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调研报告范文,关于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报告,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制约因素,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安排,我们赴XX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XX县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具备大规模城镇化的基础,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XX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XX县位于长江北岸,安徽省中部,隶属XX市。面积约2433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323个村(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在无城镇。2015年县域户籍人口为142.0万人,常住人口为97万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人均gdp 18907元(折合299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财政收入20.31亿元,同比增长 14.34%。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其中,城镇投资138.0亿元,同比增长 31.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百强县中排名位于中游偏上,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
23个乡镇,从类型上来看,农业型城镇9个,工业型6个,综合型5个,旅游型3个。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城镇人口在10万以上1个,2-10万2个,1-2万6个,5000-1万10个,5000以下4个。
(二)XX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 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以前,XX县城镇化率缓慢增长,“十五”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2015年撤乡并镇后,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由36.1%提高到2015年的47%,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
2. 人口加速向县域和重点镇集聚。“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快速发展,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就业岗位需求增加,县城和重点镇吸纳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县城所在地无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18.7%,石涧、高沟、襄安、白茆四大重点镇人口比重从2005 年的18.9%提高到2015年的27.3%。
3.跨区域人口迁移规模逐步扩大。近几年,XX县新增城镇人口日趋多元化,每年吸引跨区域迁移人口不断增多,由2015年的4847人提高到2015年11141人。主要来自大别山区、河南省和皖北地区,集中在县城、高沟镇、襄安镇等产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由于工作稳定,工作年份较长,选择在工作地定居下来。作为安徽省8个重点开发县之一,XX县在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皖北劳动力转移还有巨大潜力。
4.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显现。XX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高沟镇大力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培育壮大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吸纳从业人员3.5万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积聚,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建成区达8.6平方公里,商品房达到60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3万平方米,安置房6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三横路网”格局,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亮化,酒店、宾馆、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功能完善、效率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同步推进。XX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人口向中心村(社区)和小城镇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15 年,全县已全面建成15个省级、6个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随着人口的适度集中居住,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障了当地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企业)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8.4万亩,其中耕地57.2万亩,耕地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9%,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城镇化刚刚起步,规划比较薄弱,整体规划水平还偏低。一是规划滞后。有的镇是“先产业后城镇再规划”,规划滞后于城镇发展,导致了财力、土地等资源严重浪费,也为未来城镇管理埋下了隐患。二是系统性不强。有的镇只有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缺失,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导致城镇过程中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缺乏合理引导。三是缺乏前瞻性。对城镇远期发展研究不足,规划只考虑当前发展态势,导致10年的规划,5年就失去了引导作用,出现规划赶不上建设的局面。四是脱离实际。忽略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盲目追求城市面貌,不仅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也构成了较大影响。
2.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调研的几个城镇,多数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必备的镇政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二是配套服务滞后。除县城外,只有少数几个镇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商贸、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城镇在人才和项目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 要素支撑能力偏弱。一是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由于小城镇没有独立财政,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多数镇仅有1000多万的财政支出,情况较好的高沟镇,财政收入8.1亿,上缴县财政后,仅有7000万可用财力。县域城镇化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XX县城投公司有80亿的可抵押资产,但往往出现融资难和融不到资金的现象,资金保障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要。二是土地指标短缺。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由市县统筹安排,由于用地指标尚不能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层层分到重点镇的可用指标就更少,城镇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4.行政管理体制制约突出。一是管理权限和职责错位。随着部门垂直管理强化和行政执法权上收,镇政府的管理权限越来越小,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大,出现了较严重的权责不对应情况。二是由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造成小城镇政府职能不健全。三是由于“乡财县管”,镇级财政缺乏自主权,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缺位”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是机构职能编制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随着产业迅速扩张、人口加快集聚,镇政府职能与城镇管理之间“小马拉大车”矛盾突出,但机构人员编制仍然沿用原有规模,难以适应城镇管理的需要。
二、几点认识
通过在XX县的深入调研,我们对县域城镇化发展有以下几点感受和认识。
(一)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县城和重点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省来看,2015年,安徽省城镇人口1706万人,其中县镇和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2.5%。2015年末,城镇人口282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90万人,县城675万人,小城镇973万人,县城和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58.3%,是城市承载人口的1.5倍。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7390.9亿元,占全省gdp的48.9%,占据了“半壁江山”。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县城和重点镇是城市群的重要基础。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与中心城市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等优势,支持县城和若干重点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将与中心城市共同构筑一体化的城市群。XX市是皖江城市带双核之一,目前正在按“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芜马同城和跨江发展,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将无城和高沟打造成为副城之一,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白茆、石涧、襄安打造成为新市镇,成为芜湖打造宁合芜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和重点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从空间关系看,县城和重点镇处在城“尾”乡“头”的特殊位置,不仅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中心,也是农村物资、人流、信息、金融的初级集散地。一方面,县城和重点镇承接着大中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它的自身发展对周边村镇能形成很强的延伸和带动作用。
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城镇化步伐,有利于四化同步发展。目前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在四化同步、两化深度融合方面都已取得不同成效,但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县域还有很大空间,由于县城和重点镇具有连接农村和大城市的功能,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低成本拉动消费需求。在大城市1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支出的综合成本大体上在30万元左右,县城和重点镇大体在10-15万元左右。2015年XX县新增城镇人口2.43万人,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2.37亿元,1 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一年拉动消费需求9753元,潜力巨大。有利于缓解大城市发展压力。长期以来,国家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城镇化保持了长期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大城市成本负担过重以及城市承载能力难以适应人口快速集中的需要,大城市正在透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为特征的“城市病”在不断蔓延,半城镇化问题十分突出,给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县城和重点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推进整体城镇化进程,为大城市减轻压力。
(二)县城和有条件的重点镇是县域城镇化的重点
发展县域城镇化不是所有镇都要大规模发展,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区位条件、地质条件、产业发展潜力和人口增减趋势,选择若干重点镇,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划定增长边界,按照城市框架和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支持。从XX县来看,传统的工业、商贸大镇,如高沟镇、襄安镇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集聚人口能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未来仍将是城镇化的重点地区。除此之外,一些虽然目前发展水平一般,但拥有区位等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镇也应当作为重点镇进行发展。白茆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以种植业为主,虽然城镇化率仅为15%,但拥有长江岸线资源优势,正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应当成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石涧镇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北沿江高速和滁黄高速在石涧形成交通枢纽,裕溪河磊达码头和鑫海码头建设也即将竣工,XX市也在石涧北部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国家级高新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产业往此转移,未来石涧将打造成为XX市的“新市镇”。
(三)产业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无为的实践表明,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凡是产业发展好的城镇,集聚要素和人口能力就比较强,城镇化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亦然。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镇的成长和集聚,促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相对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迅速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经济的运营效益。反之,如果没有优势产业的进入与快速发展,城镇的运营就缺乏足够的活力,也就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高沟镇1995年建镇之初,全镇人口4.3万人,集镇人口1800人,建成区0.5平方公里。随着电线电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有 36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6家,2015年全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400亿元,财政收入8.1亿元。产业的发展为人口的集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2015年全镇户籍人口5万人,外来人口1.3万人,镇区人口3.4万人。“十二五”末,高沟镇总人口力争达到20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建成区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
(四)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县城和重点镇发展的前提
高水平的规划是高质量建设的起点,规划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目前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普遍滞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制约了城镇的科学发展。在编制规划中,一是要树立紧凑、集约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理性增长”和建设紧凑、集约型城镇的规划理念,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加强规划衔接,确保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充分体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清洁、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三是要树立分类分区规划 的理念。一方面根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趋势,分类制定规划,县城和重点镇要编制城镇化规划,一般镇则编制城乡规划。 另一方面,在规划中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优化功能布局,引导商务、行政、文化、生态、居住等活动合理分布,形成功能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的城镇空间格局。四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五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加强规划立法和执法监督,从严控制规划实施的修改变更,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彰显特色是县域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从XX县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城镇缺乏特色,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规划建设中,由此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襄安镇是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古镇,潮湖古庙、九子金桥、白鹤道观、屋上耕田、绣塘春色、金鸡乔木、海会钟声、仙人摆渡等襄安八景神话传奇,妙趣横生,但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却未能很好地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从而未形成独具魅力的城镇特色。因此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必须更加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城镇建设应与保护开发重点文物、历史遗存、古建筑及地名、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地方文化并具有时代特色的街道、公园和地标性建筑,传承文脉,提升品位,充分体现城镇特质,精心打造宜居、生态、魅力的特色城镇,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针对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适度下放和扩大行政管理权限,切实提高重点镇的自主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重点镇相应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或扩大重点镇的行政管理权限,坚持能放则放,凡法律不禁止下放的行政权力,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权限,原则上都可以下放给重点镇政府。依法必须由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审批的行政事项,要切实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重点贯彻落实好《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确保试点镇在行政审批和执法权、规划建设管理权、土地收益和财政返还、用地制度、试点镇投入、干部政策等方面政策落到实处。在150个试点镇的基础上,适时将扩权强镇政策扩展到全省其他重点镇,切实增强其自主决策和统筹协调的能力。
2.合理调整县域乡镇行政区划,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城和重点镇,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县域城镇行政区划,适度扩大其规模和辐射范围。应以县域城镇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县城建设、县级经济开发区发展、中心镇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重点将行政区划偏小、发展空间有限的乡镇并入邻近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规模要适度扩容,进一步增强县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近郊城镇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镇,应考虑撤销镇的建制,设立街道办事处。对规模虽小,但属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不便与周边乡镇合并的小乡镇,应予以保留。
3. 加强和创新人口管理,合理引导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
探索在县域内建立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区分方式。以居住证为载体,因地制宜统筹居住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开发区域县城和重点镇要制定更为积极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政策,降低迁入成本,吸引县内及外来人口迁入就业和定居。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适度的人口退出政策,引导区域内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或向重点开发区域迁移。
4.创新财政和投融资体制,破解县域城镇化的资金瓶颈。
改革和完善县域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市)区与重点镇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度提高财政留镇比例,促进重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县设立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资本金由省(在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中安排)、县、国开行按比例投入,加快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融资平台。加大专项支持力度,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专项支持包括:(1)申请城镇化建设专项贷款;(2)争取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基金支持;(3)建立城镇化建设担保体系,提XX县域贷款能力。资源整合包括:(1)土地资源,政府储备土地和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注入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2)金融资源,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优先投向新型城镇化建设;(3)财政资源,省市县三级财政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投入;(4)政策资源,争取国家和省在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5.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XX县域城镇化的土地保障能力。
加大对县城和重点镇用地支持力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充分考虑重点镇的发展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各县应从省里切块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适当数量用于支持重点镇发展。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强县域节约集约用地,支持和鼓励重点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方式和途径,加快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保障用益物权前提下,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自愿流转和退出机制。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对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报告10-05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06-25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10-06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保险业的发展10-01
最新某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10-08
关于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5-25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02-07
关于崇阳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6-04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