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护理专题技术报告范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理专题技术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谈麻色变”。1972年,20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学成归来,被分配到县皮肤病防治所,得知是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家人坚决不同意,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什么意思?一头是家人的反对,另一头是组织上的安排。怎么办?第二天,百般纠结的他还是走进了黄麟乡安背康复村。
“刚接手麻防工作时心里也怕,麻风病人长期患病后身体一些部位会发生溃烂,看起来很吓人。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回忆起当年,肖卿福并不掩饰最初对这项工作的恐惧心理。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
接治第一位麻风病人的场景,至今让他不能忘怀。一位刘姓老人是畸残患者,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在他面前,老人蹒跚前行,那个背影是如此的凄苦悲凉。“那一刻,我顾虑就完全消除了,因为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肖卿福说。他当即暗下决心,第二次还要进村来,这一进就是40年。
为了不漏掉一个病人,单位采取分片包干、上门服务的办法。他负责的片点多,任务重,当时交通不便,只有骑自行车下乡,单程一趟好几百里。工作起来往往要好几天,每次就在外面住一宿,第二天继续工作。碰到雨天路滑,土路泥泞,他就扛着自行车,坚持探访完最后一个病人。
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使他赢得病人的亲近和信任,却常遭遇旁人的异样眼神。“选择了,就不后悔。”说起当年的选择,肖卿福依然透着坚定。 为患者24小时开机
“肖医生,肖医生……”肖卿福来到安背康复村,汽车还没停稳,这里的居民如同看到亲人一样,一下子便围了过来,兴奋不已。对于安背康复村的居民来说,肖卿福比亲人还亲。
“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的心里。”肖卿福说,麻防是一条艰辛的医务路,他每天除了为患者身上的溃疡脓液进行清创,还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心病,取得信任,配合治疗。为深入了解全县麻风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时间,肖卿福都是独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通常,他从县城出发,沿一条线走乡串户,一路随访病人家,一进出就是十天半个月。
肖卿福把患者当亲人。通常下乡工作要谢绝在村民家里吃饭的,但他恰恰相反,和病人一起吃饭,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起初,患者们抵触,甚至不耐烦,但肖卿福用理解和宽容得到了病人最终的信赖,也让他最真实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病人钟某,1976年患麻风病,属多菌型传染性,左脚溃烂得十分严重。当时他只有20多岁,曾多次想要轻生,肖卿福一边细心开导,鼓励他战胜疾病,一边专门为他制订治疗方案,与有关医疗单位联系,实行医、护、清洁消毒三管齐下,最终使该病人康复。钟某康复后激动地说:“是肖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4小时不关机,这成了我的习惯。”肖卿福说,常有病人打电话给他,但询问的大多都不是关于病情的话题,而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群病人的生活圈子太窄,能接纳他们的人不多。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亲人,他们生活中遇到什么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肖卿福。 妙手仁心,促成佳话
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
1998年夏天,面对全身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全身皮肤呈现“熟牛肉状”的多菌型病人,肖卿福并没有避而远之,反而是在转入上级医院未能如愿的情况下,带领同事们住进了麻风康复村,与麻风病人24小时“零距离”接触,历时40余天,最终肖卿福赢得了与死神的较量,从死亡线上拉回了该患者。
1995年冬的一天,一中年妇女见到步行40余华里来她家回访的肖卿福时,禁不住双眼含泪,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恳求肖卿福救一救他们家。原来,该妇女丈夫因病已故,她只身带着一对幼年小孩,而且左足严重内翻导致外踝着地形成复杂性溃疡,毫无自食其力的能力,在她的眼中,肖卿福就是她的救星。而此时的肖卿福,看着眼前的妇人及一双儿女,虽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内心却也是一片波澜,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个家做点什么。肖卿福回所后,立即向有关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终经多方协调,请求报告,该妇女被收入了康复村治疗,小孩移交亲朋抚养,费用则由县、乡民政解决。一年后肖卿福主刀为该妇女免费做了截肢术,并安装了假肢,后来她与村内一男性留院养老者喜结良缘,一时被传为佳话……
1993年春天,肖卿福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麻风防治中心方华杰大夫的“难得有”评价:“五六十年代有、七八十年代少有,九十年代难得有”。当时,方华杰带领手术队到都县麻风村为眼、手、足畸残者做矫正术,肖卿福从术前忙到术后:动员、准备、协助、护理。他利用自己长期“驻点”麻风村的优势,对麻风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条不紊的配合着矫正手术,这才有了方华杰大夫对他工作态度的高度评价。
开展宣传,消除恐惧
麻风病患者在当时是非常受歧视的,只要听说谁患上了麻风病,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深怕自己被传染变成“麻风佬”。由于群众对麻风病的认识不到位,造成了谈“麻”色变,这给肖卿福走访群众、排查病情也带来了阻力,“当时要走访群众了解发病率,但群众怕医生到家里来走访后,会让亲戚朋友误以为自己家有人得了麻风病,他们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要来我家’,有的人远远看到你来了,马上就把家门反锁,不让你进门。”让肖卿福更尴尬的是,不仅群众“远离”他,连朋友、医院其他科室的同事也不欢迎“麻风病”医生,大家都怕他们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染上了麻风病,“想去朋友家坐坐,很多人都说没时间。单位里开个会,其他科室的同事也要和你保持距离。”虽然大家都歧视“麻风病”,但是肖卿福干得更有劲了。为了尽快消除人们谈“麻”色变的心理,肖卿福组织人员利用版画、海报、广播,到各乡镇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还将有关麻风病咨询问答资料印发到各个村组,举办麻风病知识培训班、宣传栏。他还蹲点在乡镇,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群众,摸查各地麻风病的发病率,消除群众心里的担心。
在肖卿福和前面两代“麻防人”的努力下,当地的麻风病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消灭,肖卿福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他撰写的多篇科研性论文在省、国家刊物上发表,在全国麻防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多次被全国麻防中心、省麻防指导组指定参与重要科研课题。 奉献一生,收获荣誉
肖卿福在平凡的工作中善于积累经验和丰富专业知识,医风严谨,责任心强,已独立确诊新发、复发病人300余例,为赣州市18个县(市)畸残麻风病人施行康复矫正术200多例,从未出现医疗差错事故。他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医疗并举,经常性地开展对病人教育和示范自我护理,经他治疗的病人无一新发畸残和畸残加重。他为了减少人们恐麻、歧麻心理障碍,除给医务人员进行讲座,还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宣教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普知识,他在全市麻防战线上率先不穿戴隔离服(无菌操作除外)与麻风病人及家属经常促膝谈心、共餐,以身示范。
66岁的肖卿福至今依然守护着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波在进安背康复村的路上。
“40多年来,肖卿福已完全走进了患者们的生活,积淀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深情!”于都县皮防所所长谢贵春告诉记者,肖卿福也有多次机会可以调整工作岗位,但最终他选择了坚守。
如今,已退休的肖卿福选择了再次留下。“麻风病防治医生青黄不接,工作需要他,麻风病人更离不开他。”谢贵春说。
在谈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感言时,肖卿福坚决不愿这份荣誉一个人独享,他说,“我能获这个奖,和前面两代‘麻防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我沾了他们的光!我很感谢他们,他们为麻防事业、人民群众健康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这份荣誉是建立在他们的努力之上的。很惭愧,感觉自己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自己工作职责内的事,而且还退休这么多年了,居然还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护理专题技术报告】相关文章:
专题技术咨询合同11-11
护理的述职报告05-19
护理开题报告09-02
护理述职报告12-12
护理实习报告02-10
护理开题报告10-18
护理述职报告08-23
副高护理述职报告12-23
护理述职报告范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