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12 10:41:40 宜欢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务必需要展开调查,并最终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5.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10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元日》向我们展现了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我们中国人过年的景象,今年春节,通过我对我们当地过节的一些习俗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以下报告:

  一、春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

  在王安石的诗里,我们看到有放鞭炮、贴福字的习俗,这样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依然盛行,除了这些以外,其实还有春联、年夜饭、守岁、拜年、压岁钱等等。

  二、春节习俗的时间顺序

  我们家今年春节是在爸爸妈妈放假以后正式开始的,首先是贴春联和福字,到了除夕的晚上,在吃年夜饭之前要先放上一挂鞭炮,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而且年夜饭一定要吃饺子,吃完饺子就是守岁了,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家守岁时的主要节目,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守岁的时候打开电视机,观看春晚,等到了晚上十二点,也就是子夜时分,新旧交替的时候,还要再放上一挂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然后就可以睡觉了,大年初一早上醒来,好像还要放炮,然后就是拜年发压岁钱,后面的几天基本上都是拜年的系列,什么初二回娘家,走亲访友了这一类的。

  三、春节习俗的.讲究和来历

  首先说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今年春节,大姨就带着我买了一对儿小龙模样的卡通年画,还是立体效果的呢,可爱极了!

  然后说说年夜饭和吃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天叫除夕,也是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所以春运也成了中国独有的现象。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我们家经常吃的是把瘦肉、香菇、韭菜、小茴香馅,再放上一点炸过的花生米碎,今年我在大姨家又学了一招,放点莲菜,也特别的好吃。

  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最后说说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听妈妈说,他们单位每年都要举行团拜仪式,所有的同事在一起恭祝新年。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贴子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的形式更是花样翻新,电子邮件、短信、微博等等,更加简便快捷,表达了大家对新年的祝福。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一般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我今年也收到了不少的压岁钱呢!

  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了,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每年春节爸爸妈妈都会去买上一些鞭炮,当然也会给我买一些适合孩子放的鞭炮,假期里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时不时的就约着一起到院子里放炮玩,哈哈,可好玩了!

  以上是我对春节期间有些习俗的研究,通过观察、询问、查资料等方式让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被我们渊源流长的文化所吸引,更为我是一个中国的孩子感到骄傲!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3

  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结尾:春节的意义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4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场景。

  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了解到过年这个习俗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区的过年风俗习惯,我对长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进行了问卷试调查,调查如下:

  1.北京的过年习俗

  问:舅舅,请问北京人过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答:北京人过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都做好。

  问:那北京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答:按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他们会熬一种腊八粥,还会泡腊八蒜。从腊八起铺子上就会摆上年货。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就过除夕了,别提还真热闹。

  2.四川的过年习俗

  问:叔叔,你长期在四川工作应该对四川的过年风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饭。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正月要给祖先上坟。

  问:叔叔,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吃饭吗?

  答:我听说是因为“饭”和“犯”同音,为了避违。

  总结分析:这两个地方跟温州有着不一样的过年习俗,有些习俗还非常特别,这样的习俗想必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过年习俗表现出来,我把不同的地区的过年习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区

  过年特别习俗

  四川

  吃香肠·腊肉,正月给祖先上坟

  北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逛庙会

  上海

  送灶君菩萨上天,选则一晚谢年·谢神,送穷

  江苏

  “打神鼓”,“掘元宝”,喝“元宝茶”

  陕北

  五月十五要“转灯”·“打花”

  温州

  晒酱油鸡、酱油肉,放开门炮、关门炮,炊松糕

  总结分析: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春节风俗习惯,给各个地区的人带来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国家。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5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

  一、引言

  春节,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乐趣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他们不仅能享受到假期的欢乐,还能亲身体验到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参与情况,从而帮助学校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针对小学生群体,通过简单易懂的问题了解他们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参与情况;访谈则针对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观点。

  三、调查结果

  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小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但对于一些更为细节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他们的了解程度则相对有限。

  春节习俗的参与情况

  在春节期间,小学生们通常会参与到一些习俗活动中,如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其中,贴春联和包饺子是较为普遍的活动,而放鞭炮则因安全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小学生还会跟随家长一起拜年,体验传统的社交礼仪。

  对春节习俗的态度

  大部分小学生对春节习俗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习俗有趣且有意义。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问题与建议

  问题

  虽然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此外,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逐渐被淡化或遗忘,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建议

  (1)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小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2)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春节习俗体验活动,如写春联比赛、包饺子大赛等,让小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鼓励小学生们在春节期间主动参与到家庭和社会的习俗活动中,如跟随家长一起拜年、参加社区的庆祝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结语

  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了解和参与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小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7

  一、引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小学生们最为期待的节日。为了了解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和体验,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生春节习俗的调查。本次调查旨在掌握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对这些习俗的态度和感受。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小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春节习俗的各个方面,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0份。

  三、调查结果

  春节习俗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列举出一些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习俗,如守岁、舞龙舞狮等,他们的了解程度就相对较低。此外,一些小学生对于春节习俗的具体含义和来历也不太清楚。

  春节习俗的体验和感受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小学生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是放鞭炮和吃年夜饭。他们认为,放鞭炮能够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而吃年夜饭则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此外,他们也很喜欢拜年,因为可以收到长辈们的红包。然而,对于一些需要家庭共同参与的习俗,如贴春联、包饺子等,他们的参与度就相对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对春节习俗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同时他们对于春节习俗的体验和感受也比较单一。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春节习俗的教育和普及,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式,让小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习俗的含义和来历。

  鼓励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春节习俗的实践,如贴春联、包饺子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这些习俗的乐趣和意义。

  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引导小学生们更加关注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春节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认知和体验,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8

  一、调查目的

  为了增强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春节这一重要节日的习俗,我们进行了本次小学生春节习俗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对于春节习俗的知晓程度、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对这些习俗的看法。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小学生群体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5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对于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参与情况、最喜欢的春节习俗以及他们对春节习俗的看法等。

  三、调查结果

  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春节的一些基本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习俗,如守岁、舞龙舞狮等,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春节习俗的参与情况

  多数小学生都会参与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春节习俗。但是,由于年龄和安全因素的限制,一些需要较高技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习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最喜欢的春节习俗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喜欢的春节习俗主要集中在吃年夜饭、拜年和收红包上。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深受小学生喜爱。

  对春节习俗的看法

  大部分小学生认为春节习俗很有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他们也认为春节习俗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表示,一些习俗过于繁琐或存在安全隐患,希望能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对春节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同时,他们在参与习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春节习俗的教育普及,通过课堂讲解、家长引导等方式,提高小学生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了解。

  组织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如写春联比赛、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让小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承春节习俗的同时,注重安全教育和引导,确保小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参与节日活动。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春节习俗的传承和创新,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五、结语

  春节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学生对春节习俗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春节习俗将在小学生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9

  一、引言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小学生来说,都是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它不仅仅意味着可以放寒假、穿新衣、吃美食,更意味着可以与家人团聚,感受浓浓的年味。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体验,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针对的是小学生群体,通过简单易懂的问题,了解他们对春节习俗的了解程度;访谈则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以获取更多关于小学生春节习俗体验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

  春节习俗的认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春节的基本习俗都有一定的了解,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领红包等。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习俗,如守岁、舞龙舞狮等,他们的了解程度则相对较低。

  春节习俗的体验

  在春节期间,小学生们最期待的习俗莫过于领红包和放鞭炮。他们认为,领红包是长辈们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而放鞭炮则能带来欢乐和刺激。此外,他们也喜欢与家人一起贴春联、包饺子,感受家庭团聚的温馨。

  春节习俗的传承

  在访谈中,家长和老师们普遍表示,他们非常重视春节习俗的传承,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比如,家长会教孩子们如何贴春联、包饺子,老师则会在课堂上讲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四、结论

  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有着一定的了解和体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春节习俗,我们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建议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春节习俗的主题活动,如制作春节手抄报、开展春节故事会等,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和体验。

  家长可以在春节期间引导孩子参与贴春联、包饺子等家庭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大对春节习俗的宣传力度,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普及相关知识。

  六、结语

  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小学生应该了解和传承的文化传统。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学生们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体验,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期待的时刻,也是一个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对于春节习俗的认知和体验,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学生群体,通过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了解他们对春节习俗的基本认知和参与情况。访谈则针对部分小学生及其家长,以获取更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

  春节习俗的'认知

  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春节的一些基本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发红包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识别出这些习俗的代表性元素,如春联上的吉祥话、鞭炮的响声等。然而,对于一些更为细致或地方性的习俗,如守岁、舞龙舞狮等,部分小学生的认知则相对较为模糊。

  春节习俗的参与

  在春节期间,小学生们普遍会参与到各种习俗活动中。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贴春联、挂灯笼,与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并在除夕夜观看春晚。此外,他们还会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拜年收红包。然而,由于年龄和安全因素的考虑,小学生们较少参与到放鞭炮等较为危险的活动中。

  春节习俗的体验

  小学生们普遍认为春节是一个快乐、热闹的节日。他们喜欢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亲情。同时,他们也对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写春联、了解传统故事等。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表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和体验这些习俗。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小学生对于春节习俗有一定的认知和参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小学生对春节习俗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其次,部分小学生对于传统习俗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参与其中。最后,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现代生活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冲击,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建议

  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传承和弘扬春节习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春节习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春节习俗的准备工作,如一起贴春联、包饺子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区和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小学生参与的春节庆祝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手工制作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春节习俗的机会。

  六、结语

  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0-01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及汇报12-01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8-26

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10-08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9-07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7-27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0-08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5-05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08-04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