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浮生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4:56: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读后感

浮生读后感1

  读完,内心很不是滋味。为那个吃人的时代,为芸娘,为沈复...

  芸娘是整本书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芸娘,整本《浮生六记》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堙没无闻。回顾一下他们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契,以及相离。沈复给了她那个时代很多女人都不敢奢望的东西——自始至终的爱,以及发自内心的尊重。所以可以这么说,芸娘的可爱、有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沈复的成全。没有沈复的纵容,芸娘可能就跟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在某户人家的后院里,活活地把自己闷死,把自己变成木头。芸娘原本也是一个活得很规矩的女人,知道“三从四德”,每天早早起床,就因为怕被公婆看作“德行不好”。但后来,她变得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她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但她依旧做了。因为爱,所以放纵,所以尊重。沈复放纵自己的爱,尊重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女人。芸娘也活出了自己,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那个灰暗的时代绽放出刹那的光彩。“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忍不住为芸娘泪流满面。那么有趣的一个芸娘,那么可爱的一个芸娘,她给女儿留下的嘱托,竟然是让她守妇道,不要学她娘这样。

  究竟是谁“杀”死了这些才气纵横、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子?遇见沈复之后,她绽放出灿烂的光华,但随后就开始被作为封建家长的沈复父母吃,被家中的小人吃,甚至被自己吃,因为沈复,遍体鳞伤的`她不后悔这样的结局,但她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重蹈这样的覆辙了。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有多少命运悲惨的女子连一声哭泣都不敢有,就消失在历史的茫茫夜幕中了。这正是那个时代女流之辈的悲哀。

  沈复不是没有抱负,却不能施展,沈复也不是没有才华,却没有舞台。由于缺乏上升渠道,再加上文人的清高和孤傲,有不屑于学习一些生存技能,他们最终倒在了自己视为粪土的钱财上,并且还搭上了妻子儿女一生的幸福。

  这是沈复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文人们的悲哀。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不一样,人跟人的追求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用现在的标准来套古人的价值观,想当然地把沈复看作一个渣男。否则我们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中国文学之美,也看不到人性之美。

  明清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对于人性的桎梏,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然而盛极必衰,这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文学即“人”学。这种萌芽很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吃人的人。他开始怀疑那些打着道德的招牌吃人的人,“大逆不道”地对儒家经典提出质疑。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还有沈复,在他的笔下,一个才气、胸襟、学识都在男人之上的芸娘跃然纸上,灵动之极。她虽然已经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我们知道,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挣扎过、幸福过、爱过的芸娘。

  她一直奢望的理想生活状态是“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她想要的无非是吃饱穿暖、家人和谐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甚至超出的生活状态,在她看来,却是神仙几世才能修来的。

  她让我们更加知道如何活在当下,活出自我,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浮生读后感2

  吾对《浮生六记》之印象,始于中学读书时某一篇章,至捧起通读,已过十有一年。而自读毕至今,又五载了。

  自二月廿八日开卷细读,到三月三日读毕,阅读速度之快未之有也。吾曾计算读书笔记之格式数遍,终释然,无论如何写,记录阅读之乐趣、思考、心得,即可。

  观吾记录之法,必先叙述作者与著作体例。今仍循之。作者沈复,号梅逸,字三白,生于乾隆癸未十一月廿二日(即公元1763年),卒于1825年,当道光五年。世居苏州沧浪亭泮,当过幕僚,做过商人。工于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作于嘉庆十三年,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以记述内容言,《浮生六记》与李清照之《金石录后序》、归有光之《项脊轩志》同,记述夫妻日常生活。以上是序言所述,最为疑惑者,乃“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句,因书中载三白随正使赵介山、副使李鼎元前往琉球国册封。不知是记载有误,还是考据有误。

  《浮生六记》得名于太白青莲居士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作共六记:一曰“闺房记乐”,二曰“闲情记趣”,三曰“坎坷记愁”,四曰“浪游记快”,五曰“中山记历”,六曰“养生记道”。

浮生读后感3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书中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与妻子陈芸平凡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书中让我感动的是沈复与陈芸之间深厚的爱情。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却让他们的日子充满了温馨和甜蜜。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我懂得了爱情的力量,它能够超越物质的贫乏,让人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温暖和希望。

  沈复的生活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在面对生活的困顿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教会了我,幸福并不是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当下的珍惜。

  《浮生六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活哲学的宝典。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浮生读后感4

  《笑浮生》是安宁写的一本区别于正史的关于古代人吃喝拉撒、恋爱结婚生子及其性爱的琐碎生活的书名。此书立足于《笑林广记》的文本,摘取其中与男女情感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幽默笑话,同时对比当下人鸡飞狗跳的现实功利人生,解读正史中被“封建社会”一词,遮蔽了的真实且让人诧异的“自由、女权、幸福”的情感生活。这些笑话,类似于当下的.“微博体”,短小,幽默,讽刺,八卦,却可以窥出原汁原味的古代夫妻生活,及不乏人性弱点的小市民喜乐人生片段。而作者安宁的解读,则遵循了同样的风格,嘲讽,热辣,刻薄,生动,嘻笑,同时加以合理的推测和想象,将一个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和烟火气的古代社会,从故纸堆里洗涤干净,鲜活灵动地展示给被严肃冷漠的正史“蒙蔽”了的读者。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开始思考生活到底是什么?是每天忙碌的奔波于工作和家庭?还是努力的追逐着理想?或者是每天计算着柴米油盐?都不是,从这本书中让我们看到生活应该是宁静美好的样子,“生活犹如巷弄里飘出的一锅米粥的香气,或者一碟咸水花生的鲜美;打情骂俏也好,指桑骂槐也罢,飞扬跋扈也好,无事生非也罢,皆是一群鲜活的人,在祛除了所谓的“封建社会”背景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出又一出人间喜剧。偶尔有悲伤,也只是对欢乐逝去太快的一点惆怅,或者一人自言自语的寂寞。”这是安宁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对于生活的最高境界的理解了。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和古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其实我们都有着一样的思想,我们同样为我们喜欢的人义无反顾,我们同样会因为生活中的小事争的面红耳赤,会吃醋,会哭,会闹腾,但是他们相对于我现代人而言更加敢表现。

  人生没有什么大事,值得赶着投胎一样去争去抢;一个笑话过去,洗洗耳朵,清清肠胃,晚上拉一床旧棉被,便可以继续那夜间的好梦,看看有用的书,填补我们飘荡的灵魂,做做有趣的事情,丰富我们平淡的生活。

浮生读后感5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读后感6

  读书为人生乐事。

  小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想读书而书太少。上大学后,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书,真的体会到“书海”的感觉,理解了“汗牛充栋”的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机拿起书本。南京大学的莫砺锋老师说手机的罪恶“罄竹难书”,我觉得也是。

  “目耕缘”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把读书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获。此次,能够参加《浮生六记》读书会,真的深感荣幸。

  《浮生六记》是早就读过的。此次参加读书会,又精读了一遍。但是刚拿到书的时候,翻开来,竟然有译文,让我吃惊不小。文言文成为“外语”已经是一种现实。不用说没有句读的`原典,就是校点好的名著,除了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普通读者也真的不多。我总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常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连这个文化的载体都无法识读,又怎么去传承她?所以国学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在书本中“目耕”的这种阅读方式,也必须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无论发达还是平凡,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无闻,来自尘,归于尘?可是沈复不是,因为他有《浮生六记》。虽然《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记已佚,我们仍然从所存的四记中得到会心的一笑、发自内心深处的羡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怅然若失的遗憾以及从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静静的思考以及实实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记》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觉得这种推崇不是这本书有多大的文学或者史料价值,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却让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我们的时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写信、写感悟。QQ的说说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发的人也不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记》告诉我们,要目耕,要手写。要多读好书,养心养德;要多写人生平凡事,会舒心顺气。人各有长处,我们普通的认识,也许就是他人寻觅良久的妙法。或者,我们的经历也可以成为鼓励他人前行、奋斗的精华。

  浮生不浮皆赖文字,真情实感才可以得到共鸣。让我们在目耕缘读书会的带领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向着真、善、美,坚定前行。

浮生读后感7

  浪游记快篇,忘我寻山问水、遍历心中所想。读书与做幕僚期间,先后去过杭州西湖、寒山、扬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阁、黄鹤楼、赤壁、函谷关、华山、趵突泉等众多中原的景致。为美妙境界所吸引,所到之处,游兴豪迈,寥寥几笔文字,便可将其特色勾勒出来,还能作画纪念,让人钦佩又羡慕。指点山水时,独出已见,苏州狮子林被他描绘成乱堆煤渣,积上苔藓,用蚁穴穿插而成,全然没有山林的气势。皖城南城外的'一处园子,他却能看出使用了重台叠馆的设计,将其誉为人工之中的奇绝佳作。在永泰沙,即使盘费短缺,仍少不了寻找乐趣,牛背上狂浪唱歌,沙滩上醉酒作舞,放浪形骸之外,可谓苦中作乐,率真洒脱。通过游历,他结识知己,点评名胜,途中有失望遗憾,有酣畅淋漓,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游记。

  读完四记,内心五味杂陈。沈复和芸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本来一段夫妻爱情佳话,结局却令人唏嘘。站在今天的角度,爱情、家庭、友情、兴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经营和体验。爱情里,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顺境时,花前月下,饮酒吟诗。逆境时,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对。家庭里,主动承担责任,谋生养家,积极沟通表达,调和矛盾。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不以利交,则不为利散。有闲散时间和精力时,培养些志趣,纵情山水,其实我们就生活在散文和诗词的世界里。

浮生读后感8

  在这个并不无聊的寒假,我看了一本属于青春、动漫、幻想的书,名字叫《浮生物语》。

  这本书是有好多个关于妖怪的故事组成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故事---《龙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名叫敖炽的龙,他是东海龙王的嫡亲的孙子,和一个名叫娑椤的树妖的故事。(当然也有其他人,比如说“酒鬼”九厥就是其中一位。)主要讲的是:在最后,“不停”的老板娘娑椤为了救出被暮困在塔罗牌中,来自人类的四个高中生,而灵力散尽,法力尽失,在这种情况下,被暮交换了身体。从此,娑椤就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靠卖棉花糖和帮人占卜维持生计。直到最后,是敖炽认出了她,在娑椤身上的咒语也随之消失了。敖炽还摧毁了敖烁创建的永恒的乐土---“沼影之国” ……

  从这一件事情中,我明白了:不属于自的东西,永远都不属于你自己。哪怕你自己去偷,去抢,去骗!即使你最后得到了,也不会适合你自己。就如文中的槐树妖暮一般,她一开始抢走了娑椤的身体,再是娑椤开的甜品店---“不停”,但到了最后的最后,槐树妖暮还是失去了一切,变得一无所有。但,暮对娑椤说的`一段话,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你嫉妒过天上的飞鸟么,你羡慕过那些自由来去的人们么?你惧怕过无边无际的孤独么?”暮抬起长长的睫毛,“如果有,那你也没有资格来教训我!因为你也并不比我高明多少!”

  暮说的一段话,让我明白了:在教训别人或批评别人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资格去教训或批评别人。

  一杯叫做浮生的茶,一段悟透人生哲理的故事。《浮生物语》这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浮生读后感9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读后感10

  坎坷记愁篇,历尽生活坎坷、述出人情冷暖。

  物极必反,品质也是一样,芸娘事事为他人考虑,极重感情,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忧思家庭变故,引发血疾后,仍旧操持家事,甚至在病中绣经赚钱补贴家里。后在“书信门”、“借贷门”、“娶妾门”等家庭事件中,屡屡受到公婆误解,甚至背负骂名被逐出家门。幸得朋友相助,寄居别处,眼看日子略有转机,沈复又丢掉工作,遭仆人无情背叛,终致思虑过度、病重不治。分别之际,芸娘耿耿于怀,叹多情薄命、惨然大哭后香消玉殒,沈复面对孤灯一盏,形单影只,触景生情,在妻子棺椁和墓地前,睹物思人,数度伤心落泪。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复因遇人不淑,背上高额债务。作为文人,又清高孤傲,不懂谋生之道,致家境衰退。妻子离世后,在外地漂泊时,儿子早夭、父亲离逝,弟弟又设计争夺遗产,尝尽人间冷暖。

浮生读后感1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学课本里的节选,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章名《浮生六记》这四字念念不忘,觉得有种超脱世俗的云淡风轻之感(当然小时候不会这么概括,只觉得很文艺罢了),时至今日终于读完,但感觉隐隐有些意难平,还是提笔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开头越美好,到结局就会越怅然。故事的主人公沈复生于书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马非卿不娶,而后就顺遂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嗯…以沈复的视角看待,确实如此,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书中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优良品质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复何德何能?诚然,他是爱芸娘的,芸娘也确实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爱比起芸娘的付出显得太浅薄,说他真正为了芸娘让开心做什么事情的'话,大概只有带着男扮女装的她出去游玩过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让他维持他的孩子气和天真;努力的维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钗当酒来宴请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都觉得一切理所应当,甚至将这些归纳于闲情寄趣,以为芸娘甘之如饴。

  芸娘这短短的一生幸福吗?后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有没有一丝丝后悔?是因为憨园违背了誓言还是因为公婆误解生活拮据骨肉分离才使得病入膏肓?种种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沈复真的不是一个良人,他没担当,没责任心,不求上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永远是个小孩子,永远学不会成长,最后芸娘离开人世这种打击也只会让他更加沮丧……没法在物质方面给妻子儿女保障,最后落得一家分离,死生不复相见。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时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还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别是芸娘病重后他南下经商,将赚的所有钱财都用来狎妓,甚至还腆着脸说是因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这样便能显得你专情嘛?最后还留恋不舍“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样暗搓搓的炫耀真让人不适,但凡他把银钱拿回家,芸娘也不会落得无钱医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可能正因为太真实了,所以总觉得戳到了自己的内心,可能不该苛求别人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或许沈复这样孩子气的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是心底还是有些为芸娘抱不平,那么好的女子本该有更美好的人生的,可是又有谁说的准呢,说不得她真的如沈复感觉的一样,和他在一起甘之如饴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毕竟快乐的时光只占据人生小小的一部分啊,剩下的生活的苟且才是常态吧。

浮生读后感12

  “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

  《浮生六记》有着“晚清小红楼梦”之美称,记录了沈复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 却在中年之后家族频遭变故,与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 饥寒交迫中,虽生死相,依怎无奈芸含恨病故,沈复悲痛欲绝,后随友人四处游玩。文章缠绵哀婉,笔墨之间,真切感人,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说是六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荡记快》《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逍》,但自光绪四年刊印以来,历经百年风雨,岁月沧桑,后二记已迭失,如今依旧不见。

  芸作为一位拥有有趣灵魂的`奇女子,陪伴了沈复二十三年,奈何老天无眼,年仅四十一岁便因血疾在扬州逝世,使这对鸳鸯夫妻阴阳两隔

  ……

  我似乎回到了乾隆四十年,远远望见在芸家中,沈复拉着母亲的衣襟,小声说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某晚冬夜,我在茫茫之中看见一位年纪轻轻却红着脸从房中慌忙跑出

  五年后,我仿佛身临其境,在花烛洞房,一位纤弱女子手拿《西厢记》与郎君攀谈,共度春宵。

  我又在某日,隐隐约约倾听来自耳畔因太白、乐天、三白,将来会白字连篇的阵阵大笑

  ……

  沈复因芸,虽日子清苦却整日带笑,为芸的聪明才智称奇:出一百钱,雇了一个馄炖担子,次日外出游玩看花,累了便煮菜热酒,开怀畅饮,放怀大嚼。风和日丽,遍地金黄,蜂蝶乱舞,好不快活,游人无不称其道赞,啧啧羡慕

  可事与愿违,春光万里,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等到满地秋,却又万花凋零,百花枯萎,全无生机勃勃。人生百年,终归一死,那浮生若梦而又为欢几何呢?芸嘉庆八年便香消玉损了。空留沈郎一人痴心在浩瀚人世。爱之切,沈复为与芸人魂相聚,在头七回魂之日,独自一人在屋中感伤。可芸音容已沓然远去,人死却不能复生,只能默默节哀。

  芸不在了,生活依旧,只是缺失了那些欢快,美好。虽与挚友遨游神州大地,万里江山;尝遍人间美味,感触世事疾苦,只因没了芸这一位知音,变得毫无趣味,浪荡遍整个江湖,却始终寻不到如芸一般的知己。

  “小红楼梦”记录了一生一世,唯独留下沈复一人苟活人间

  “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呜呼!”

浮生读后感13

  有一本书,以回忆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年轻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有一本书,弥散着亲切、淡然的情感;有一本书,内容实现了生命个体对时代的超越……这,就是《浮生琐忆》。

  作者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三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曲折的高考:作者原本不被老师们看好,但因为一次数学竞赛他夺得了第一名,便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苏高中。作者的成绩十分优异,但在他高考那年,却发生了文革,打断了他的'高考之路。十一年后,高考恢复,作者终于参加了考试,却因为父亲的身份、对新社会的不了解使这段路变得十分艰辛与忐忑。最终,作者被安徽大学录取。

  作者现在是被人敬仰的博士,但在这段风光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痛与苦:他生活在了一个动荡的年代里,有优异的成绩却不能上大学,但是作者并没有悲观沉落,而是克服困难,在干农活的空隙里不断读书,为自己以后的高考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先进的社会中,有法律为我们保障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学生,就应当好好珍惜这些权利,为自己也为国家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上有用的人。学习的道路必然艰苦,但是想想作者在当时吃的苦,受的累,现在又算得了什么呢?鲜花与掌声只存在于终点,过程的坎坷与漫长却只属于自己。要想风光表于人外,就得眼泪埋藏于午夜月光。

  这,是一本书,一本深刻而又淡然的书;但其实,它更像一杯茶,值得你仔细品味,在不经意间就能感悟人生。

浮生读后感14

  沈复,出生于清朝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父为朝廷官员,对沈复自身的教育也颇为重视;芸娘,沈复的妻子,性格温婉大气,对诗书也颇有了解,被林语堂称作“最可爱的女人”。沈复与芸娘二人自成亲以来就相敬如宾,如同模范夫妻,灵魂伴侣。而《浮生六记》一书也是沈复在芸娘去世后所编写的,主要是对自己的前半生的回忆,但更多的的是与芸娘一起的故事。《浮生六记》写于清朝时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然有一些那个时期的诟病,但在与芸娘一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隐藏于中的现代意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浮生六记》中现代意识的觉醒。

  一.崇尚平等宽容的婚姻意识

  沈复与其妻芸娘是表亲关系,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而沈复也对他的母亲立下“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的`誓言。在沈复写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和芸娘之间的婚姻是处于一个平等地位的,虽然中间也有芸娘执意要帮沈复纳妾的场景,至于这个做法的原因,我们也是不大清楚,可能就是受到那个时期的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沈复与芸娘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在平时拱手以礼,相敬如宾;也可以在夜晚的时候举杯对月,吟诗论文,风花雪月。对沈复和芸娘来说,他们不仅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对普通夫妻,更是一对灵魂上的伴侣,他们之间的契合是灵魂上的契合。在沈复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剧情:芸娘羡慕庙会的热闹,想出去逛一逛,但在那个朝代,女子应该是“半步不出闺门”,不然会有损“妇德”,但沈复对待芸娘是平等的,所以他就鼓励芸娘扮作男子模样,并穿上蝴蝶履跟他一起去逛庙会。蝴蝶履,是古时男人逛花楼休息时所穿的鞋子,而就沈复对此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花楼这个地方沈复也是没少去了。但芸娘知道后也没说什么,而是高高兴兴地跟沈复一起去逛庙会。这可以说是芸娘对沈复的宽容。宽容与平等,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而沈复与芸娘二人就是熟以此道,将这种婚姻意识贯彻到生活中,所以得到灵魂的契合。

  二.追求人格自由的独立意识

  在《浮生六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书中人物形象最为鲜明的就是芸娘了。就如当沈复因为不耐芸娘过多的客气时,就说芸娘“礼多必诈”,芸娘就当场与沈复争辩,说她只听过“恭而有礼”,而又哪里来的“诈”。这是芸娘人格上的独立,而不是如同那被封建社会的“夫唱妇随”所禁锢的木偶丧失了本性。在对人格的追求方面,芸娘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是搬出我取轩后自己对新房子进行装修的事情,还是不顾那个时代人们对女性的歧视与束缚,敢于在庙会时换上男装与沈复一同出去游玩,都可以看出芸娘对人格自由的追求,更可以看出芸娘意识上的独立,引得沈复发出一句“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的感慨。这种意识在如今的21世纪并不是特别的稀奇,但对当时的那个对女性充满歧视与束缚的时代而言,芸娘所追求的独立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更是跨时代的。

  三.不予歧视,追求平等的阶级意识

  沈复是家中长子,其父在朝为官,社会地位自然是较高;而芸娘在未与沈复成亲前就与沈复是表亲关系,出嫁后又从夫,所以地位自然也随着沈复。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这个阶级歧视严重的社会中,他们却在各阶级中都有结识的好友。如沈复与芸娘二人在江边船上与船家女一起酌酒对饮,调笑嬉乐。这种现象虽在当时也算常见,但沈复与芸娘不同的是,他们是把船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的,而不是像其他的富家子弟那样将船家女当作玩乐的对象。就如当有人“私告芸曰:‘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这便可以看出芸娘不畏世俗眼光,敢于承认与船家女的交往,而不予歧视的表现。所以说沈复与芸娘的阶级意识可以说是薄弱的,他们更加追求的是平等的意识。

  平等宽容的婚姻意识、人格自由的独立意识、追求平等的阶级意识,这些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而在《浮生六记》中更是表现出来了这些意识的特点。无论是沈复还是芸娘,他们都是这些意识的代表人。所以在这些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件事:《浮生六记》中包涵着现代意识的觉醒。

浮生读后感15

  林语堂曾说:“陈韵(游羽注:作者沉复之妻)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生活中,陈韵也是最可爱的。她天生有智慧,性情洒脱,是文人理想的妻子。那个时候,我想起了陈云这个名字。后来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其中有《浮生六回》入传世书集,不由得想读一读。读《浮生六回》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闲暇的乐趣。古人云“人无质不可闲”,《浮生六回》更是在闲中情色。

  书中记录了作者一生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可以领略世间万物。沉福德一直盯着他的妻子芸娘,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博大、泼辣、痴情,令读者“读后如痴如醉”。就是看“一身素”是怎样的飘逸飘逸,从口述到朗诵是怎样的灵动,是怎样的缠绵缠绵,太湖的眼神是怎样的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众女相比,云娘比黛玉柔美,比宝钗优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放,比妙玉更有人情味。比起现在的时髦女郎,云子多了一份内涵,多了一份优雅和内敛。没想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却悲痛地永远逝去了,还流下了两行痛苦的泪水。

  “凡事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懒得跟从别人的是非”,“不想贪肉户口的嚼子”,生活从容,沉三白就该如此一个很随意的人。卷四郎游记快,与四海好友游遍天下名胜,山水惬意。文笔婉转悠然,尽在字里行间。仔细阅读后,人们会暂时忘记世界的纷繁复杂。至于爱妻云娘,沉三白写得不多,即使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心中的牵挂似乎也是不经意的。卷二:闲情逸致,卷四:游记游记,写情写景,看似淡泊云娘,却处处流露出朴实真情。于是,云娘的君修映会,知书达理,温婉可人,在沉三白寥寥几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样不经意间丰满生动:故乡,云娘相伴,一起品兰,一起栽菊,一起戏石,设登景赏月;会友,“云画簪卖酒”,巧置梅盒;一片荷叶插心取香……点点滴滴,白白诉说,令人羡慕又感慨,求而不得的感觉,真是令人羡慕!

【浮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物语精选语录10-07

浮生如梦的随笔散文10-10

浮生若梦作文04-13

浮生物语读后感02-15

《浮生物语》读后感05-11

《浮生物语》读后感03-21

《浮生若茶》读后感10-01

尊坚守了却了谁的浮生作文12-05

浮生六记教学方案10-08

浮生六记读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