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论文

时间:2022-10-12 10:37:30 标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论文

  众所周知,现行语文含义观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文素质”等五种意义和内涵。这说明,语文课教学,其实包括了社会交流、艺术叙事、思想表达、人文教化、修养提高等主体训练要素成分。很明显,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密切相关,而在其中,教会学生艺术化地表达思想显然是关键。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论文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很好地掌握语文这种社会交际工具,驾驭语文这种文化传播载体,学会高超的思想表达技巧,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由于教育自身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就使得教师在语文课教学时,必须摆脱单调乏味、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规范,以调动起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必须体现出艺术性,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渗透,富于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煽情魅力,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最大限度的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不断加强教学的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在写作时才能细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文质并茂的佳作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领悟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编排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大多文情并茂、发人深省,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情”字入手。吟诵玩味是语文学习的要诀之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恰恰忽视了“情”的作用,只在字、词方面下了工夫,并未去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就需要把精力集中于“情”字上,深刻剖析作品,将感情融入每个角色中,竭力挖掘出作者写作时匠心独具之处,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释放出来。课前可采用情境导入、悬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以此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相知”、“乐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章进行深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发掘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而要广采博览、纵深挖掘,就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思想经历等。

  例如,教师如果不对朱自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傲岸性格进行全面了解,就讲不好《背影》和《春》等作品,更讲不清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对感情“浓”、“淡”的理解,如果不够清晰,往往就会陷入读其“美文”而忽略其“美形”的误区,达不到教化之目的。很多时候,学生厌倦教师的空洞说教,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说其文理而未讲其意义,更未透彻剖析其“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进行了精心准备,讲课时才能讲得透、叙得真。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才能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感情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因此,鉴赏主体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又影响到鉴赏和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写作,它更需要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三、恰当选择课文,抓住情感教育的契机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那么,怎样把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根据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和作者产生共鸣,并按照自己的审美体验作出一定的美学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实践表明,教材中的情与境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情是其中的思想感情,境是描绘的形象画面。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教师挖掘、分析情境的寓意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充实美育内容;学生进入情境是为了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四、抓住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古人云:“子骑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事件,其中有些事情既不是非得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如穿过铁道、爬过月台去买橘子。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的,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还做得那么认真、那么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人非草木,对此,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笔者在讲授此文时,联系到自己送儿子上大学去火车站时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讲述起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感触来,趁此机会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学生去年秋天陪同父亲送自己的哥哥上大学到火车站,亲眼目睹了父送子的动人场景,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非常独到,当即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谈起了体会,整个教室十分安静,许多学生听后都眼噙泪花。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论文】相关文章: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论文10-13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随笔08-23

语文新课标学习总结01-01

语文2022新课标心得11-02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0-13

《2022语文新课标》心得感悟03-09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方案03-14

中国传统建筑中渗透性手法研究论文10-15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14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