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供销社基层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21 06:05:3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5供销社基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是供销合作社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环节,是为“三农”服务的主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更是供销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层、最直接的服务组织。近年来,供销社依托基层社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便民连锁店,领办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经纪人协会以及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展了基层组织体系范畴,进一步强化了为农服务功能、体现了作为。实践证明,供销社能不能完成政府赋予的使命和任务,能不能继续在农村站稳脚跟,能不能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关键在基层社,关键是看基层组织体系是否健全,能否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决定着供销合作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

2015供销社基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近期,为配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全面了解我市基层社发展现状,深入思考基层社发展前景,我们集中时间对全市供销社系统100个基层社的组织、人员、资产、经营、改制等情况,采取深入一线调研、填制报表、重点考察、走访座谈等方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客观、详实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6月底,xx市13个县市区共有基层社167个,县直企业89个,县级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5个,行业协会56个,专业合作社209个,综合服务社346个,乡村级便民店(超市)3518个;各级农合组织共发展社(会)员8147户,辐射带动农户54450户,吸纳社员股金4439.4万元。全市基层供销社资产总额3.2亿元,所有者权益达3134.6万元,共有县以下基层干部职工7947人(其中在岗3638人)。

  2013年1-6月份,全市供销社共投资3000余万元,恢复重组基层社3个,改造完善基层社19个,改造面积5800多平方米,使基层社改造总数达到82个,改造面达到70%以上。1-6月份,全市基层社累计完成商品销售额16.7亿元,占全市总额的49%;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额4.9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5%;商品购进额15.2亿元,占全市总额的50%;农副产品购销额3.1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9%;实现利润152.7万元,占全市总额的15%。

  二、工作经验和做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各县(市)供销社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把基层社建成了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键全、运作规范的供销社新型基层组织。特别是通过积极整合现有组织资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体制,拓宽了基层组织体系的范畴,使基层供销社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做法大体可归纳为“七条路子”。

  一是坚持了一条传承供销精神的老路子。以平顺、沁源为代表的山区县,大多山高路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平顺县玉峡关、虹梯关、杏城等地更是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自然村极为分散。针对这一状况,平顺县供销社依靠长期积累下的资产、人员以及较高的信誉度,发挥供销社特有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长期扎根基层,通过走乡串户、以货易货,为老百姓提供了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服务,从而也使自身在困境中得以生存。据不完全统计,平顺县供销社系统弘扬传统精神,不间断地组织基层供销社职工依靠落后的交通工具或徒步背行,年可帮助农民推销党参、中药材、小杂粮等农副产品3200余万元,供应农业生产资料3300余万元,提供日用消费品近2亿元,帮助农民增收100余万元。

  二是探索出一条驱动转型发展的宽路子。以城、壶关为代表的工业主体县,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借助综改试验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资上项,把基层社办成了转型发展的楷模。城市翟店供销社引进青山工贸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利用自身场地建起了矿用支护产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20万套,年产值3000万元,年创收3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路子。壶关县桥上供销社抓住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的机会,利用闲置土地及资产招商引资,筹建了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园,走上了转型发展的阳光大道。

  三是尝试出一条推进恢复重组的新路子。以黎城为代表的彻底改制县,于1997年就将基层社全部改制,实行两权分离,资产置换到人。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为深入延伸服务触角,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黎城县供销社创新思路,整合现有资产,借助社有企业的力量,逐步恢复重组了城关、西、上遥、小寨矿、南委泉等一些符合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基层社。其中,黎城县西供销社投资30万元,建成了营业面积100平米的便民超市,为老百姓提供了农资、日用消费品、电信代理等多方面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四是开拓出一条加速资产改造的硬路子。以郊区、武乡为代表的项目推进强县,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原有闲置资产和陈旧资产进行了全面改造,既提升了资产质量,又强化了服务功能。特别是郊区北庄、富村等供销社在改造中坚持开放办社、多元发展、所有权不变、资产增值、利益最大化、利益长期化等“六项原则”,严格执行全体职工会、监事会、领导干部会、理事会“四级批复程序”,从而达到了解决职工“三险”、给予困难救助、资助子女上学、“两节”慰问、解决退休医保等“五项惠民措施”。其中,仅富村供销社通过合作开发,对原有陈旧资产进行升级改造,使营业面积就增加920平方米,办公用房增加46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增加300余万元,积蓄了发展潜力,使基层社得到持续发展。与郊区类似,武乡县墨供销社采取招商引资和职工集资并举的方略,投资1032.2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5800平米的业务综合楼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基层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五是推出了一条拓展经营业态的大路子。以城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县,着眼于“以新型业态养社”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一社一业”发展,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夯实了服务基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为农服务同步推进。特别是城市社思维开拓,多业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史回供销社投资300多万元搞起了种植、养殖;石梁供销社投资10多万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建材市场;下黄供销社建成了原生态石磨面粉加工厂;黄池供销社建成了绿色环保食用油加工厂;黄牛蹄供销社开办了婚庆公司,个个出新招,社社有主业,百花争艳,百家齐鸣,开创了基层社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引导出一个新方向。

  六是闯出了一条联合互促共融的好路子。以襄垣为代表的经济强县,推出的一批示范基层社,相互联合合作,相互融合促进,依托主导产业带动了基层社的综合发展。襄垣县供销社立足当地主导产业,以王村镇桃沟村种养基地和王桥镇南沟村加工基地为主体,建起了神手食品有限公司,年种植加工无公害绿色小杂粮360吨,生产挂面80吨,生产官尝3万盒,生产土鸡蛋70余吨,加工面粉110吨,年产值287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带动农户360户,可助农增收360万元;同时也推进了王村、王桥两个基层社组织体系建设。

  七是构架起一条能人引领发展的活路子。以长子、平顺为代表的农业县,面临着急需服务载体提供农业服务,而基层供销社又无资金、无业务、无人才的两难困境。为此,平顺县供销社利用“供销社能人”——寺头供销社主任魏安根熟悉药材的优势,给他压上了担子,成立了平顺县天池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000亩中药材生产基地,500平米的仓储经营设施和加工车间,在当地做强做大了中药材生意,带动了寺头供销社的发展,服务了周边100余个村的群众。长子县供销社则回聘“下岗能人”,利用原供销社职工熟悉供销社业务,自身又有经济实力的优势,赋予了他发展基层社的责任,仅一年时间就把西南呈供销社1000余平米的场地改造一新,既增加了基层社的营业场所,还安置了下岗职工,救活了濒临关闭的基层社。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基层社整体发生了较大改变,70%以上基层社得到改善。但部分基层社组织的弱化、功能的褪化、人员的老化,相对当前高责任、高标准、高强度的为农服务工作,已不容小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组织不够完善。当前,我市的基层供销社或出租资产,勉强维持;或发展无力、濒临关闭;或名存实亡,人去楼空,可以说是“三分天下”。1/3实力较强、能起到带动作用,1/3基础较好、功能比较完善,1/3功能不齐、无法发挥作用。特别是部分基层社无场所、无业务、无资金、无力维持,濒临绝境,人员外出打工,基层社名存实亡,很难承担起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市场和服务农民生活、生产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与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有很大的距离。

  二是现有资产急需改造。据初步统计,全市基层社80%的资产建于六七十年代,大多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尽管近年来,由于城建改造部分已被拆除,部分进行了维修、改造,但未改造资产仍占到30%左右。一方面,未改造资产严重老化,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资产利用率低、资产闲置率高,致使经济效益低下,一定程度影响了供销社的改革发展。

  三是管理人员普遍老化。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流通的主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吸引了一些有志之士、有才之人。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供销社业务萎缩,经济效益低下,职工收入较低,这些“能人”或者自立门户,或者转到其他部门,一部分也逐渐达到了退休年龄。近年来,由于供销社没有优势吸引人才,几乎没有新鲜力量融入到供销社队伍中,基层服务还主要靠原有的“中坚力量”支撑。据统计,目前全市基层供销社在岗职工中,50岁以上人数达2278我,35岁以下人数仅为647人,如此发展下去,预计再过五年,供销社在岗职工将减少65%,服务质量也将大打折扣。

  四是合作组织参与度低。近年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各涉农部门都积极行动,参与、指导、引领发展了一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涉农部门的一员,供销社也依托基层社积极参与,主办了一批综合服务社,领办了一批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协会和行业协会。但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尽管以供销社牵头组织的农村合作组织总数达4296个,但实际全资、控股所占比重仅有1322个,只占到了31%,也就是说实际控制的农村合作组织不多。这种缺少利益链接的松散组织关系,一定程度会弱化基层组织体系的领导作用、服务功能,同时也会影响到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发挥。

  五是服务与效益不成正比。据2013年1-6月份报表显示,全市基层社农副产品购进额、农资供应额、商品销售额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系统总额的50%以上,但利润额却只占15%。这充分说明,目前的基层组织在履行政府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经济效益却非常低,基本是微利或保本,甚至可能部分基层社还是亏本服务,体现了供销社以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闭塞。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传统经营模式束缚,供销社基层单位不联合、不合作、各自为战观念的行为较为普遍,开放的眼界不够开拓,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够,存在畏难情绪,这就导致了一些基层组织不能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农村需求,在改革发展逐步落伍。

  二是资金严重短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尽管各级社都积累了一定资金,但面对资产严重老化、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逐步增多的现状,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升级改造和业务提升,才能满足当前全方位的服务需求。对此,市、县社也自顾不暇,更无足够的资金来扶持基层社改革发展,致使基层陷入“不发展难生存,想发展无资金”的“两难”境界。

  三是体制机制不活。经过多年改革,基层供销社逐步改掉了“大锅饭”,打破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但随着市场化运作的推进,部分基层社又形成了新的“二锅饭”现象。多数职工下岗待业,没有收入,缴不了养保、医保;一些管理人员却坐吃资产、坐吃利润,没有作为,失去了进取精神。归根结底,主要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原因。

  四是发展意识不强。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一些基层社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的股份合作认识不够,不愿投入资金,怕“有去无回”;一些基层社没有发展眼光,超前发展意识不强,不愿承担责任,把很好的机会让给了部分农民经纪人;一些基层社对资金投入监管不够,任其发展,没有转型发展的想法和做大做强的意识,从而形不成规模,带动力、竞争力不强,失去了优势,制约了发展。

  五是基本保障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基层供销社长期欠发工资,欠缴养保、医保,但自身又无法根本解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基层职工工作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截止6月底,全市基层供销社仍有1332名职工未缴纳养老保险,3543名职工未缴纳医疗保险;建档职工累计欠缴养老保险已达7169万元,累计欠缴医疗保险已达107.6万元,今后负担还将越来越重,形成了供销社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推进思路和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要有效解决基层供销社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新时期新阶段的基层供销社,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突出创新发展这一要点,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开放办社为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方面着力构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新贡献。

  (一)抓体制创新增活力。在基层社改革过程中,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谁有能力办供销社就让谁来办,谁办好了供销社谁就是供销社人”的开放办社理念,通过以带资承包、增资扩股、资产重组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带动激活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项目等生产经营要素,盘活基层社的存量资产,创建产权多元化的新型供销社,使基层供销社活力迸发,为基层社的长足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要把实力强的基层社办成转型发展的代表,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对于实力较强的基层社,要通过拓展经营,扩大服务,提升民主管理水平;要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建设连锁网络,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要通过多元投资,新上项目,增加经营服务实体,在服务“三农”中起好带动作用。

  二要把基础好的基层社办成改革发展的标杆,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建设基层供销社,积极推行专业社、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层供销社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基层供销社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可以是基层供销社。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扩大为农服务范围,提升为农服务质量,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在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把经济一般的基层社办成强化管理的典型,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导力量。要按照乡镇建制和经济区域规划,坚持“发展壮大一批,破产淘汰一批”的原则,对基层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对基层社进行战略重组,通过培育骨干社,组建中心社,小社并大社、强社并弱社或强社托管小社等方式来改造基层社。同时,要坚持办社宗旨,不断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强对基层社的管理,把这部分基层社建成民主管理好、经营绩效优、服务质量高的典型基层服务组织,发挥引领作用。

  四要把彻底改制的基层社办成推进合作的榜样,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后备力量。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利用社有企业的资金、资产,吸收原有职工或有能力的农民经纪人,重组新的基层社,完善和发展壮大组织体系。在重组中,要注重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产权的多元化,扩大民办性、群众性,增强合作性、联合性,切实使重组的基层社体现新的特色,发挥新的作用,起到补充基层服务组织的效果。

  (二)抓机制创新增实力。基层社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基层社改造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要坚持“以制度管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履职”的原则,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基层供销社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基层实力提升。

  一要着力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要健全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连锁配送台账,加强商品进、销、存的管理,确保农民的消费安全;建立经营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商品经营的指导,加强扶持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基层网点管理好、留得住、用得上。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加强日常和定期的考核奖励,激励基层社提升经济效益,强化服务功能,更好地体现作用。要健全规范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民主理账小组、民主管理小组,加强对基层社的人、财、物进行规范化、民主化管理,增强透明度。

  二要着力强化社有资产管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多种途径,努力盘活社有资产,提升社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坚决杜绝资产闲置、资产空置。要加强社有资产的监管,通过建立《资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资产租赁制度》、《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等,使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要着力建立引人用人机制。通过民主推荐、毛遂自荐以及公开直选等形式,把品德优良、有真才实学、勇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拨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完善干部考评机制,把基层干部的工作业绩与工资挂钩、与职务升迁挂钩,使在位者有压力、有方向,使晋升者有动力、有目标,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氛围。通过股份合作、产权联结或优惠条件聘请等形式,广泛吸引集聚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城市下岗职工,充分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更好地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抓服务创新增魅力。在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因社施策”的原则,把提升基层社服务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服务做文章,千方百计寻求基层社发展的新途径,在服务中体现自身作为,在服务中增加自身魅力,树立全新供销形象。

  一要完善基层服务网络,着力构建现代流通方式。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机遇,大力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商品市场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打造助农增收网络平台。要加强联合与合作,采取改造、改组、社会加盟等形式,参与创办农资和日用消费品区域配送中心、乡镇中转中心和便民超市,实施商品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加快推进现代化经营业态的发展,把基层社办成农村流通的服务中心。

  二要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平台”作用,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或产品)、特色产业,采取引导农民自办、与农民联办、支持能人领办、依托基层社组办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引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的骨干企业和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终端作用,与广大专业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运用流通网络把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送进城市超市或农家店的方式,把专业合作社纳入流通网络体系。同时,积极推荐名优产品,进入总社的“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充分发挥基层社的服务功能,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科学技术、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各类中介等综合服务。要充分利用基层社各种资源,促进基层社资产、人员与农民相融合,积极吸引农民入股、入社,可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把现有基层社改造成专业合作社,使基层社既能享受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后劲,又能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信息、流通渠道、仓储场地、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提升经济效益。

  三要积极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强化为农服务功能。要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引入市场机制,采取能人领办、职工参办、部门联办等多种方式把基层社改造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和生活资料供应、烟花爆竹经营、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连锁配送把销售的终端建立成村级综合服务站,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零距离、安全、实惠的便利服务,有效地净化了当地农村市场,维护了市场秩序,既解决了农民买难,又解决了企业卖难的问题。要通过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地农村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把一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成了农民看得见、信得过、留得住、离不开的为农服务实体,树立了供销社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要牵头领办农合组织,着力打造服务平台。要按照“提高农民组织化抓农合组织,发展农合组织富农民”的要求,积极鼓励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为基础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和服务的责任。要通过领办、参与创办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探索出一条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子。要利用农合组织“上联政府、下联农户”的优势,不断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信息沟通,反映发展状况,着力打造全方位为农服务的平台,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农业组织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富生命力,也才能在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供销社基层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2017年供销社实地调研报告05-28

供销社三送活动调研报告范文07-15

基层建设报告11-12

市供销社副调研员个人述职述廉报告10-08

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调研报告06-15

供销社主任述职报告01-06

供销社述职述廉的报告10-08

调研的报告02-06

调研的报告02-26

财政工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