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提高渔农村民生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市把经济强镇作为战略节点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经济强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委〔2008〕1号)和《关于加快金塘、六横两岛开发建设的决定》(舟委〔2008〕7号)等重要文件,大力培育经济强镇,努力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经济强镇发展工作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决定,为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推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海岛型特色块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经济强镇发展工作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和提高渔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为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破除城乡分割,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X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大岛建、小岛迁”战略,使大批渔农民向大岛集聚,有效利用了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的城乡统筹发展。“暖促工程”等一大批渔农村民心工程实事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渔农村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使全市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渔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二元制户籍制度、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而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国际大环境。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所进行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的竞争,而是渗透到城市、区域的层面。换言之,以城市为中心所构成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挑战,必须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切实提高中心城区乃至城镇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空间支撑点。
工业化、城市化和非渔农化的现状、目标及其矛盾则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区内的小环境。一方面,我市具有经济发展的某些先天优势,市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处我国沿海南北航线“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咽喉要冲,背靠中国最富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浩瀚的太平洋,跟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一线主力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近乎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是进出上海、杭州、南京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其他大中城市的海上门户,是南北海运、江海联运的枢纽。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地理区位以及资源基础等原因,并没能很好地将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良好的经济区位。目前,省已进人加速城市化阶段,市也提出了“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2.4%,高于全省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出现了不少矛盾:城市周边乡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发展用地的矛盾;乡镇多而规模小与加快要素集聚的矛盾;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城市规模等级与其职能发挥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关系到如何协调城乡两大地域系统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我市培育经济强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创一促”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培育工程,着力扶持和培植了18个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强镇。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目标,本着率先发展、重点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主旨,充分发挥了重点发展区域的示范带动功能,为加快把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各经济强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以来,我市各经济强镇力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产能释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年各工业经济强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4.71亿元,同比增长45.1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各旅游经济强镇全年接待游客472.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其中:朱家尖街道全年接待游客19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桃花镇全年接待游客90.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港口物流强镇新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6.44%,大大超过了全市23.8%的增长速度。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服务富市”的战略举措,为实现上述成绩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如六横镇坚持“以港兴岛、工业强岛、服务富岛”,着力推进中远造船平台建设、鑫亚20万吨级舾装码头建设、龙山20万吨船坞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船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朱家尖街道围绕“精品化、国际化、标准化”和建设国际性海滨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注重规划,突出保护,重点推进世界佛教论坛会馆、乌石塘海钓俱乐部、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大青山旅游道路等一批旅游开发和全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菜园镇依托良好的港口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围绕马迹山港二期和绿华减载平台建设投产,积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加快建设矿砂大型物资中转项目,进一步扩大港口吞吐量。2009年各经济强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和扶持力度,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马岙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96亿元,长涂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2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菜园镇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17万,实现年旅游接待15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截止目前,已有马岙镇、长涂镇等5个经济强镇实现了发展目标。
2、“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经济强镇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强镇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2004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使各经济强镇在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经济强镇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经济强镇已拥有水产养殖业、船舶修造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塑机螺杆业和嵊泗贻贝业五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并集聚了一批行业专家,为全市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教育事业投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通过调整经济强镇内教育布局,改扩建、新建中小学校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针对渔农民“双转”(转产转业)问题,主抓渔农民教育培训。以对渔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教育为重点,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文化建设有声有色。积极推进经济强镇文体建设,加大广场舞培训力度,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妇女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致力于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和文艺队伍建设。通过成立文艺协会,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艺精品,以先进文化熏陶群众思想,促进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力打造20分钟卫生服务圈,对各经济强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改造建设,力求达到规范化标准,让居民出行20分钟就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扎实推进渔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通过组建渔农村卫生服务站,提高渔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在加强社会保障力度方面,主抓渔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强化渔农民素质培训,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各经济强镇的劳动保障站积极联合成校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提升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在做好“双转”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渔农村困难群体的民政救助和困难扶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低保和五保标准。小康社区建设成效明显。通过综合整治街面、店面及违章建筑,各经济强镇的街容街貌得到进一步整洁。村级道路、标准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进一步完善。为应对开发建设所带来的日益紧张的交通状况,各主要经济强镇的停车场建设、道路修建工作有序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经济强镇桃花镇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还获得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我市各县(区)的社会事业建设树立了典范。
上述各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活动的开展,使全市各经济强镇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大缩小了渔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当前,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已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
3、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经济强镇在推进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各经济强镇积极探索符合海岛实际的渔农业发展方式,“三农”面貌焕然一新。渔业方面,面对近海资源衰退的状况,合理调整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积极开展海水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农业方面,针对海岛实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蔬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培育了一批具有海岛风情的村镇。现代渔农业的培育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渔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市的城乡统筹。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08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612元,城镇和渔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91: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省委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指导我市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最近几年,我市各经济强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临港产业的崛起使的发展彻底摆脱了以渔农业为基础以水产加工、纺织、机械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羁绊,从而发挥了资源及区位优势,迈入了发展海洋经济新的历史进程。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各经济强镇已初步形成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石化、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特别是船舶工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市经济强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集船舶设计、制造、修理、船用配套产品制造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具有建造、修理和改装30万吨级以下各类常规船舶的能力。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强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662.749亿元,增长率为20.9%。此外,临港石化工业开始扎实起步,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物资加工业也正蓬勃兴起。港口物流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宁波—港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港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更加积极服务于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发展大局,各经济强镇已逐步形成港口、海运、物流互动促进的港航产业链。如,浙能六横煤炭中转码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原油、矿砂、煤炭和粮油等大宗货物转运已经牢牢确立了在中国东部沿海的龙头地位,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建成开港,使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大宗货物中转储运的重要节点。海运业发展同步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经济强镇海运运力达约30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居省第二。海洋旅游持续升温。各经济强镇依托独具魅力的海山景观、纯朴久远的海洋文化、深厚悠长的佛教文化、神秘莫测的武侠文化,突出“佛”、“海”两大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国际沙雕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使成为了我国海洋旅游的热点地区、佛教朝觐的重要圣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2009年各旅游经济强镇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了565.79万人次,旅游业及其它相关产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巨大进步。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还是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差异较、二元制户籍以及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1、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受海岛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地方财力有限,长期以来,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客观上存在着重大岛、轻小岛,重城镇、轻农村的状况。尽管近年来全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上采取了一些较大措施,渔农村和小岛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岛和小岛之间、城镇和渔农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要素在内的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壁垒依然存在。
2、二元制户籍制度给城乡统筹的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目前,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管理与利益问题有10多项,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资产收益权分配问题、农村建房审批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征兵和退役军人安置问题等,户口政策和这些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户籍管理工作变得非常敏感和复杂。现行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造成两类户口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待遇的划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二是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尽管近年来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渔农民进城的门槛,但由于户口仍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渔农民进城仍有一定条件限制;三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二元户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使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集约化程度很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下;四是二元制设置的户口迁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成危害。
3、老龄化问题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的老龄化却有着海岛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大岛建、小岛迁”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壮年人口外迁或外出务工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全市渔农村特别是偏远小岛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小岛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70-80%以上,出现了我市特有的“老人留守村”、“老人留守岛”。由于这些小岛和村落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十分薄弱,由此引发了管理、服务、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特别是跨海大桥开通以后,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给全市旧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超生、流动犯罪等现象日益凸现,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针对上述存在和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等几个方面来抓好这项工作。
1、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经济强镇发展布局。充分依托市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四大岛建设,着力建成高档次、有特色的海岛小城市。同时,按照“改造城中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思路,合理确定经济强镇中需要搬迁的村庄和实施时序,并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相衔接。做好高亭、菜园、金塘、六横、衢山、白泉、洋山等7个经济强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根据全市城市发展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规划为龙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深化各经济强镇水、电、路信息化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2、发展现代渔农业,加快经济强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渔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各经济强镇实施渔业培育工程,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渔业块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有选择的在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现代渔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和渔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园区。提升强镇休闲渔农业发展水平,结合自然风光和渔农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渔农家乐。强化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经济强镇发展现代渔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加强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和组织服务体系培育,提高渔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兴渔(农)力度。
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推进各经济强镇渔农公共事业全面进步。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促进公资源配置向渔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渔农村延伸。特别是从与群众关系最直接、要求最迫切、受益广泛的事情抓起,重点建好市乡公路网、自来水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社会化服务网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
4、加强各经济强镇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和深化旅游经济强镇桃花镇首创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各经济强镇开展服务的主要形式和固化程序,实现强镇建设和该项管理模式的有机整合和双向互动。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渔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力量,完善机制,健全平台,充分发挥网格服务和管理的作用,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安定。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工作报告05-09
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06-10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范文07-18
关于县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10-07
城乡环卫一体化标语11-15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06-25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06-22
城乡建设计划总结03-14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