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智能制造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时间:2024-10-10 06:21:52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智能制造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智能制造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智能制造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推进制造强国计划。智能制造机械行业面临着新技术的发展,急需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来适应这一趋势。

  一、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一)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1、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20xx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自20xx年5月至20xx年3月,国务院、工信部等多部委陆续发布了27个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文件,为智能制造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国外智能制造也在快速发展,包括美国推进“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日本部署“互联工业”战略等,核心都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2、从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分类和产业链看,包括自动化设备技术、工业控制软硬件研发与应用、工业互联/物联网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物流技术等多个关联行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为基础、系统集成为平台、装备应用为核心的“软硬并重、系统集成、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涉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装备制造商,自动生产线系统集成企业,以及在汽车、3C等制造领域应用自动生产线等装备的生产企业。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员从业规模逐年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热门行业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学历结构相对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较高,而本科学历人员占比较低。同时,调查还发现,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平均薪资相对较高,技术技能人员的薪资水平较为稳定,晋升空间也相对较大。

  3、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与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开设智能制造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行业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需要不断更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其次,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与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机会的提供。

  总之,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校企合作等措施,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对296家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名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中、高职学历员工占比超过52%,其次是本科学历超过30%。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学历要求较高,而民营中小型及微型企业则通常是岗位打通、一岗多能,企业对学历要求不明显,重在个人能力。不同类型企业中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基本一致,高职学历占比最高,接近40%;其次是本科,占比30%左右;再次是硕士及以上,占比17%左右;最后是中职,占比12%左右。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范围宽、涵盖领域大,相对岗位比较多。以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装备应用三个方面分类进行技术技能型岗位的人才需求预测。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万亿元,20xx年建立完善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万亿元。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人均销售额平均值为100万元,企业工作全体人员中10%~XX%为管理人员,85%以上为包括设计、生产工艺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技能人员。每年需要新增40万人,得到相关增速线性曲线并拟合数据,乘以0.85后得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总数,如图1所示。

  智能制造行业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保证其发展和应用。但由于智能制造相关文件中缺乏明确的产值目标,生产线工艺和用工数量也不同,各省市规划中也没有明确的产能计划,因此智能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从《20xx最具创新与潜力的智能制造企业TOP50》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企业人才需求增速比为样板,建立数学模型,做最大化人才需求预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装备应用企业人才需求预测均采用此办法。统计全国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上市企业,根据企业年度报表提供企业主营业务筛选,其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选用70家,装备应用企业选用200家;按照1∶10比例优选系统集成企业7家,1∶25比例优选装备应用企业8家进行数据预测基数统计。

  图2展示了全国系统集成和装备应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预测思路流程图。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化进程不一致,用工较多,与上市大企业相比,技术人员需求量有较大差别,存在1∶25比例关系。经测算,20xx—20xx年全国智能制造集成企业与装备应用的人才需求情况详见表5、表6、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全国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人才总需求量,需要将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和装备应用三方面企业需求人才合并统计。经过统计,到20xx年,全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37.6万人,其中,高职需求量最高,达到149.08万人;本科需求量排第二,达到120.47万人;中职需求量排第三,达到47.54万人。总体来看,中高职层次的从业人员需求量最大,详见表8、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对技术技能岗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等。这些要求将成为未来智能制造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

  在中国制造强国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技术技能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智能机械制造岗位的能力需求进一步升级,岗位职业能力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数字化设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分析方法。在机器人替代操作岗位之后,生产管理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技术,具备设备布局、智能排产等新的职业能力。其次,精益生产管理岗位的需求增加,要求将跨界协同工作的新技术、新软件与管理方式融入企业精益化智能制造生产中。为了适应行业和岗位变化,需要针对不同的技术技能岗位梳理出不同能力和知识的新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跨界、跨学科的复合型能力要求,详见表9、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机械行业的职业素养出现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变化。通过对责任心、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7项专业素养指标的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中,团队合作能力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自信心,第三是爱岗敬业,后续依次是责任心和研究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匹配情况。首先,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不齐全,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随着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发展,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升级,对复合型跨界人才需求增多。目前,由于缺乏发布企业需求信息的平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只能靠本校专业教师调研,且调研途径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的真实需求有一定差距。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中高职相关专业,对应关键装备与系统集成企业的主要岗位,类型和层次上基本满足相关岗位要求,不过,企业的大数据和MES生产与管控的生产排程员(生产节拍安排)、生产数据分析员(MES管理软件反馈数据流)、全生命周期管理员等岗位,目前在职业院校没有对应的专业,岗位员工主要是企业自我培养。

  其次,人才供求数量不匹配,人员流动性大。在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中,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是人才供应量不足。此外,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人员流动性也很大,这使得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根据预测,高职人才缺口很大。为了满足20xx年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每年需要增加约25万人。根据20xx年3425个专业点数计算,每个专业点数每年新增约73个学生。因此,在原有的招生规模基础上,每年需要增加25万招生规模。到20xx年,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达到约148万人,与企业需求的149万人基本持平。这样,人才供需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如果每年增加招生人数,则需求与供给匹配时间将会提前。

  目前,大多数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还很缓慢。由于工作时间长且辛苦,企业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与学生期望值偏差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岗位,更倾向于服务业。这导致学生流动性大,企业面临新型的“用工荒”。此外,由于存在“重学科轻职业”的思想,现代职教体系没有完全打通。广大考生及家长对职业学校意愿不强,被动地选择职业学校。生源数量持续下降,导致人才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基本满足企业岗位单项能力培养要求。但由于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新技术不明晰,导致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拼盘式”较多。这些课程没有真正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出发,对于跨专业核心能力所需的专项课程目前开设很少。例如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节拍、自动生产线互联、MES、大数据分析及智能物流等新技术课程或内容。因此,专业(群)课程体系难以满足新岗位专业综合能力需求。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都有自己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完全认同学校的考核体系。现在职业院校普遍根据产业行业的调研结果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自我设定考核标准并实施,与企业的考核标准脱节。这种“两层皮”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不得不对上岗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导致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较低。

  教学条件保障不足,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引入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这使得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复合型、可迁移性能力。但是,由于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实训设备成本很高,职业院校的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没有配套的仿真软件,学生多设备少,影响了有效开展实训教学。此外,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单一学科成长,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历,校企复合型跨界专兼职师资队伍不足,使得综合性生产实实训项目偏少,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无法满足企业对复合型跨界人才的质量要求。

  三、我国职业院校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与政策建议

  一)合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跨界跨学科人才培养

  一方面,我们需要构建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利用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技术性、应用型本科的工程性,把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阶段,贯穿职业培养全过程,打通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立交桥”,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调优调高调宽老专业,顺应新技术开设新专业。围绕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基本思路,优化职业教育“机械—电气—控制—管理—服务”专业类别结构比例,开设“智能制造技术”新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群。

  二)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未来技术技能高职人才需求每年约25万人的缺口,适当加大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特别是支持华中、华北、华南地区增设机械类高职院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对不同岗位类型人才需求的比重,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招生人数。最后,我们需要优化全国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布局结构,对于供求不相适应的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河南等地区,若供小于求,应增加招生人数,扩大培养规模,反之,应缩小培养规模。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我们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复合型、可迁移性能力,满足企业对复合型跨界人才的质量要求。

  为了培养更多的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发挥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加强机械识图和电工基础等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并增加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等核心课程。其次,要适应智能制造国际化发展趋势,强化专业英语等。同时,要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培共用。此外,还需要多途径、多维度加强智能制造跨专业跨学科师资队伍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需要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行业教育培训组织和协会可以共同参与制定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并提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指导性意见。同时,还可以搭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多元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制度,并监督执行考核过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了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发挥企业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企业可以共同建设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并设立专门机构、配足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同时,企业还应坚持“人才强业”和“一体双责”的产教协同发展理念,构建职工教育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并对接职业院校,为学校提供生产性教学案例。

  最后,需要加强政策保障和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同时提供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激励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智能制造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06-03

行业分析报告08-06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16)10-17

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可研报告07-29

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08-30

行业分析报告范文10-01

经典的行业分析报告模板10-13

行业分析报告模板05-05

行业分析调研报告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