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1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随着对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关注日益增加,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人格完善和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都意识到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的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教育互动机制。为了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培养全民素质和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教育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现如今,单一的学校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求,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调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市中心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一直秉持着“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以优质的教育回馈社会”的宗旨,始终坚持“以质量立校、以科研兴校、以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起,我们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初中”、“文明单位”和“法制校园”称号,并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的“课改示范学校”。随着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逐渐提升,求学于我校的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然而,班级人数众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目前有56个教学班,4600多名学生,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且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层出不穷。以上各种原因给教育大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家庭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社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教育效果有时并不令人满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研究目标
1.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和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通过深入研究教育课题,我们旨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以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在学校德育中。
4.活动是人与客观世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有目的地影响客体并满足自身需求。活动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主体活动对于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学校和教师组织道德教育活动时,应该紧密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在活动中的互动合作和内心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遍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现状。通过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搜集并分析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我们还将进行师生相互评价,以评估师生之间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将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的需求。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将为我们提供有关学生思想状况以及教育需要的重要信息。
3.我们将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以我校提供的各种德育特色活动为基础,由本校教师担任行动研究员,在实际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我们将不断反思行动的效果,以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研究过程(略)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2
本课题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了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些途径及办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师、家长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06-26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03-09
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小课题研究报告11-24
化学小课题研究报告10-06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9
小课题研究报告15篇11-28
小课题研究报告14篇04-21
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