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机关党建调研报告

时间:2024-08-22 09:50:4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2017机关党建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矫安本带领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与民生专业代表组代表,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区政府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实地查看了合肥路街道同德路社区“互联社区”信息平台运行情况、阜新路街道海泊桥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镇江路街道东仲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情况,全面了解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7机关党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针对辖区实际,不断出台新政策,实践新机制,推行“四社”联动,创建“互联社区”,圆满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社区的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增强,为社区建设健康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加大财政投入,社区建设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区划调整后,区政府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目前,全区135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各类用房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处2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均超过了“十二五”规划中规定的600平方米标准,社区办公服务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不断整合社区资源,扩大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建立了敬老大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和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医疗卫生、社区养老、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社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创新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区政府出资近300万打造了社会组织创意工场,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了成长支持的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比较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利用网站、手机软件、热线电话等方式,在同德路、敦化路等6个社区试点建立了“互联社区”信息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便民菜、助老大食堂、二手市场、保姆保洁、投下水等多种便民服务,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区志愿者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四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健全完善了各项服务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队伍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利用社区换届和社区规模调整的契机,选拔了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的年轻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本届社区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300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74.1%;社区居委会成员平均年龄约44岁,社区班子成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已经向年轻化、高素质转变,“老中青”班子结构初步形成。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提高工资待遇,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鼓励促进学历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建立了“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区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区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建设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工作合力有待加强。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到生活服务、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计生科普、综合治理、精神文明等多个方面,相关部门都是社区建设的协调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把社区当作自己的行政下属机构,布置任务多,协调解决问题少,作用发挥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社区建设仅仅依靠民政部门、街道和社区向前推进,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二)社区建设规划有些还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改扩建了一批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但全区135个社区现有548处办公用房,政府产权的仅有50处,租赁和临时建筑的有322处,占社区用房的58.8%。选址随意性较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还不能完全满足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求。社区为民服务资源使用人群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参与活动的多数是老年人,功能尚需进一步利用。有的社区基础设施管理缺位,部分服务用房被闲置、挤占甚至挪作它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较弱。大多数社会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起点较低,组织结构不完善,想的是在社区抢滩登陆,普遍存在活动经费缺乏、活动场地缺乏、队伍不稳定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在项目运作上仅停留在公益活动中,还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经验手段单一,项目运作能力薄弱,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特色,影响力不大,辖区居民急需的社会公益类、服务类组织总量不足,尚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四)社区自治意识有待加强,居民参与度不高。由于社区职能的行政化,很多居民对社区存在模糊认识,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够强,社区意识比较淡薄,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不规范,驻社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不了解,“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社区和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社区凝聚力有待加强,自治功能较为薄弱。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社区建设管理机制,增强部门工作合力。一是要切实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区委、区政府全面领导,民政部门组织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和社区直接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创新社区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配套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依法推进,实现社区管理有序化。二是要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形成社区建设整体合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做好“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创建工作,努力提升社区工作水平。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管好用好现有资源。一是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尽快出台市北区社区建设专项规划,依托旧城改造的有利时机,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等因素,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租赁改造的社区办公用房,要充分考虑社区选址和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套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二是要强化管理,保障社区各项资源有效运行,要加强对社区办公服务设施管理使用情况的指导和考核,激励各社区用好、管好社区办公服务设施,防止出现挤占、挪用现象。同时,要明确专人负责管理,确保社区各项设施能够长期开放,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活动。

  (三)积极培育引导社会组织,促进其健康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创益工场这个平台,指导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可尝试举办公益创投大赛、论坛等活动,发掘更好的公益创投项目,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认知度,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各种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二是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扶持枢纽型和支持型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要突出重点,大力引导,打造几个具有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品牌,从而培育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组织。三是加强规范化管理。要对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对登记的社会组织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加强和健全公众举报网络、及时受理与处置机制等,尝试引入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同时,要强化“淘汰”机制,及时注销那些违规或违法的社会组织。

  (四)加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提高社区自治意识。一是激发居民自治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居民群众宣传社区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作法、新举措、新成果,扩大“互联社区”的应用范围,吸引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各项活动,让社区居民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信任社区,关注和支持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动员各界广泛参与。要在“三化三进”社会治理框架下,充分发挥“四社联动”的作用,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志愿服务鼓励性参与载体,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有效整合辖区单位的闲置资源,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探索将物业、业主委员会融入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有效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让社区居委会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精力用在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和自治。

【机关党建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机关党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01-13

机关单位党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01-22

2016年统计局机关党建工作调研报告01-19

党建工作调研报告11-23

城市基层党建调研报告04-07

2016基层党建调研报告12-28

城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12-27

非公党建工作调研报告02-15

党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