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时间:2022-10-01 05:18: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1]

学校转型读后感

  说实在,这本书非消闲类、亦非故事类书,我以为会像往常随便翻翻,看看其中的感兴趣的章节之后,就会撂下的。

  我的看书都是随性而读,这次板板整整的拿出笔记本,边做笔记、边想、边回顾、边读。

  首先,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我的理解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

  在这部分里,有三点:1、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

  文章剖析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制约学生内驱力的两点问题,之一是现有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个体,学生没有选择性;之二是学生们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缺乏前进的动力。

  2、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

  3、注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比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其中言行规范我感觉是必须的、首要的。

  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必须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其次,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1、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

  课程的解释为: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并奔跑起来。

  尊重某一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

  为此,11学校开发的课程达到数百,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也仅占百分之二。

  这么多课程,可谓眼花缭乱,学生们怎么选?中考高考的成绩怎么办?学生怎么才能在众多的课程与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之间找到平衡?不为考试而赢得考试的想法真能实现?2、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3、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我理解为尊重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即所谓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确实如此,无论跑操、集会,还是……都要求整齐划一,一旦出现不同的即被视为另类。

  我们需要一个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

  再次,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

  1、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

  这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地方。

  2、在机会里发现。

  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天赋,给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就是给学生机会。

  3、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发现;4、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

  学生迸发出的个性,需要在尊重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5、发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

  首先要把教师身上的警察、保姆的成分脱去,其次,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

  最后,让育人目标落地,理性思考——全校职工参与——课程支撑——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联系。

  1、明确育人目标;2、让目标深入人心,通过活动、平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3、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

  例如(目标)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课程)狂欢节、泼水节、戏剧节……(评价)学分、荣誉称号、奖学金。

  4、育人目标与学校的哥哥关键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

  当快看完第一章的时候,已经能看得入心了。

  很多东西并不陌生,比如校本课程。

  有一点,让我明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人看的更远。

  最近班里将要做的毕业季课程,这个课程在摸索前行,具体活动实施计划也有了。

  当看完“让育人目标落地后”,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那就是,班级课程明确怎样的目标?怎样和学校的目标相结合?

  学校转型读后感[2]

  变革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

  改革前,各位组织成员的既得利益,每个人是很清楚的,但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

  重新分配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分到了利益,有的人不但没分到利益,还失去了原有的利益,这样,改革必然会受到不小的阻力。

  联想到历史上很多改革难以推行,心有同感,大多来自原有集团利益的失去。

  所以,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蛋糕做大、想好怎么切。

  蛋糕大了,分的的利益就多,怎么切,关乎有多少人,能得到多大的蛋糕。

  多年前,本地学校曾实行绩效制度:从每位老师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奖励,有的老师能得到远多于扣除的部分,也有的老师得到低于自己被扣除的部分,更有甚者,有老师一分得不到,工资被白白的扣了,发到那些成绩好的老师身上了。

  在权势之下,虽然老师们表面没什么,但私下里就很有看法,你想奖励,你想绩效考评,为什么教育部门不自己拿出这部分资金,而非得从老师们的工资中扣除呢?当然这项绩效制度最终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流产了。

  所以,改革,必须做大蛋糕,研究切法。

  如何做大蛋糕?第一,要发现资源和需求。

  有些资源在有些人的手里是垃圾,放到别人手上就是宝贝。

  比如,我曾经好几次上阅览室淘那些学校发剩下的教育类杂志,图书室的老师很诚恳,告诉我说这些书他们也不看,该发的也都发完了,放在那里可惜了,尽管来拿了看,而淘到的那些书籍杂志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宝贝。

  有些资源过去长期闲置,今日可以把它激活。

  比如,原来,学校为了应付上级对学校图书的检查而购置的书籍,就这样闲闲的呆在图书室,只为上级检查而用。

  而现在,学校为班级在走廊里做了书架,把那些闲置的图书全部搬到了各班门前的书架上,学生和老师们可以随时阅读了。

  今年的中考理化生实验已经结束,考试前的那一周,学校里忙坏了,忙着给学生们安排练习实验操作,因为实验考试部分占中考成绩的20分,相信各个学校亦是如此。

  平时的理化生课堂实验,因为器材准备什么的非常麻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看。

  如果能把实验器材随时放在学生身边,那该多好。

  我想,就现在我们学校的这种上课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否把理化生的课堂搬到实验室来上。

  因为我们还不能、也很难实现选课走班、建设学科教室,折中的办法就是理化生课堂放到实验室上。

  即便如此,阻力依然很多。

  还有,我本身作为初中数学学科教师,我用的整套6册教材,还是我带过一届学生之后才攒齐的,别人孩子想借还不敢借,生怕回不来了。

  我曾经上图书室找,但没能找齐;我还希望,能找到高中的教材看看,了解高中教材内容,但学校里没有这块储备,因为都会想这是初中学校嘛,要高中教材干嘛?所以,这就是我的需求。

  第二,将资源的使用权、调配权与使用者对接。

  这条我深有感触,多年前,曾经在上课中因为没有“教学用三角板”,跑到校长室找分管前勤业务的副校长开条,结果在校长室被校长盘问半天,一怒之下,转身就走,……。

  还好,虽被打击,但教学热情依然。

  试想,有多少老师会在这种制度下被抹杀?现在,学校好多了,各种教学用品,只要老师想用,随时可到库房登记取用,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内心,从而产生的一点看法。

【学校转型读后感】相关文章:

化转型的心得 市场化转型的心得体会12-15

经济转型与制度变迁选择10-08

企业转型工作总结06-09

岗位转型实施方案10-08

转型发展心得体会10-05

税收筹划到税务管理的转型10-07

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10-06

公司转型实施方案范例10-07

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报告10-07

银行转型心得体会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