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09 02:57:34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摘 要: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价上涨,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则增加了油价上涨的可持续性。石油美元被大量储蓄起来降低了总需求,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未来走势、流动性过剩下投机资本的盛行给石油市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面临的挑战、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和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也预示着石油市场风险增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 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二、流动性过剩在石油市场的表现

  1. 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2001——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见图1)。全球gdp增长率从2001年的2.6%逐步攀升,2002、2003 、2004 年分别达到3.1%、4.1%和5.3%,2005 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4.8%的高位,2006年则达到5.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gdp增长率为4.9%,比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稳定增长。2001年以来,由于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需求的增加以及美伊战争的爆发使得国际油价进入上升轨道。在美元指数大幅度下滑(贬值)的背景下,国际油价连续突破30、40、50、60美元/桶的年均价格关口,并在 2006年7月份逼近80美元/桶。在经历了一年的高位震荡之后,目前国际油价维持在70美元/桶左右。从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盘中价格看,最高和最低价格竟然相差7倍多。imf(2007)认为,尽管2007年国际金融形势出现波动,世界经济在2007年和2008年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的大局似乎已定。美国经济放慢的程度虽然高于预期,但波及影响一直有限。世界其他地区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油价有望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格局,不排除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继续走高的可能。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政治经济政策探索

  摘要:大学生就业观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受到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在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又至关重要。因而本文拟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政治经济因素,作一些宏观的梳理和初步思考。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各种就业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1、计划分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学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国家采用统包统分的政策分配人才,大学生按照国家政策,一般说来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工作,所以很少有自主选择的就业观念。毕业后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去工作的直接分配方式,让他们基本上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服从分配的就业观点和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决定了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普遍有:择业倾向上不主动,择业标准上偏政治化,择业意向上重政工而轻农商的特点。政策引导下的这种 “等、靠、要”的想法,与后来市场导向下的自主择业观截然不同。

  2、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政策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转折,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开始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由“统分统包”向“双向选择”改革。具体来说,1983年-1993年这一阶段,国家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山东海洋学院等院校作为试点,在调配工作中进行了“供需见面”相互选择的就业办法。至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标志着竞争开始引入大学生就业,实现了由“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向“自主择业”的过渡。

  二、现阶段政治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的制约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体制、大学生户籍和就业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等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变化。这些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充分的利用了青年力量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但另一方面囿于我国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当下不少政治经济政策仍然约束着大学生就业观的进一步发展。

  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国家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决策调整往往会引起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深刻影响。因而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的就业,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来审视。

  1、加强政府调控和制度建设,引导大学生的合理流动

  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但许多大学生面对不同的子市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悬殊差异时。对于贫困就业地区、收入微薄行业,往往不是积极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失业。因此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大学生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各级政府要把引导大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加大调控力度,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对于赴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给予适当必要的编制、岗位和资金。同时也应该采取诸如:肯定其行动,精神上鼓励和表扬;物质待遇上充分补偿,重视培养和提拔等激励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2、通过政策鼓励,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固然要不断强化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意识,但是,政府不可能短时间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上千万个就业机会。所以,空前的就业压力要得到有效缓解疏导,与其让大学生被动等待就业,不如通过政策激发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再带动就业。比如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简化审批手续,若干时期内减免他们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政府、金融部门等现有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或减免税收,增强融资渠道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事情,难以一蹴而就,它需要个人、高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完善。

【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的毕业论文致谢10-03

本科临床毕业论文10-09

本科毕业论文11-04

本科毕业论文10-26

本科自考毕业论文10-08

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10-05

本科的毕业论文致谢范文10-02

本科毕业论文致词07-23

毕业论文查重本科09-30

临床本科毕业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