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1
《没有秋虫的地方》一书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集,感情朴实,意趣隽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掮枪的生活》一文。
这篇散文描述的是叶圣陶在中学时的军训生活。从练习射击、冲锋,到进行野外侦察,从排成四行的队伍,昂然前进,到挤在一起住宿,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趣、新鲜和充满浪漫气息。
掮枪生活是有趣的。斜执着上了刺刀的枪,一拥向前要冲上五六丈高的土堆,脚不点地的往上冲,嘴里还呐喊着“啊!—啊!”,宛如有千军万马的气势。谁第一个冲上去,还不忘挥动手中的枪,犹如占领了一座要塞。
掮枪生活是新鲜的。枪要擦得特别干净,即使是人家看不见的枪管子里面也用心擦,直到用一只眼窥看时来复线条条闪亮,耀着青光,才肯罢手。住宿时睡眠号一吹响,就蚱蜢似得窜向自己的铺位。第二天醒得特别早,急急忙忙把自己打扮成个军人。
掮枪生活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向田野或树林出发,嗅着干草的甘味,数着飞歇的昆虫,听着哗哗的水声,晒着温暖的阳光,从沉闷的教室里逃到空旷的原野里,做一回掮着枪的游散。
看到叶老先生年轻时的掮枪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我不禁想起了初一时军训的场景。那时刚步入中学,对周围的一切都拥有一种新鲜感。列着整齐的方队大踏步往前走,是新鲜的;夜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武术操,是新鲜的;食堂里排队打饭,是新鲜的;就连寝室里听哨声睡觉休息,也觉得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不允许违背。那段时间里,不管做什么,总有些兴奋和冲动,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
其实,不只是军训的那段日子,整个童年、整个初中都会因为一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而感到好奇和新鲜。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和伙伴们去寻宝或者探险。为了几粒漂亮的石子总要翻遍沙堆,为了一颗亮晶晶的玻璃球总要反复争论。我们在斑驳的树荫下摇落飞花,在荡漾的水波中与野鸭嬉戏,在错落的树林间踩金灿灿的落叶,在繁密的飞雪中寻找童话里的精灵。哪儿见了一个小区,那黑咕隆咚的地下室便成了我们向往的地方。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进去,摸索一阵,突然传来什么声响,全一溜烟儿哄笑着跑出来;再蹑手蹑脚地进去,又哄笑着跑出来。即使喘着粗气,我们也乐此不疲。现在想来,那时的快乐真的好简单。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习的任务加重了,学习的难度加大了,很累,但不乏味。大课间丰富多彩的活动,班会课上充满激情的歌唱,考试后温声细语的慰勉,都为我的初中生活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增添了勃勃生机。有时它们对我们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但正如叶老先生书中所说的,它们能使我们的生活“因此得到了一些润泽”,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充实。
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一颗勇于尝试的心去感受世界,你就会知道:生活处处都充满了未知,生活本就绚烂多彩。只要用心体验,就能快乐而新鲜地活着。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2
时至处暑,天气虽仍热,但早晚已被新凉接替。偶遇叶圣陶先生《没有秋虫的地方》,读来,似乎也带着一阵凉意。
在叶圣陶先生的记忆里,自由自在的故园生活充盈着清亮的虫鸣声。秋天来了,就意味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身居在都市的“鹑鸽箱”里,不管弦歌杂作的深夜,还是轮震石响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头,凭着窗沿,甚至是贴着墙角,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叶先生对秋虫深切的感情,从如此这番的努力找寻中便可得知。当这份独特的情感,从字里行间如同秋夜里的风侵袭而来时,我并没有感到惊讶,而是格外亲切。
同叶圣陶先生一样,我儿时也在鄙野的乡间生活过一段时间。满耳的虫声从花繁初夏一直到叶落秋深才作歇。清晨醒来,那高低宏细的虫鸣便在耳边奏响。这乐声吹走了清晨的凉雾,唤出了漫天的.碧彩。夜间,它也不会错过这一天中最安闲的时光。侧耳细听,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黑夜中跳动升腾,时疾时缓,时远时近。这一切如叶先生所言,真是把各具神妙的乐曲汇集在了一起,怎不成人间绝响呢!
可现实却是文明的大城市没有秋虫,城市的秋成了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叶圣陶先生的失望,也让我再次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让秋虫寻觅无踪?是不屑于此吗?这对于秋虫不再鸣曲的遗憾与失望,同样也是作者本身对于所居环境的不满,对自然光明失去的愤懑啊!
越读越深切体会到这份记忆中的轻灵愉悦与眼前的惋惜无奈。作者喜爱秋虫并不是它伤感幽怨的情调,而是欣赏“绝好的自然诗篇”,喜欢感受那“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酸麻的味道可以让生活不空虚,让人感受生活的真实和滋味。无论它是甜美的,还是酸苦的,我们都有味道可以品尝,“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面对生活中的幸福,我们可以去歌唱去赞美;同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我们也应去承受去担负。无论生活怎样对待我们,我们都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安世乐道。“佛系”与“躺平”不应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标签,甘于平淡无味是最懦弱的人生。因为生活最大的难堪不是痛苦,也不是忧愁和哭泣,而是无所牵系、无所依着、无所事事的淡漠无味。
时间又回到了凉意微逗的时候。耳畔时有三两声虫鸣,给不寂静的夜也增添了几分静寂。此刻,相较叶先生我是极其幸运的,幸有秋虫之声,幸有先生之文。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3
鄙野的秋虫是自然界最神妙的音乐演奏师!——题记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这是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这是什么地方呢?
月色降临的田间小道还是以往的寂静,踏着冷湿的泥土,徘徊在夜幕之下。道旁立着几盏铅色的路灯,终归照不到街角的分岔路口。转过头,沿着光的方向望去,背影只有他一个而已!夜越来越深,不知是哪里的乐音打破了沉寂的氛围,不知是梦中的呼唤,还是鄙野中的虫鸣,柔和中又带有些许惆怅。一个人,或许真的孤单,更或许,这只是一种生活……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集,字里行间似乎都能点出生活的情趣与朴素的人情世故。叶先生爱孩子堪比爱文学,总会给我们一种亲切感,让我们在生活中领略文学的真谛!《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先生二十年代初的作品,绝妙的艺术构思,平易近人的语言,都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钟爱。这本书中以秋虫为线索展开叙述,开篇就着重渲染枯燥无味的环境,无论是从惨淡的西北风呼呼的刮着,还是到艰涩而尖厉的胡琴声带来的怯弱之感,都让人看了有种莫名的令人窒息。利用秋虫鸣曲的描摹与现实中无虫之秋形成了心理上的反差。全文几乎没有涉及到自己的心情,却又似乎将个人的感触与对晦暗现实的批判隐没于无形之中,更加突出自己的无奈与焦灼!在文章的下篇,出现“家”“希望”这样的字眼,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到也证实了“希望”安慰生灵这样的话语。而令一方面又通过对“绝响”的讴歌,也勾起了一种对生活的`确切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语意的转换,将情感的螺旋层层推进,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全盘托出,淋漓尽致!篇幅不长,却句句鲜明点出了当时黑暗,冷漠的社会现实,与叶先生本人追求不平淡生活遥相呼应。
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当时社会的庸俗观念,和死一般的寂寞。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稍不小心,自己纯净的心灵就会染上淤泥,没有人生来就能掌控一切,我们能做的是让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掌控!我很喜欢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很多实践中也得不到的东西。
打破常规是冒险,不甘沉寂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生活是绚丽的,我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色彩,就如同风筝一辈子只会为了一根线在天空中飞,若心无定所,自然孤掌难鸣。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华而不实,空空如也的地方,只有不断求索,不断追求,才不会把所有的苍白无力都显现在脸上。其实,泪水和微笑是肩并肩的,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无愧于生活的馈赠!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虫自古以来都代表着凄凉之感。但是就连凄惨的鸣叫都没有了,一片麻木却更加可怕。
1923年,中国正处于军阀混乱的时期,民不聊生,大家都不敢发表意见。在作者笔下1923年的喧闹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庸庸碌碌,过着空虚的生活。迷失了方向,紧张而粗糙,连秋虫都不屑留居。话锋一转,作者对安闲、和缓、温暖的乡间表示赞美,认为乡间的人们有着自己的乐趣,比城市之中麻木空虚要强很多,即使这里满耳都是秋虫的.鸣叫,但有声总无声要好,从而反应出自己讨厌城市中人们的庸庸碌碌。内心麻木还不如悲伤惆怅,朦胧的醒着还不如在梦中热烈地活着,一口极苦的水胜过没有味道的白汤,痛哭一场胜了没有感情,叶圣陶先生正是在告诉我们,要用心体会生活,如果没有用心体验,那么生活就是麻木、空虚的。
而在现实中,我却只认为我的生活枯燥无味。好久没有出去旅行了,我总觉得呆在家里很无聊,但在阳台上坐着读书,在书中游遍千山万水,吃遍天下美食,领略异国风情,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而在学校中,我总觉得上学无味,但在课间与同学们尽情玩耍、聊天,不也很有意思吗?在爬山爬了一大半的时,我总会嫌路长,太累了。但边走边欣赏美景,看一看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体会“一览众山小”之感,不也很快乐吗?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一阵凉风袭来,我的耳畔又响起秋虫的鸣叫,起起伏伏,好似一首歌曲,原来秋虫的鸣叫也这么美好啊!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那没有花开的地方04-01
秋虫的鸣叫随笔03-23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08-07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7篇11-01
没有小巷的地方-仿写作文02-15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集合4篇)11-15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通用24篇)03-19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作文03-05
从灌水的地方到喝水的地方作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