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研修观课报告

时间:2024-07-10 12:12:37 报告 我要投稿

研修观课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修观课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修观课报告

研修观课报告1

  一、观课目的和背景

  本次观课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远程研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以及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远程教学。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看远程研修课程,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课程内容概述

  本次观课的课程内容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讲解。课程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入手,介绍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随后,课程转向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如何计算平衡常数和判断平衡位置。整个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 远程教学平台:本次观课使用的远程教学平台功能齐全,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教师通过屏幕共享和白板演示,清晰地展示了实验操作和计算步骤,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与食物烹饪、化学平衡与环境保护等,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互动讨论:教师在课程中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平台的聊天功能,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深入学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

  本次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师的讲解清晰明了,结合实验和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互动讨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同时,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反思与建议

  在今后的远程研修课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六、总结

  通过观看远程研修课程,我对远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讲解方式和案例分析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所学的远程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研修观课报告2

  9月30日下午在瓯海实小龙霞校区毛颖伟老师上了一节家校研讨课,有幸听了她的课,感觉受益很多。《白鹅》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由著名画家丰子恺作于1946年,其文白间杂,遣词造句明贬实褒,运用对比突出鹅的特点,读起来颇有些难度,但是毛老师准确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抓住了关键,独辟蹊径,上出了精彩,上出了特点。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

  (1)毛老师在教学中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学习扎实有效。基于《白鹅》这篇文章中新词特别多,如窥视、净角、供养不周、大模大样等等,毛老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此目的是在检查学生预习这个环节。她先从四个多音字词语入手:窥视、净角、供养不周、大模大样,因为学生很容易读错,毛老师考虑到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指点并纠正学生的读音,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2)语言训练紧扣文本,毛老师仅仅围绕白鹅高傲的特点,深入教学。毛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开始,再到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引领着学生层层深入,了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之后,毛老师又从过渡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入手来展开全文教学。整堂课下来,学生从自己的反复的有感情朗读中,读出了鹅的高傲。

  (3)毛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究的能力。毛老师善于步骤文本的空白,适时抓住鹅“昂首大叫”,引导学生想象鹅会说些什么,是怎样说的。这一潜在资源的运用,鹅的“高傲”性格进一步得到了感悟。我们也见证了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最后,我个人觉得教学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追求尽善尽美,追求质的飞跃,希望孩子们都能在语文课堂里快乐地畅游。

研修观课报告3

  今天是美术研修的最后一天了,十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回想第一天参加研修,一切都是那么迷茫!还记得第一次阅读到别人的文章、第一次发评论成功时的喜悦。慢慢熟悉了,十天以来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自己的研修主页,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的变化。我仔细阅读每一位老师对我作业的点评,认真观看各位专家的讲座视频,反思自己的美术教学,写下心得体会。

  本次研修阅读了很多老师的优秀文章,深受启发与鼓舞。我写了十篇作业,发了100多条评论,每一个字都是自己敲出来的,文章虽然写的不是特别精彩,但确实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这里面既包含我上班四年的美术教学总结,也包括我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就像刚才听的《初中美术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视频里讲的那样:“我们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是画家,我们要思考美术课程到底能给学生怎样的帮助······”我们确实应该明确美术教学的意义所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些经常挂到嘴边的话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一定要落到实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境。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境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的义务与责任。在今后的美术课上,我们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培养创新能力;珍惜每一次展示的机会,无论是绘画课还是制作课,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下面是我的一个美术教案,希望各位老师予以点评、指导:

  装饰色彩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学习装饰色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装饰色彩;欣赏我国民间艺术作品,学习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灵活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了解装饰画及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欣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和用色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学习资料:优秀装饰画作品资料(课件),油画棒及水彩等涂色材料,黑白装饰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已学装饰画知识:

  欣赏具有装饰风格的大师作品:

  让学生对装饰画及主要表现形式有较为全面地了解。

  【设计意图】:感悟大师绘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装饰画,为下一步学习装饰色彩奠定基础

  三、导入新课:

  1、对比欣赏《公鸡》:分析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不同

  学生思考:装饰色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小结: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主要区别:

  ①写实色彩

  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再现色彩关系,把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来表现的。

  ②装饰色彩

  以固有色为基础,研究色彩的平面性与装饰性。装饰色彩一般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综合、概括、抽象出来,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的艺术创造。装饰色彩可以不再是物体本身的自然颜色,而是人们根据审美需要,对色彩进行多种艺术处理和加工,装饰色彩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再创造,是人们主观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2、赏析作品:《老子出关》、《耱地》,分析画面主要内容及色彩特点。

  3、民间艺术品欣赏: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4、讲授装饰色彩及涂色方法:

  装饰色彩是提取自然形象中的色彩,进行夸张和对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

  民间的装饰色彩常用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规律:原色搭配、纯度高、对比强烈

  学生活动:从色相环中找对比色

  注意无彩色的灵活运用:平衡、稳定画面

  【设计意图】:学习装饰色彩知识,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民间装饰画的常用色彩,为学生灵活运用装饰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涂色:

  学习民间艺术的装饰色彩,为黑白装饰画作品涂色,完成一幅色彩既鲜艳又和谐的装饰画作品。

  要求: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画面整体和谐

  教师巡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涂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学生作品展评并总结:

  “炫彩世界”----装饰画作品展

  六、课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装饰色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装饰画作品。

研修观课报告4

  暑期这段时间观看了向桂辛老师教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熊婷老师教学的《飞向蓝天的恐龙》片断、钟事金老师的《天净沙·秋》教学片断,我真是受益匪浅。

  向桂辛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片断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作者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向老师的课堂精彩,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好。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尤其是向老师对于课堂呈现方式方面,做的很到位。

  向老师在上课时先板书(爬山虎)再板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特别提出“虎”的第三笔像什么?此时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向牙、有的说爪,学生很形象记住了虎字的第三笔。向老师通过质疑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依据《爬山虎的脚》呈现文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师生交流关于叶老的生平,讲述本文的作者肖复兴与叶老的故事,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课题,

  本课生字词的解决做到了扎实有效。向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删”字的学习,首先向老师课件出示古字“删”,让学生认识。然后教师讲解 “删”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再如“楷模”一词的学习。向老师在学生认读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然后教师边课件出示楷树的图片边讲解,学生既对“楷模”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文中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精读课文”环节中,向老师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揣摩人物——叶老的精神品质。

  总之向教师的课语言精湛,师生交流默契,课件出示的问题关键性强,板书内容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合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非常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让我的课堂教学也生动起来。

研修观课报告5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生活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要求,多方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习的习惯,社会责任心,生活的意志力锤炼,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等等重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充分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这是我们每位历史老师共同的责任。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简明、清晰客观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技能。

  这次线上研修,新教材中增加了一部分知识,有的将课文中小字部分的知识进行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对知识进行更好的串联,形成知识的逻辑。

  “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以单纯识记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聚焦问题解决的实际程度、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等等理论让我耳目一新,从理论上更好的新课标下如何让更好的、进行备课、组织教学。

  通过这次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更加认识到历史教学应该是不断反思的,更新观念、脚踏实地才能做好的一门学科。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新的特别感觉。

研修观课报告6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

  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b=1.…,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大多数学生齐答。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圆锥侧面积=S扇形面积=”,“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π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一年一度的远程研修又开始了。本次研修我共有三节观评课,分别是万峰厚老师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张龙龙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和姚南南老师的《湖心亭看雪》。看完后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丰厚的语文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下面就张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谈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部编版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五单元《一滴水经过丽江》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阿来第三次来丽江受当地政府的`邀请,为中小学生写的有关丽江的散文。作者以“一滴水”作为线索和流动的“镜头”,串起了丽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文章恰似一滴水从玉龙雪山形成到汇入金沙江的真实时空历程,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

  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围绕触发学生情感展开教学,字里行间闪烁着诗意的魅力,寄寓了对丽江的赞美和深情。这堂课,张老师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本、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花朵灿烂、果实丰硕”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张老师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关注学生,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如课前导入张老师在舒缓的音乐《大美云南、秀色丽江》中,用充满深情的美语,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小水滴的游踪,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和交流,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感受丽江的魅力。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信,贯穿课堂始终,建微信群,晒朋友圈,设计群公告等形式,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散文,诗意的语言,丽江的魅力是文章的闪光点,于是张老师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微信去吸引学生,而且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书写少年情怀,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迁移,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走进自然,热爱自然。但很遗憾,课堂中老师并没有感觉到学生内心的震动和共鸣,教师以成人的阅历和思想把对文本的解读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课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所以我在反思,初中语文教学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语文课的有效性是否应基于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真实水平?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的心灵通道,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设计中,张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阅读,特别注重采取激励措施,营造民主、宽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学会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综观整堂课,张老师引导学生以读贯穿始终,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堂学习的目标是具体细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学生经过一定行动,能够顺利实现目标。

  2、问题预设形式简洁,内容的延伸度大,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而且最后呈现出来的答案各有特色,只要合理,均能成立,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来成功感。

  3、以微信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达欲望。

  4、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教师的语言充满语文特有的“美感”。

  在点拨、评价环节有激励性、启发性。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有需进一步做好的方面:

  1、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要进行归纳整理,落到实处。

  2、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3、老师的指导与评价要更及时,更具体,更有价值。

  4、时间有限,学生展示的机会还是太少,如果给学生展示机会与时间,他们学习文章的积极性会更高。

研修观课报告7

  今天有幸去机关二园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听了四节活动课,并抽空参观了幼儿园环境,感触颇深!

  一、环境布置

  幼儿园的大小环境都体现了幼儿园的教育主题,幼儿园孩子的美术作品、幼儿活动的照片张贴、文明礼貌用语的标识、孩子用绘画折纸、剪纸等形式布置的教室都突出主题教育的思想。幼儿园还把园教育主题,巧妙地结合在环境中,如:在幼儿园大厅的墙壁上布置,教室、活动室的区角,楼梯角的布置不仅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起到装饰性作用,同时又可以让孩子进行游戏,这也体现了空间的巧妙运用。孩子们活动时文明、有序,形成了较好的规则意识;能根据主题内容引导孩子们创设丰富、浓郁的主题环境和区域活动,一走进班级,就知道正在开展的是什么主题,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得较美观,较突出地体现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自然角也特别丰富,同样的种植植物表现方法不同,有的放在幼儿卧室为“氧吧”充分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有的放在阳台或户外,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不仅起到教育的作用,还美化了环境。还能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自然角的观察记录,让人一看一目了然。

  二、教学活动

  1、活动的基本内容:

  本次活动共有4为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小班数学活动《数气球》,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量。朱老师通过帮小动物数气球的线索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数的小本领。活动中老师制作了课件,并结合课件让孩子进行按物点数,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本学习我也是带的小班,所以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如到游戏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中轻松学到本领。

  第二节:大班数学活动《年妈妈的一家》,重点是让孩子初步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是很抽象的,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幼儿来理解。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何使用科学的提问引导幼儿朝老师的思路去思考?是值得我深思的一个问题。

  第三节:中班综合《有趣的肥皂》。在活动前王梅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肥皂,有很多是我平时都没有见过的,孩子们更是异常的高兴。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玩玩,对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肥皂有了更深的了解。活动的目标很轻松的达成了。这节活动令我最深刻的是王老师的.语言、教态。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一、六位老师的教学特点突出,针对本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运用的资料齐全、信息丰富。吴老师的课程突出了政治性、盖老师的课程突出客观性、刘春霞老师的课程突出体验性、刘化红老师的课程突出趣味性等等,老师们的课件素材选取范围广,把鲜活的事例通过多种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对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实效性进行了提升。

  二、教学环节设计能够联系生活,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动课堂。课堂学习的生活常识都是来自生活,“我的问题卡片”“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老师是突出低年级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作为场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六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丰富的形式组织教学,很好地突出了儿童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特点突出,六位老师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直击学生的兴趣点。特别是刘春霞老师和刘化红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搬桌子、四人三足、猜魔术等,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学习。

  四、六位老师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课件使用随课而动,直观高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特别是刘化红老师还结合运用了丰富的玩具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归纳与总结,恰到好处。

  六位教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目的明确,环节清晰,体现出了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问题探索,能够让学生挖掘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的社会体验有实际的意义。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学科素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研修观课报告8

  暑假期间认真研读了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xx年版)》,并聆听了相关课表解读的专家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此次新课标的研读心得总结如下:

  一、xx年历史课程标准凝聚着课程改革的“初心”

  新课标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初心”。它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

  二、发挥新课标的“导向”作用

  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

  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素养立意”的历史教学,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以历史主题探究的方式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学习新课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断更新,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研修观课报告9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本次磨课中我承担观课任务是《白鹅》一课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经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先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感知白鹅;

  实现教学目标一积累字词实现;

  4、全文中心句;

  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充分了解鹅的形体、声音、吃相等特征完成教学目标三的任务

  吴老师将三个教学目标做了认真科学的处理,以其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及学情等方面来定,时间上不平均用,方法上机动灵活,教学效果显著。

  (1)目标一中字词基本是学生自主解决。吴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篇幅较长,语文知识点较多,如果把生字词放到课上一个个让学生写写记记处理,很不利于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所以识记生字词吴老师放在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预习自主识记,课上只是检查督促。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新知的能力。

  (2)目标二中感情朗读、好词佳句积累。则分散在初读感知、细读课文两环节进行,初读时找出好词佳句,细读理解品味好词佳句的表达效果。然后再读。体现了知识形成的渐进过程。

  (3)目标三教学贯穿全文。从开始导课时的猜谜语接触白鹅,到初读时的感知,再到细读时的品味,无不体现白鹅作为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是那样一步步慢慢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一点点悄悄占据孩子们的心灵,直至最后对它无比的喜爱。

  三个目标,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浑然一体,构成了整节课的活灵魂。

  真正做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在充分阅读品味的基础上,吴老师点出了如此栩栩如生、令人喜爱的白鹅,是丰子恺爷爷怀着对白鹅的无比喜爱之情细心观察白鹅的一举一动后写就的,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于是,在课堂延伸中,吴老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及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课后作业中才要求学生们模仿丰子恺爷爷的做法把它写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要求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课写的是白鹅,吴老师并没有将对学生的教育局限在白鹅上,而是以白鹅为代表,引导学生去关爱象白鹅一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所有动物,并练习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博爱情怀,让学生感到,世界很大,爱很宽泛,同时,我们的作文面也很宽很宽。这是情感教育目标创造性实现的典型表现。

  当然,作为年轻的老师,吴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处理上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导课之后,即出示教学目标,让目标导航,学生学有所依,或许会更好一些。

  总之,吴老师上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把握处理上,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比刚开始磨课时的第一次教案稿,完善了许多。由此,我看到的吴老师的进步。愿我们组所有成员都在在磨课中迅速成长。

研修观课报告1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开展,了解学生的生存现状,提高他们的生存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未来。基于此,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课程基本理念,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能获得最佳的效果。然而,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与课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对此略作盘点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一、关于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对一门学科进行准确、全面的认识是开展这门学科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一门学科进行认识,除了要明确该学科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对学科特点的分析把握,才能更好地总结出学科教与学的规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广大教师虽有一些认识,但认识仍是不充分的,甚至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一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充分。很多教师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主观性,但在教学中却只关注它的客观性,而跳不出教材的内容框架进行教学。

  第二,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彰显“历史学科具有探究推理性”这一基本特点。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但很多教师仅仅只是要求学生重视听课、记忆、做笔记、练习等环节。

  第三,历史结论的丰富性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得到彰显。历史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对结论的讨论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提供的教学史料应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误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历史课堂教学也能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教师应在遵循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力,让学生开展合理的假设,并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探究,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使学生形成与自己实际年龄相符的历史发展观,对历史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个人的历史思维。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如果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那么将无法认识到历史的真谛,也无法激起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能对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并能从中获得对现实选择有参考借鉴作用的知识。凡此种种,均离不开师生们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动探究。

  二、关于历史教材使用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新课改中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创新构建了符合初中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的知识体系,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但在很多教师的理念中,传统教材观还根深蒂固,他们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体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点完全由课本来确定;教材重点就是教学重点;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如果没有教材,教师就不懂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传导给学生的历史都是教科书中的定论、共识内容;等等。传统的“教教材”观念之所以未能扭转,究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到位。

  要扭转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教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必须做到认真品味历史教材和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做到认真品味历史教材,就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带有选择性。史家、编写者在专著、课本上呈现的是一种选择,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是相对的、骗人的,选择的东西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文本中所隐藏的资源。历史教材的选择性也正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它能为学生通过教材去挖掘历史资源创造很多可能。所谓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就是通过“还原、整合、开发、挖掘”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加以灵活运用。“还原”即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历史概念或现象,使用适当的视觉材料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提供历史数据或历史遗址遗迹遗物照片等;“整合”即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从而完善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开发”即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知识;“挖掘”即充分挖掘教材含蕴,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历史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以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来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用民主化思路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在教学模式上,强调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现实中,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还很难彻底地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课程观与固化的教学模式还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习惯于将课程等同于学科,学科就是知识;教学就是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机械地传递知识的过程;畸形的口号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充斥着历史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学生生存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历史通常就是做笔记、强化记忆,忽视了学生应该通过探索、发现和研究来获得历史知识。传统的课程观实质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用说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由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造成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新变化,要能全面把握课程理念的各个要素,促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要准确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传统意义上,教师被视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是居高临下的“神仙”。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具体地说,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的组织者与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神仙”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

  其次,要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被视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再次,要把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积极而有价值的学习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帮助。因而,要把理解历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所谓历史理解,是指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合理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例如讲解“民主是什么?”时,可从以下教学思路进行历史理解教学:

  1、下定义:民主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2、解释:民主政府是如何运转的?

  3、比较:将民主政府与专制(集权)政府进行比较。

  4、下结论:对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之间的差异做总结。

  5、应用:将民主概念运用到某政府中,分析该政府的优点。

  6、总结:根据数据、信息概括民主政府的特点。

  7、拓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拓展民主概念。

  最后,要把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门生成性课程,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历史课程。对于作为生成性课程,历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突破对专家学者权威的依赖,要重视学生与学习环境、课程教师、学习伙伴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被视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四、关于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误区与对策

  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指出:历史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拓宽教学活动的途径,充分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鼓励教师多开展诸如历史辩论会、故事会、讲座、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形式的课内外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愈发显得重要,甚至在一些学校直接规定了在课堂上要留出多少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的确能有效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当前许多历史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化、表象化的现象突出,即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正确的目标引领(如果有,也仅是以知识点识记为目标),这显然有悖于活动开展要有助于推动学生发展、经验获得这一初衷。

  要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开展学生活动,就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开展的学生活动,必须有利于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将活动的内容、形式都紧扣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进行活动设计才能达到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是在历史课堂上,活动要紧紧地围绕拓展学生思维去进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认识。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呈现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细节,营造恰当的历史感,从而让学生更客观地从历史情境中去看待与评价历史;活动中史料的提供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的形成要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纠正课改认识中的误区,制定出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措施,努力使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再出现偏差,从而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研修观课报告11

  十月十日至十二日,在本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殷老师带队下,我和各位数学老师到奚中中学听课,先后听取了十余位数学老师的课,各位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各位老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奚中中中学高丽老师的课,国庆节阅兵仪式的播放,引入别开生面,队列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场面气势恢宏,立即吸引在场的所有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阵队列的人数由数字到字母,深入浅出,代数式的引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滕南中学满孝珍老师,和善可亲,语言清晰流畅,丰富而具有激励的言语,学生们积极踊跃,快乐作答。枣庄十五中周荣奎老师的课,引入设计新颖,语言风趣幽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融洽。

  老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老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老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升华。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生活背景、感兴趣有意义的视频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老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研修观课报告12

  骄阳似火的七月,我怀着一颗兴奋但有些紧张的心,带着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参加了xx省教师远程研修,为期十天的培训。坐在电脑前似火炉,为了提高我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对于一个农村中学的xx教师来讲能有一次与同行老师专家在网上交流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我倍加珍惜。

  各位教育专家的循循善诱、娓妮道来和窗外丝丝夏雨一样,洗去了所有的炎热,也滋润着我焦渴的心灵,我干瘪的行囊,渐渐变得充盈丰满。十天宝贵的培训时间就要过去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所见所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啊。下面具体谈一谈本次学习的诸多心得体会:

  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掌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而老师们的设计是想方设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看似简单,但老师们都是精心备课的。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大都贴近学生现学教材,并能联系实际,一环扣一环,每个步骤都衔接得很好。我觉得平时老师们上课能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训练就会相当扎实,形式活泼多样,不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xx学习,兴趣在先。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师的精心设计。设计新颖,学生就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

  三、老师们的评论深入浅出,侃侃而谈。

  幽默机智的淡吐中,一定会让课堂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在他的引导下,我明白了如何在教实践中行之有效地提高xx教学的有效性。

  这次暑期的xx培训,给我们xx教学入指明了明确的方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被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所束缚着,禁锢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是收获是挺大的。了解了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也掌握了一些教育教学方法。今后我会把学到的先进的理论认识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我们xx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远程研修观评课报告11

  本次研修,通过观看平台提供的三节课我受益匪浅。三位老师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判断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要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从起点走向目标。虽然几位教师的课各有千秋,老师对教材的研究,对课标的把握,对学生的驾驭都非常到位,体现出了教材、学生、教师交融一体。

  一、创新与务实并重

  三位老师的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需要太多花哨的包装,回归课堂的原生态,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情景导入部分简简单单,课件实实在在,但是切合课堂主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鄄实验中学的老师在讲授《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时,开篇简单明了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赤道、撒哈拉沙漠和中国的气候呈现出的特征不一致?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列举身边生活的例子为学生详细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和以往的传统课程相比,这几位老师的课在内容重组和课程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两耳充闻天下事

  在观看这几位老师的课时,我发现所有老师都注重了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让学习的目标不止于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讲授《锋面系统》这节课时,教师以以诙谐幽默的新闻视频天气报道开篇,既切合本节课的主题,又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应用的引导。《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节课开始就以学生熟悉的学习图片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人地思想的演变,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影响。这个设计不光有“心”,更有“新”。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教师不仅要“一心只读教参书”,更要“两耳充闻天下事”。“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留意生活,关心时事,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整体上来看本课教师教学评价及时但并不是十分有效,一堂课中大多都是“好的,请坐”、“很好”等效果并不明显的激励性语言。如何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这也是我们教师以后要着重思考的内容。

  学无止境,在看了这几位老师的课后,让我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己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探索,博采众长,在探索、学习、反思中不断进步。

研修观课报告13

  从课前的1+1≠2有时也是正确的,到课堂中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与分析,至最后刘老师再一次小结“以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看问题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刘松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中不断地引领孩子们学会换个角度看分数,也在引领孩子要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角度一:认识分数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的认识从自然数想小数、分数延伸发展,由原来的绝对数值向相对数值拓宽。从认识表示数量与顺序的绝对值到认识表示相对数值的分数,相对于自然数而言,无疑是一次认识数中的质的飞跃。在课中刘老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起较好地探讨了分数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1、 两个角度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课堂上刘老师设计了多个情境来引领学生认识分数的相对性,如“给不同的图(3朵花、六朵花、九朵花)的2/3涂色,说说涂色的花各有几朵”并 讨论“为什么都是2/3,但是每幅图里涂色的花朵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如呈现1/5与相应的三幅图不完整的图,来讨论单位“1”额数量等等。在学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相信他们在较好认识到分数的相对性;同一个分数因单位“1”的不同使得它所代表的数量多少也会不同。当然同一事物因相对的单位“1”不同而需要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分数的相对性这一非常抽象的本质特征也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得以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2、 从“率”到“量”的辨析中理解分数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分数可以看做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分的结果和比的结果,以“具体数量”与“抽象的数”两种形态呈现,即分数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对这一问题的辨析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刘老师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情境:“红绿两根丝带一样长,红丝带用去了1/2,绿丝带用去了1/2米,哪种丝带剩下的长?”在辨析的过程中,通过大于、等于、小于1米的三条线段的呈现与讨论,将1/2和1/2米作了一次又一次的对比。无论总长度怎么变化,但1/2米的长度始终不变,而1/2却会随着单位“1”的变化而变化。分数作为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存在通过一个情境中的多次对比得以不断清晰。分数既可以表示“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刘老师在教学中找准了对接点,在两种意义的沟通上作了巧妙地无缝衔接。

  角度二:从度量的维度认识分数

  分数意义理解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比率、度量、运作和商。这四个维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度量。分数的度量即指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本节课中刘老师很好的引领学生们体验了“度量”这一分数的.意义,感受到了分数单位的重要性。

  1、从分数的产生来认识度量

  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是基于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表示。

  仅此而已吗?刘老师的课中将分数的产生与度量很好地进行了结合。现场时光穿越回到远古时代,让学生用木棒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在分数产生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度量的意义,体会到了分数单位的重要性,也就能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度量。分数单位的重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呈现。

  2、从度量结果来认识分数的意义

  从单位“1”的认识来认识分数单位,再把分数单位作为学生认识的另一个起点,重新构建对分数的认识。分数墙的构建过程中,从分数单位1/2、1/3、1/4到1/n,学生也学会了用更多元、更丰富的角度来客观地认识分数。就这样,刘老师利用分数单位,通过度量,来充分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很好地构建起分数认识的一个回路。

  通过下图的梳理更是很清晰地认识到分数产生过程中几者之间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角度三:从“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来认识分数

  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分数的教学一般都采用份数的定义,分数份数定义是学习分数的起点。但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商的定义体现了分数的本质,符合数系扩张的数学思想。

  张奠宙先生在《分数的意义》一文中提到:这个用份数定义的分数,易学好懂,但其内涵却很局限,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分数是一个不同于自然数的新数,正整数a除以正整数b的商,记作a/b。整除时,结果是自然数;除不尽时,得到的商是分数。分数的本质意义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从分数产生的角度也渗透了分数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分数的产生还可以从内部找到解释,比如计算除法时,7÷7、6÷7、8÷7…….a÷b,都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使得分数的意义从单一走向完善。

  相信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换个角度看分数。分数依然是曾经学过的那个分数,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学生们还知道了分数是两个数的关系,是度量的结果,它是一个商等等。分数是简单的却是复杂的,分数是丰富的,也是灵动的。刘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也让在场的老师对于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引领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师必须首先具有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刘老师的课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他对于分数这一知识体系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只有具备了这份能力,才能引领学生的学习从浅显走向深刻,从单一走向多元,甚至是学会思维方式的转变,让与会的老师们叹服。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一点印象特备深的一点就是刘老师的幽默。也可能是口音问题,在课堂中就好像易中天进了数学课堂,特殊的语音,有趣的语言,将每个学生和听课老师深深吸引。老师适时的幽默,学生适时的放松,思维的闸门才能如洪水般涌出。

研修观课报告14

  暑期远程研修旅程貌似即将接近尾声,观看了三节课例为我的暑期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暑期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因为三节课带给我启发,也带给我反思。

  饱满激情点燃学习之旅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个学习之旅,能够在旅途中一往直前,收获满满的定是那饱含热情前行的人。《树和喜鹊》的执教者,是一位低年级女教师,她的上课时的亲和力和饱满热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是满含热情的。无论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对生字新词的识记和对文本的理解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学习本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会利用自己的匠心设计让学习旅程充满趣味,这一点值得我学习,也值得我时刻提醒自己,多一点用心,课堂会更有趣味。

  别样的思维让课堂大不同

  《黄鹤楼送别》这堂课的执教者,将文章与出处古诗相结合,并结合古诗背景,去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还引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说,孩子们在学习中,走入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语文教学,我们不必条纹缕析,不必咬文嚼字,更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精髓,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习之旅处处有惊喜,有发现,这样的课堂才会与众不同,才会受学生欢迎,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

  合宜的情感教育需巧思

  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目标维度是情感价值观的导向,而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维度的目标,需要每个教师去巧妙构思。《灰椋鸟》的执教者,将这篇文本的学习与沈石溪的另一篇动物小说节选进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动物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这不失为一种良策。语文课堂本应是致力于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一理念的实践需要我们教师的巧思达成,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拓展阅读,可以补充视频影像,也可以进行联系实际的口语交际,总之,一定要紧扣中心,情境创设得宜,否则会弄巧成拙。

  三节课例,风格各异,却都有我教学中需要借鉴之处,可以说令我收获满满。即将开学,愿带着感悟,投入新的教学实践之中去。

研修观课报告15

  研修期间,认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估算》一课,感觉收获很大。整堂课中,吴老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设计巧妙的提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简单谈一谈自己观课后的一点感受:

  1、在情境中学习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再创造”。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先后创设了“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适当、适时的提问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学生感觉也非常自然,比较感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思考中,在不知不觉的问题解决中学习到了新知识,同时,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用、有意义的事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估算,从而出现了“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调凑估”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吴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从不简单粗暴的进行否定,而是让学生将自己运用不同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和准确值的比较中,亲身领悟到了自己运用的估算方法的利弊,使学生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在不知不觉中的学习中掌握到了估算的方法,将数学知识活用,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评价促精彩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也非常的及时、到位,比如,在整堂课中经常会听到“你的伙伴很欣赏你”、“你真是与众不同”等鼓励性评价,这些及时的鼓励激励着学生大胆提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了更多的自信,为学生点燃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以说,正是因为课堂中老师一句句温馨的鼓励,才让课堂气氛如此轻松自然,师生就像是在一次很平常的谈话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试问:这样的课堂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呢?

  名师就是名师,听了吴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感觉收获满满。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多学习、学反思,争取让自己的课堂也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乐园!

【研修观课报告】相关文章:

研修观课报告03-21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11-26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2-12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6-03

语文研修观课报告11-26

远程研修的观课报告01-22

小学研修观课报告03-28

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5-15

体育远程研修观课报告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