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帮

贞观之治教案

时间:2024-08-07 11:09:19 文书帮 我要投稿

【合集】贞观之治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贞观之治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集】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3、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历经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通过比较陈后主昏庸无道和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道理。

  课后习题

  A、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B、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贞观之治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贞观之治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贞观之治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史实;知道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锻炼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唐太宗治国的措施

  【难点】

  贞观之治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电视剧《贞观长歌》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进入到《贞观之治》内容。

  (板书:“贞观之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开皇之治和大运河的开凿,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但是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1.隋朝的灭亡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隋炀帝实施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而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具体材料如下:

  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民工和兵士,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只有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剩二千七百多人。

  学生根据材料不难回答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唐朝的建立

  过渡: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唐朝是什么时期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阅读课文,很容易了解到: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3.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权利斗争,这场斗争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教师播放玄武门之变的影视资料,学生能回答出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过渡: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因此及时吸取了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那么,这一封建盛世被称为什么呢?

  贞观之治。

  过渡:“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的时间内去思考探讨上述问题。同时,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具体材料内容如下: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

  ——《旧唐书·魏征传》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教师最终归纳总结如下:

  (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2)政治: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用人和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过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看完视频和教材后,不难答出:

  (1)政治比较清明;

  (2)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3)综合国力逐步加强。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贞观之治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贞观之治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史实,知道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交流、合作、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的表现。

  【难点】

  “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出示两幅图片——唐人街和唐装,并提出问题:在美国有著名的唐人街,很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穿唐装,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还在一些国家中沿用。那么西方人对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与唐朝有关。教师趁势追问:那么唐朝是如何建立的?“贞观之治”是怎么一回事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呢么,唐朝建立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由谁建立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得出: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过渡: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因此及时吸取了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唐朝的盛世局面。那么,这一盛世被称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贞观之治”。

  接着教师展示史料,提问:“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治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原因呢?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在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由于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所以,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且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当时著名的宰相。

  接着教师播放“贞观之治”的纪录片,提问: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组织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提醒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过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继续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看完视频和教材后,得出: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作业:关于“开元盛世”你有多少了解,课下收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贞观之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贞观之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案】相关文章:

贞观之治历史教学教案10-09

贞观之治的教学方案10-08

如何学习“贞观之治”04-20

贞观之治历史ppt课件09-30

唐朝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10-16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教案06-06

高中教案教案03-05

环保教案范文 小班教案环保教案03-25

小班教案《小熊》教案05-29

变脸教案大班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