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报告建议:构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监管框架

时间:2020-10-31 11:31:14 报告 我要投稿

报告建议:构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监管框架

  继今年7月发布中国首份披露城乡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之后,2016年11月11日晚,在主题为“数字时代的中国普惠金融”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首届年会上,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又推出了另一份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磅研究报告——《数字科技推动普惠金融》(以下简称《报告》)。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就课题报告进行了演讲,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报告涉及的领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报告建议:构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监管框架

  据悉,《报告》是受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委托,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自主完成。《报告》总结了当下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对该行业普遍性的问题与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中国数字金融“普惠”了吗?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中国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时并未完全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人们已经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普惠金融交易,普惠金融发展由此迎来历史性机遇。

  《报告》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一是由移动终端带来的客流量,不但可以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还有可能降低获客成本;二是以大数据分析部分替代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靠人工完成的尽职调查,帮助风险定价。另外,互联网技术的长尾效应不但可能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甚至还有可能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报告》强调,如果能将上述潜力真正转化为金融竞争力,就可以强化普惠的特性,让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还有利可图。

  来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也充分证明了数字金融的普惠价值。该指数从 2011 年的 40 提高到 2015 年的 220,年均增长 53%。分省指数呈现较大的差异,但差距在迅速缩小。地、县两级的分指数也都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差异迅速缩小的事实。

  图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

  图二:2011年和2015年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难在何处?

  《报告》显示,中国数字金融的业态比较丰富。从大类看,目前最为活跃的应该是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数字保险和互联网财富管理。

  但是,目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除互联网支付以外,大部分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大多数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可负担”的水平,一些投资平台的管理很不规范,风险也很大,甚至有不少诈骗行为。

  《报告》分析了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遇到的如下困难: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还不够“普惠”;

  第二,数字技术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三,监管要么不设门槛、要么不发新牌照;

  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已成风险高发区;

  第五,数字安全存在明显隐患;

  第六,缺乏一套覆盖面广、效率高的全国征信系统。

  监管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报告》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很多问题的产生,都与监管缺位或者监管不当有关。为了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框架。但必须注意的是,监管不是管死,而是在创新与风险中间取得平衡。

  如何平衡?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报告》就构建监管政策框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统一监管标准和框架;

  二、实行综合监管与功能监管;

  三、设立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

  四、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标准;

  五、与时俱进地调整法律监管政策;

  六、完善统一、开放的征信系统;

  七、加强投资者教育与消费者保护;

  八、实行高标准、开放的信息安全制度。

【报告建议:构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监管框架】相关文章: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论文11-21

移动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论文11-23

普惠金融下的金融素养研究论文07-19

互联网让金融真正普惠论文08-24

有关“互联网+”角度上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的论文07-31

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毕业论文01-02

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构建经济论文11-0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03-05

证券监管证券金融论文11-23

理财账户监管金融合同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