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17 11:08: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读着这一个个反映着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潜心研究。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学生一开始独立解答时,很少有能解答对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当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无心伤害了一个孩子的感情,或者讲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道歉,并及时改正错误。承认错误,然后就不用去想它了。这样做,你不但可以赢得同事、学生的尊敬,而且还可以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道理:错误,如果处理得当,反倒会成为学习和成长的良机。

  以上摘自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其中一条建议。

  其实你在课堂上所说的话,学生们的耳朵最灵敏。他能感受到你的欢欣、你的鼓舞,你的气愤、你的伤心,他亦能灵敏的感受到你的'错误。只要你及时、大胆地承认错误,纠正错误,换来的不是学生对你知识底蕴的嘲笑,而是对你承认错误坦率的尊敬。

  在一节语文复习课上,我跟学生复习到“尴尬”一词时,把“尴尬”的偏旁写成了“九”字旁,丝毫没察觉到自己写错了,还滔滔不绝地说:“尴尬这个词是九字旁,大家千万不要写错了哟!”就在这时,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指出了我的错误:“张老师,这个词的偏旁应该是尤字旁,老师你写错了。”此时的我别提多尴尬了,面红耳赤的站在讲台上。但是,我立即向学生们坦承了这个错误,并开玩笑说:“以后大家别和老师一样,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回,老师真是着实尴尬了一番啊!”此话一出,同学们会心一笑。这一番话,除了加深他们对这个字的记忆外,更得到的是他们对老师品性的尊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你改正错误时,传授了道业,同样也解答了他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虚假时的态度,解答了他应用虔诚的心面对自己的错误······这些疑惑的解答,将会成就他们的坦承。一旦坦承培养成习惯,将会成就他们一生的坦荡。

  所以,为师者应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背负的责任心,也从侧面感染学生的品质。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不同的是你面对错误的态度。你可以选择坦坦荡荡,磊落的承认;你也可以选择掩饰错误,良心受责。勇敢承认,获得经验,你在积累错误中不断吸取经验努力成长;掩饰错误,越抹越黑,你只能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前进。

  好的书籍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倍感亲切,《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本书带着她特有的魅力,引导我们做更有魅力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这个问题一直是我研究的对象。书中提到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虽然我们接触的不是儿童,是青少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孩子,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他们的乐观精神、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参与对孩子的教学,跟他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我们在面对个别总是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要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即使他们的成绩为C(及格)或者是D,我们仍然要看到他们的付出,肯定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一量到底,处处总是拿他们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得个A并不很难,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甚至是一种乐趣。然而对于某些后进生来说,不要说B,就是C,都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他们内心也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且也有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但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多加鼓励,用简单的习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相信他们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不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不及格。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能从众多的错题中看出漂亮的书写,从值日时看出对劳动的热爱,从体育比赛中看到他们独有的长处,从自己的内心多一份对他们欣赏。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近日又拿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统的回顾,说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促进人的社会化”,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必须在受教育期间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使他们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但就我们的过渡效果来看,并不是那么有效。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走上社会,发现他们的所学不及所用,往往都是从头学起,给他们的感觉是,唉!那么多年的书白读了,只是拿到了一张进入社会的文凭通行证。现在有许多家长读书观的改变也不是空穴来风,“考不上学不等于没有好工作,学习不好不等于将来挣钱少”。因为在社会、家长看来我们生产的产品不适应社会需求。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从孩子读书的第一天起,我们即在让我们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竞争是多么激烈,竞争很残酷,因此,你们从小必须好好读书,在班里、学校就要和别竟争,强烈的竞争意识把整个班级社会化了,用成人的.语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们乐于用成人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是与非,阻止了他们出于天性的“美梦”。一切所谓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都应是必须符合孩子天性的,当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发现我们有太多出于主观愿望却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力。有人主张关起门来教学,关起门来让孩子们做梦,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用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思维,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们需要的是教师儿童化。

  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扬其长避其短,让每一位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认为不管成人还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万变不离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难。人们常说,看看我们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有个性,那么有天分,为什么到了社会上都不见了个性,不见了聪明才智,都平庸的一个模样。不管孩子还是成人,评价做到不凭印象,不抱成见,不以点盖面,不偏爱,不求全,难。有容人之量,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更难。我们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我的二十几年教学生涯中,我也从中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笔、抓耳挠腮等;2)不听 从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3)上课时常想与同座位说话,不能专心做作业,影响别人;4)行为较为急躁冲动;5)小组讨论中不能像别人一样遵守规则,不能等待,表现为急不可耐。对于这部分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对那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加关注。

  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幼儿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予幼儿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书成堆,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

  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一本书时,我总是喜欢从书皮开始读,然后是目录和序言。从目录里我会粗略选取自己喜欢的篇节去读,在序言里,我看到作者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我想对于做教师的我们而言,这是很有用的书吧!

  书的序言里面有一个词“好管闲事”,经过提升和修饰之后可美称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好管闲事这个词,于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们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无时无刻不在与学生打着交道,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闲事,约束学生的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和教导,俨然父母在身边一样。对于学生在去寝室的路上、去饭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楼梯间打闹的学生,我都会处于多管闲事的角色,对他们进行提醒和教导。慢慢地整个年级认识我的学生也就多了,每次见到我出现总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走廊上抄起课本,装作读书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书中有一段语言文字也很打动我。说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赋予。所以享受职业幸福,就要对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诚然,开始在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弯路。因为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一度对孩子们失去了耐心,面对成绩的压力,我和我的孩子们开始陷入了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枯燥的死循环中,孩子们的体音美课也成了我和课任老师用来提高成绩的牺牲品,这时候的我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忽视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要求他们读背,把原本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年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太高涨,反而对课堂产生了一些厌倦,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开始反思。我发现,我与孩子们玩耍放松的过程,孩子们也并不是不愿意去学,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于是每到考试前,我就会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玩耍,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谈心。变要求为沟通,变责备为玩耍,和孩子们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反而孩子们与我很亲近,也变得愿意去学了。所以我觉得世间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胸怀。当了班主任以后,对此更有深刻的体悟。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悟,同时从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对自己的未来也多了些许思考和规划!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编者在序言里写到,现在出版的学前教育类书籍中,真正适合一线幼儿教师阅读的偏少,而所有的书大体都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性的,让我们只能是望而兴叹;另一种是实用类的,像环境创设呀、活动方案呀,虽然实用,但是这样我们就是“拿来主义”,不去再动脑筋,局限了我们的创新和反思能力。而《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没有大篇的理论,书里几乎都是些幼儿园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写出来的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涉及到了我们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看这本书真的能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对于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最头痛的家长工作,一些教师说出了她们的想法和在实践中的做法,我看了也感想颇深。

  家长工作在是幼儿园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难点,在工作中,常常能听到老师们关于家长的不满,的确现在几乎都是六个大人对一个孩子,家长的溺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如果家长工作做不好,对于教师以后的工作都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我们要理解家长们的想法,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的建议,这样营造出来的环境,才会让家长乐意听你说话,愿意与你交流。

  第二、要及时的将孩子的优点、点滴的进步及时的告诉家长,不要吝惜自己对幼儿的赞美。教师对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这种奖赏性的行为不仅让孩子们乐于去努力,也让家长更加轻松、自信、愉快的面对老师,更能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困惑,以期待得到教室的指点与帮助。

  第三、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不尽相同,这也需要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家长,以便能有针对性的与家长沟通,针对家长的个性问题帮助其想对策、想方法。

  第四、教师要经常的换位思考,要体谅家长,因为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哪怕是孩子们犯了错,也会认为孩子们年龄小等等,所以这就容易跟老师产生矛盾,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家长,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喜爱、关心他们的孩子,家长就会变得更容易接受教师的一件和建议。

  第五、教师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从而换来家长的心爱。

  在书中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因为理解,所以支持;因为支持,所以爱;因为爱,所以家园的教育才会更和谐。的确只有家园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孩子,如果我们都爱孩子,都互相理解、支持,那么家长工作还有什么可难的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这是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以这种别样的角度吸引了我。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书中没有华丽的词句,也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娓娓道来,里面独特的观点和建议都与我自己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现实非常的贴近。其中第21条建议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将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书中说:在我们做许多事之前,都要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做?我为谁而做?那么我们为谁而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呢?

  起初也许你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会因为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会因为其他更多的原因,只要你理性思索认为还要继续、值得继续去做这项工作,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从一般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活着,在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我们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

  每天,当我面对着一双双明亮的、充满着纯真无邪,充满着仰慕和信任的眼睛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我。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一个班,我们的一言一行会震动一个心灵,我们的亲切微笑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的精心呵护会拯救一个灵魂。虽然每天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每天都会以平和、饱满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因为这就是我“质量饱满的生活”,辛苦并快乐着!

  他们常常会问道:“老师,您喜欢我吗?”“当然喜欢,你们都是老师的`宝贝。”每当看到鲜花盛开的笑脸,那份幸福,唯我独有!这是一颗含羞草!那是一朵紫罗兰啊!这是一朵玫瑰花!那是一朵腊梅啊!我在花园中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拔节的姿态,缔造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我的心在笑,看一个个乖巧的身影,我的情在动。因为,举手投足皆有情,奶声憨气都是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深入生活,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并把美带给孩子,引入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带着追寻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这样乐观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把美与爱传播开来。

  播种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幸福地工作着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我以前就读过郑杰校长的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最近又大体翻了翻,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些体会,也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虽然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可是也离不开自然本性。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一切怎么得来?要从劳动中得来,要有事可做,要去工作。工作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是在工作时间里。你的物质基础从哪里来?是从你付出的自由代价中得来。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就须好好干,读后感《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每个人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是正常的`,可不能贪多。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

  其次,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从狭义上说,音乐、美术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或引吭高歌,或挥毫泼墨,怡然自得。我们其他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养几盆花,喂几条鱼,看看电视播出的小品和歌舞,用门外汉的眼光加以评头论足,不也轻松舒畅吗?林语堂写过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不能放弃活着的每一秒,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其乐乐,众乐乐,与人乐乐。”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第三,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我很佩服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的话令人闻所未闻,富有哲理,我怎么就没有呢?原来自己囿于旧的教育方法的束缚,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事务,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冲击,逐渐感觉迟钝,越来越不会思想了。其实,我们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最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应该做什么?我今天做得事情有意义吗?我怎样才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

  对我们而言,怎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人云亦云,而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做老师苦和累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选择了应该无怨无悔。可我们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开启大脑智慧的大门,高效率轻松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恬然生活氛围,在当前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用思想指导工作和生活,实现高质量的工作,诗一般的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最近看了李镇西等人合编的《给新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参加工作都11年了,看这本书总有些觉得不习惯,也的确有部分内容看着就像自己的心里话一样,有些场景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当然我为此庆幸,11年来终究还是有些积淀的,书中真正触动我的内容不多,倒是李镇西所写的序言让我难忘。

  序言的题目叫做《在反思中成长》,用它作为给新教师的建议真是年轻教师的幸运,最起码我觉得是个高起点的建议,也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极好建议,年轻教师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不像有些建议空洞无物,令人不知从何下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我们的周围,包括我自己,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我们也写教案,但是写了十几年的教案,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十几年的重复,十几年的简单重复,这样一来本来我们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可最后却没有多少创造性,最后导致我们老师因为简单重复性劳动而烦躁,但是再烦再累,我们老师还是愿意去做,假如我们多些反思,多些创造性的劳动,也许就不会如此烦躁,也许就会因为有所创造性的收获而精神愉悦了。

  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提到反思型老师必须做到四个不停,就是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我觉得这四个“不停”是有顺序的,实践是第一位的,阅读是充实,写作是思考也是经验的`积累,它会反过来指导实践,而最后一个思考则是贯穿整个过程,这四个看起来不起眼,实则很难,实践要有研究的心态,阅读要能始终坚持,写作要有鲜活的气息,思考要有一颗求真务实的心……

  在序言中,李镇西老师还介绍了反思的几种方式,包括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育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等。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的反思要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断的追问自己,我记得书中讲到教学的三个反思环节中的课前反思环节的时候,就提到教师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设计这样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还能怎样设计教学?如果老师们都能在课前如此三思而后行,那么将会多大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呀!

  做反思型的教师,不做经验型的教师,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创造性,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也让我们更有职业尊严和自豪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对老师的建议书 对老师的建议建议04-03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9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1-31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5-2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对老师的建议06-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