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欢迎参考。
县位于中国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全县人口43.9万人,为三峡地区坝上库首第一县。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汉明妃王昭君故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当地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重要产业之一,以三峡工程、高峡平湖和自然风光为依托,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名城,围绕“宜旅”建设,确立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掌握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县工商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旅游市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
一、现状及特点
县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98年县城整体搬迁后又紧紧抓住移民搬迁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大改善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破性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发展在三峡库区后来居上。近年来,我县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促进全县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推动小城镇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县域经济中极富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旅游事业发展备受重视。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纳入十一五、十二五经济发展纲要,明确力争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5%。早在县城搬迁规划时,政府按照建设现代城、旅游城、港口城、生态城的要求开展县城建设,着手谋划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县城搬迁以来,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主体景区,促进了旅游事业的新发展。
(二)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至1984年的7年间,我县旅游接待总人数只有10万人,1985年至1997年11年间年最高接待人数为10万人,旅游总收入177万元,创利税12.3万元,创汇4万美元。县城搬迁以来,我县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我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旅游总收入50066万元,同比增长8.9%;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5%,旅游综合收入58400万元,同比增长16.%,相当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0%。在全县上下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年底成功创建首批旅游强县。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55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接近18%,在各县市区仍然位居首位;201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66%、36.37%;2011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1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6%、5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5亿元,同比增长19.3%;累计完成外贸出口1502.5万美元,同比增长42%。
(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县景区由县城搬迁前的一座屈原祠迅速发展为九畹溪漂流大赛、三峡竹海观光、屈原故里爱国精神熏陶、乐平里人文旅游、链子崖户外挑战、五龙温泉养生等一线串珠式的6大景区,同时还拥有4家旅行社,7家星级酒店(其中4家三星级),1家大型旅游车队以及多家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围绕将建成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和高峡平湖国际旅游胜地的思路,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通过合作有效整合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高峡平湖、九畹溪等山水人文资源,积极争取将三峡坝顶和副坝作为旅游专线通道开通,组合推出“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高峡平湖——九畹溪”旅游线路,实现“一票通”,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四)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向上争取资金几亿元,用于我县九畹溪、乌龙温泉、屈原故里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开展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支持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2011年实施了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配套、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提档升级等6个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190万元;县政府投资近600万元,对九里至景区大门公路进行了改造,景区5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投资120万元进行了边坡绿化、美化及安防设施工程建设。九畹溪景区河道整治项目结束,对外交通公路路面改造完成,生态停车场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累计投资650万元;投资800万元的五龙温泉风景区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链子崖景区投资450万元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也于端午节前投入使用;鄂西圈投公司、三峡旅游公司、市交运集团已初步达成协议,在注册成立高峡平湖游船公司,共同开发高峡平湖游船观光产品。
(五)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经过县城搬迁13年以来的努力发展,从2006年开始,旅游发展已明显进入十分重要的时期,其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以九畹溪漂流为主的夏季产品正在向四季产品转变,单一的观光产品正在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单一的自然风光产品正在向以自然风光为载体、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型产品转变;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为主的周边市场正在向中长线市场突破;旅游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游”见长的产业链条正在向旅游六大要素延伸;旅游地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正在由三峡旅游过境地逐渐发展为三峡旅游集散性目的地。为应对暑期旅游高峰,县委政府已连续七年下达周末“禁会令”,把宾馆饭店的每一张床位都留给游客,最大限度地体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六)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4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127人,7家星级宾馆直接从业人员357人,1个旅游车队直接从业人员40人。九畹溪景区旅游公司安置周边农民就业达300人之多,旅游旺季,近千人在景区保安、水手等岗位;在景区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有100多台,农家乐、旅馆100多家,服务从业人员1500多人;在景区摆摊卖土特产、提供照相服务的农民也在千人之上;离景区稍远的农民,则从事土特产品种植与加工。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准备申报星级宾馆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饭店、旅社直接从业人员900人。目前,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1.85万人,劳动就业初步开始由一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梯度转移。同时,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二、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人们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旅游名县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县创建全国旅游名县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因而还没有形成关心旅游业发展、支持旅游业发展、参与旅游业发展、争创全国旅游名县的氛围、机制与合力。还有的人认为旅游工作是旅游部门的事,旅游综合执法说到底是旅游部门的工作任务,包括旅游部门在内的参与单位及其人员普遍具有支持配合旅游部门工作的观念,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都受到影响。
(二)旅游业发展规划滞后。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缺乏指导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旅游业的灵魂应当是屈原文化、峡江文化,可是在县城却没有反映这种文化的标志。旅游产品缺乏市场导向,土特产、农副产品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粗加工的阶段,包装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品位高、吸引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地方特色产品、特色小吃也未能形成品牌效应,本地企业生产的优质土特产品在景区旅游市场没有设专营店。旅游产品主要由职能部门和旅游企业宣传营销,而旅游企业的宣传营销又是各自为阵,不仅力量单薄,而且五花八门。旅游商品商标、服务商标注册滞后,更无高知名度的旅游商标。
(三)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纵观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备。很大程度上说,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反之,则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当前发展旅游业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仍是交通,各景区不同程度存在着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的问题,有的路段路面损毁严重。茅坪城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居民出行坐摩托车和的士,未能给游客提供方便。自三峡高速进入九里公路道路指示标志应明显细化,公厕等服务设施有待加强,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系统不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制定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省委省政府亦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包括在内的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这些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全县上下应当全面动员,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乘势而上,齐心协力做好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打造成中国县域优秀旅游目的地、屈原故里文化生态旅游5A级景区。
(二)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精心描绘旅游业发展蓝图。
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屈原文化、峡江文化、高峡平湖、风俗民情特色,考虑坝上库首、山青水秀优势和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大局,为推进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蓝图。明确旅游定位,编制景区景点及相关行业专项规划和详规。规划力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对全县旅游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市场营销、开发时序等进行高端策划,并实现与三峡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对接,确保将纳入此规划范畴,并将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九畹溪、三峡竹海、乐平里作为规划区的重点景区予以规划设计。
(三)多方融资,整合资源,逐步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
充分利用各种项目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扶持,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和民众投资办法,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融资,加速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把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地灾治理、通村道路硬化、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三峡库区后续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用足用活政策,用足用好资金,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竞争能力,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营环境,改善接待服务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引导标识服务系统。建设一批景区接待服务中心、三峡客运中转服务区、无线网络覆盖区等创新服务项目。
(四)健全机制,部门协作,统筹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
为适应旅游大发展形势,尽早建立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全国旅游名县”建设的领导机构,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议事决策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检查考核机制、市场运作机制、投资融资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等,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确立符合县情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指导和督促各乡镇履行监督管理旅游市场的职责。协调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检查和处罚,负责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查处各类旅游投诉案件,完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最终确立促进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监管长效机制。
(五)统一开发,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旅游业精品项目。
一是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按照"四改善,两完善,一提高"的思路,从县城附近农村,茅坪至郭家坝公路沿线、聚集坊至芝兰公路沿线、九畹溪、泗溪、链子崖景区周边区域进行"农家乐"规划建设。通过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及对达到星级标准并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贴等方式带动发展。到2015年,预计全县从事农家乐旅游服务的农户从目前的40家左右发展到250家,带动直接就业3000人以上,户平营业收入5万元以上,并逐年增长。"
二是加快温泉等重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快速发展的温泉游、乡村游、自驾游等旅游项目,打造一个温泉景区自然观光带,将温泉与附近的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工程包括开发溶洞、修建吊桥、农田景观。兴建乡村院落,将温泉与附近秀美的自然风光紧密连接成一体,让游客既能观光又能泡温泉。完善温泉疗养、桑拿汗蒸、按摩保健功能,聘请专家为游客量身定制养生方案等提高温泉旅游附加值,将该景区打造成一个集会议、餐饮、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多功能度假区。
三是打造县城滨湖生态文化走廊。县城与三峡大坝隔湖相望,与三峡工程附坝相连,从而构成了现代工程、现代城市和坝前平湖为一体的独特地理板块。站在三峡大坝的任何角度,县城滨湖库岸都会尽收眼底,因此,建设县城滨湖生态文化走廊,打造“外滩”,是在扩大县城外延、丰富县城内涵的同时,使县城品位得到跨越式的提升的有效途径。从平湖大道东头景贤门为起点,沿库岸经凤凰山景区、徐家冲港湾、木鱼岛、旅游码头、客运港至尤家湾(海事码头)为终点,建设成为观景休闲平台,充分体现龙舟训练基地、木鱼岛、石碑雕刻、沿岸花木生态与文化的特色。
(六)注重营销,提升品质,着力打造旅游业优良环境。
一是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多管齐下宣传促销。在做好常规促销活动的同时,利用网络加大对精品景区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游客对屈原文化旅游的深层认知;二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要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展销;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把旅游工艺品开发与地方特色、民间特色、文化历史相结合,推出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建立诚信度高的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减少旅游购物欺诈行为,打造诚信旅游;三是利用社会各界对三峡库区的高关注度加强合作,吸引媒体前来采集新闻、举办活动、制作专题片,强化知名度;四是加大文明县城创建力度。牢固树立诚信做人、友善待客意识,自觉做到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提高居民素质,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07-18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研报告05-13
市场调研报告06-12
市场调研报告(精选)07-05
市场调研报告03-16
经典的市场调研报告02-14
市场调研报告06-13
珠宝市场调研报告01-05
灯具市场调研报告02-28
餐饮市场调研报告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