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鲁迅希望读后感

时间:2024-07-27 09:46: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希望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希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希望读后感

鲁迅希望读后感1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

  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

鲁迅希望读后感2

  《希望》里面讲了:“我”写完了作业,很无聊,想知道同学们名字表示着什么意思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就翻开了字典查起来了……“我”最后终于知道了同学们名字的意思是什么,是父母的期盼。

  虽然这是一篇非常短的事情;但是它却清楚讲述了名字的含义;清楚地讲述了父母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讲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盼。我们的名字代表着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因为爱我们所以才给我们起这个名字。

  父母是十分爱我们。哪怕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也能看出父母的爱。说以我们要去报答父母。可是许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鲁迅希望读后感3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虚妄在我理解就是不真实,不存在。鲁迅引用裴多菲的这句诗是想说,绝望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绝望里本身就藏着希望。()希望也是不真实的,希望里也藏着绝望。当一个人内心很绝望时,其实恰恰是他对人,对事寄予最多,最高期望之时;而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希望时,其实他也面临着失望乃至绝望的.风险。没有纯粹的绝望,也没有绝对的希望。绝望和希望可以相互转化。

  作者在文中说自己的心在用希望的盾抗拒空虚的暗夜的袭击时陆续变得寂寞,平安,失望了。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了,但自己依然在抗争,是因为相信深身外的青春固在。然而,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难道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作者正是惊异于当时青年人的消沉,作了本篇文章。但是,他又对自己的失望很怀疑,因为他的见闻有限,所以他觉得希望还是存在的。“我”还在这不明不暗的虚妄的世间活着,“我”应与那身外的青春,即进步的青年们一起去战斗。这样,“我”就可以摆脱寂寞和衰老,让生命重新焕发别样的青春,改变这暗夜。

  既然青年都消沉了,“我”就自己肉搏这空虚的暗夜,掷一掷身中的迟暮。而当我真正肉搏这暗夜时,真的暗夜却没有了,隐匿了。事实证明,“我”在实践中验证了裴多菲诗歌的正确性。“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看到了新的真实的希望。

  在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鲁迅正是这样一个思想界,文艺界的斗士。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冷静的思考,清醒的认识。他是站在时代的高端,走在抗争的前列,力求唤醒一个个愚昧、麻木的灵魂,拯救一个沉睡的民族。然而“高处不胜寒”,正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普通人,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清醒者,孤单的斗争者。一个人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痛苦。虽然也有过彷徨、失望,但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和斗争,依然在用一支支笔作为自己的匕首、投枪在战场上挥洒着,引导国民突出重围。《希望》这篇文章正是鲁迅顽强斗争精神和旺盛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鲁迅希望读后感4

  鲁迅先生《野草》文集中的文章于我来说太陌生,读起来有些晦涩。貌似平实的语句里却潜藏着无限的深意,而这种深意却又是我无法深刻体会的。在此仅以我浅薄的知识谈谈《野草》文集中的《希望》给我的感受。

  在老师给我们介绍鲁迅先生的《野草》这部作品之前一直不太关注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先生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高中课堂的记忆里。大概只知道鲁迅先生是个作家,原名是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写过《呐喊》、《彷徨》等书籍。

  首次浏览这篇文章时完全不了解先生要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或者说我无法理解当时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及心情,慢慢读过几遍后才有了一点点的理解。

  老师都说,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我所知,《希望》写于1925年1月,当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新思想与旧思想的交锋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暗暗称绝,但是又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我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绝望本身就是虚的',它与希望之间并没有确切界限,而希望往往与绝望并存着,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我也在网上查阅过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些人把句子里的“相同”理解为“一样”,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一同,一道”,希望和绝望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并存着。

  希望和绝望的矛盾作为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以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先生在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有着其不凡的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希望”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关于“希望”的描述却很少,其中“我的心分外的寂寞”、“然而就是如此,陆续耗尽了我的青春”等语句看似绝望悲观,实则不然。恰恰相反,他却更是要表达:即便身处暗夜,即便为了抗拒暗夜而耗尽青春,也要保持青春的热情,因为希望就包含在绝望之中。文中的“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正是对广大热血青年发起的改变黑暗现实的号召。“倘使我还偷生于这不明不暗的虚妄中,我就还要去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这句话正表达了先生积极投身正义的热情与决心。

  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被先生的文字及文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所感动。辛涅科尔是这么说的:“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我自己,我却是一切。”也许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或者支配强大的黑暗社会,但是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利,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扭转乾坤。

  对于革命的探索者来说,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绝路,而身后留下的却是一条生路——希望之路,路就是探索者的希望和意义。鲁迅先生不断踯躅于希望与失望之间乃至陷入绝望的深渊却又偏向这些绝望抗战,他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企图与不懈的努力,让“死火”跳出“冰谷”,并让过客继续行程,这正集中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希望读后感5

  希望是人们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东西上看到了也许会有的结果,也会抱有希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利柯的母亲又对安利柯有什么希望吧。

  安利柯的母亲想让安利柯成才,看到了希望鼓励安利柯的信,温和婉转。

  歌德曾经说过:“期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指导。”让别人对你产生希望是你的荣誉,因为他看好你,欣赏你。一个人要有自信、希望、同情心和灵性才可能获得赞扬,缺一不可。

  点燃希望,种下一颗种子,就有了希望;每天高要求,就有了希望……每天多说我希望,每天多做就有希望。

  今天,你做到了吗?

鲁迅希望读后感6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希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行人在沙漠中考察,迷失了方向,被遗失在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只中,干粮没有了,水也没有了。一个老队员临死时把剩下的人召到一起,留给他们一个满满的水壶,晃一晃都没有声音,对他们说:我不行了,这壶水你们带着,记住,不找到水源,这壶水千万别打开。

  剩下的队员背着水壶去找水,终于坚持到了那个时刻,他们一直带在身边曾带给他们无限希望的水壶,结果倒出来的全是沙子。

  在半路上,也许他们早猜到了不是水,但他们不去这样想,更不敢打开,就靠这渺茫的希望,他们走出了沙漠。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思了,冥冥之中感觉着自己的思绪似乎也想着他们当时的那种场景,想了很久,一直到现在我都深深的记得这么一篇文章,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不断的'磨炼自己的意志,突然才发现苦难是生命的常态,谁都有面临绝望的处境,谁都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和没有桥的河岸,实在没有办法度过的人,哪怕是一点点的幻想,或许也会努力的去寻找那个出口,那个可以活下去的理由。就好比现在,每每新闻上播出这个家庭的艰难,那个人的苦难的时候,然而面对苦难的当事人总是表现的那么的坚强,也许他明明知道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可他们依然那么的坚强,这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

鲁迅希望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中的母亲给安利柯的一封信“希望”,这封信讲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这封信是围绕着“我愿意做个善良,高尚,勇敢,温和,诚实的人,”来写的,他教我们要努力做个纯洁的善良的天使般的孩子,还要学会宽恕他人不小心犯的过错,要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朋友,不能做坏事,也不能有恶的念头,要对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自己的朋友感到满足,这封信表达了我们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给与善良,对同学团结互助,对家人相亲相爱,对熟人热情温和,对可怜的人要给与帮助,对高傲的人也不能不屑一顾,生活中我不也曾因为和某某同学碰了一下就和他大吵一架,有时还因为哪位同学借了我的橡皮不还而斤斤计较,回想起这些不美好的过去,争取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世界需要善,正所谓,“我们一起祈祷吧,我们要永远相爱,永远为善,我们的心中永远保持这种神圣的愿望。”

【鲁迅希望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03-16

鲁迅的语录11-23

鲁迅的作文01-19

鲁迅的名言10-05

鲁迅的散文10-05

鲁迅的祝福10-02

鲁迅杂文精选10-26

鲁迅散文11-13

希望的路10-05

希望的曙光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