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1】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环境保护问题,环境对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同时二者又是矛盾的。
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应当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彼此依托、相互推进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制约条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一)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
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究竟谁排第一位、谁排第二位呢?而没有明确发展与环境二者的关系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环保工作忽冷忽热,成为了一项循环性工作,需要靠“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来打“歼灭战”,环境保护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的境地。
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二)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被实践证明了是现有经济发展制度中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
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
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
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
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然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市场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必须借助于外部环境,即依靠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17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
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确实让人觉得惬意,但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矛盾关系将一直存在。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吃饭穿衣温饱问题,良好的环境也是人们的迫切需要。
同时,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即使在生产领域,现代文明生产,特别是基于高科技的生产和流通,在恶劣的环境中是很难进行的。
但是,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人类需求之间总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对峙:耕地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同时,人口却在持续增长,居住占地、工业占地在不断地扩张;自然资源能源具有稀缺性,不能无限制地采掘开发,而发展中的社会对石油等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全球天气在变暖,异常、恶劣天气的出现日显频繁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
发展的同时在极大程度地消耗着自然环境。
而这种消耗并不是都能恢复的,如环境恶化导致的生物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就是在发展经济中所牺牲的、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代价。
但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并不是不可协调的,二者是可以彼此依托、和谐发展的,即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
温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这3个转变,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时候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不适合我们的现实情况。
环境保护应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适时培养生态环境功能,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从治理着手,而是要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需求非常迫切,城市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情高涨,这是个好现象。
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是人,在污染、恶化环境方面,人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人类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广大民众,要动员全社会民众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一是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提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公开环境保护现状、环境质量、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平台,推行环境政务公开,对环境保护法律政策、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予以公告公示。
对于涉及公共环境利益的规划或项目还应当组织论证会、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出台具体措施,确保民众参与环境保护。
可以通过向社会聘请环境监督员、指导成立环境保护民间社团组织、鼓励民众检举揭发有关违法环境行为,拓宽和畅通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举报渠道,完善环境保护听证、公益诉讼等制度,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
这样,争取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使民众发自内心意识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选择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规划环保。
环境保护始终都应该是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环境保护不能是周期性的“检查”工作,而是一项在经济发展中要自始至终坚决贯彻的基本工作,是决策当局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并且环境保护措施和经济发展举措一样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环境保护规划中要细化环境保护措施,尤其要突出环境功能分区、资源循环利用、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
对于高污染的企业要建立环境污染预警机制,一旦污染排放量接近危险警戒值,即采取警告、通报等措施提醒相关企业注意防治。
通过在发展规划中确立的环境保护制度,可以对具体实践中的环境工作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
2、项目环保。
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严格把守环境保护这道门槛,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劝退,使经济发展“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以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机遇,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企业,即使可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要严格把好环境保护的关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
新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和排放标准,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后确实不符合我们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要坚决予以劝退,对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或其工艺、设备要加大淘汰力度,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3、产业环保。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我国各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到我国投资开发,将形成各种产业集群。
因此要按照产业技术政策,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
坚决禁止境外进口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向我国境内转移。
严格把守重污染产业的环保门槛,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出重污染产业,向科技型环保产业发展。
(三)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必须配置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适度超前,预留建设发展空间。
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入现代化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防。
在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等,确保有效地应对、处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
(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环境执法中要理顺部门职责,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加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充分发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及时向社会发布环境保护的信息,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
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环保部门还应当把环境政策评估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适时对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影响和综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供参考。
环境执法人员应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严格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强化执法监督,坚决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综合运用各项环境监管措施,防治并举,实现环保总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城市居民生态需求调查报告[N].经济日报,2008-03-12.
2、张永红,刘文良.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J].求实,2007(10).
高校环境保护论文【2】
[摘 要]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与建设等问题却不断产生。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高校的环境保护的工作进行了探索,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环境保护
一、高校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部分,在发展建设中有着与城镇相类似却又有着本质差别的发展过程。
高校在建设中往往因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只能在功能区设置上因势而行,在环境建设上不能做到同步,从而影响了高校整体功能,使学校发展与环境整合难以协调。
失去成为一流大学的自然环境基础。
从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高校发展的过程,大部分高校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
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影响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良好形象声誉。
因此,及时发现高校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高校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障高校建设走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校园规划重主体建设,轻环境优化和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建设已完成校园主体建设,形成自己的格局和特色,但在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上,却存在着许多学校完美的缺憾。
出现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整体不和谐,绿色不优美等难以解决的状况。
归其因,是学校整体规划出现了问题,导致主辅难分,主次难调,和谐不佳。
2.环境保护观念差,难以憾动学校建设主旨思想。
环境保护工作是高投入、低产出,投入大、见效慢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这对单位领导者在有限资源进行目标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多数领导者只重眼前效益,无关今后长远发展,形成了多数领导者任内政绩观思想,从而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作用和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在学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中,相对滞后,使学生只注重学业,很少关心身边的环境保护。
当然,一些学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注重了环境卫生的保护,但学校在基础环境建设上不能配套完善,对促进学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难以起到强化作用。
3.环境治理缺乏主动,主体和局部难于和谐统一。
从多个高校环境治理数据显示,一部分高校把水、气、声、渣这几项作为了高校环境保护的重点,积极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整体环境建设、管理和宣传教育上,却投入甚微。
环境保护效果不能起可持续发展作用。
一部分学校却恰恰相反,加大了整体学校的环境投入,校园环境优美,但烟气、污水治理却敷衍了事,成为校园深处“一点黑”。
这种学校环境保护顾此失彼的作法,势必给学校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三、高校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高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高校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针对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高校整体结构和发展规模。
三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校园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高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高校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
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一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高校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上缴工作。
二是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高校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高校师生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造成学校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
一方面学校领导只管学校发展壮大,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另一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不强,缺少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努力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很多高校,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校发展环保产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
但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使高校环境保护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主要包括:一是人员与培训。
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二是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
高校自身存在的较大污染源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
三是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四、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对高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何切实加强高校的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是高校长远发展必需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小飞.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导报,1999,(3).
[2]北京大学环境保护规定[Z].北京大学,1992.
【环境保护论文】相关文章:
公路环境保护论文10-09
环境保护的论文范文10-07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论文10-08
写环境保护的论文范文10-07
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论文10-09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论文09-29
电厂的环境保护管理论文10-09
市政工程与环境保护论文10-09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通用10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