10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1、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2、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5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3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科学实验报告15
三年级x班x组组长:实验时间年xx月xx日
实验名称: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所用器材:(装置)烧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结果:土壤分成了两层。
认识与结论:
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报告01-07
科学研究实验报告07-16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5-08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4-07
小学实验报告05-27
实验报告模板06-05
学生实验报告05-29
电路实验报告11-23
实验报告格式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