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时间:2024-10-20 14:43: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

  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2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3

  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

  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一讲到定义、计算、及注意点,老师便又容易犯老毛病,一味地由自己讲解。教师需意识到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不管讲授内容复杂与否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应尝试性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解小知识点或者开放性习题等,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我,释放自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3=5150÷30=51500÷300=5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李霞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见到后,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李霞,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准备退却了。可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会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说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遇到不懂的,老师就要适当地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懂得指导的技巧,不能随便训斥,从而引起学生的紧张。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

  (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豁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哥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首先要创设愉快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其次要创设平等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最后还要创设勤奋竞争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在这个环节,我们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2、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微笑。如在低年级,可以通过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以此方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著名学者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10以内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实物教学来营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棍子来学习10以内的加法。可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用10个小方块摆成两部分,学生根据数的分解,得出了9种摆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出9种加法算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能力,也为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最后让学生把算式中数字填入表格,看谁填得又快又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两数相加,和比两个加数中任何一个数都大。

  (2)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增加相同的几,和不变。这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法或途径。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成就感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现。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更加应当去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指导他们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先让学生们算这样一道题:古时候,一个聪明的短工给地主干活,事先口头协议商定:每月工钱40元,每月30天算,按时取酬,结账兑现,分毫不能差误。结果这个月他干了21天,账房给他27.99

  元,而他不依,说账房先生算错了。到底他该得到多少工钱?请同学们来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到台上展示他们的才能。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算式是:40÷30×21≈1.333×21≈27.99(元),而小东的列式是:40×21÷30=28(元)小文的列式是:40/30×21=28(元),我先不确定优劣,而是针对三种情况说解题思路,第一种情况是:先算出一天该得到多少工钱,再算21天一共得27.99(元);第二种情况是:他工作21天占一个月天数的21/30,然后求一个月工钱的21/30。第三种情况是:40÷30是每天的工钱,把题改写成分数40÷30 =40/30,即每天工钱为40/30元,干了21天则是40/30×21=28元。通过对比,显而易见后两者算法较优,不用算小数除法。我分别给予肯定。虽然算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是:凡是遇到除法里除不尽的用分数计算较简便,使学生们从心底里高兴,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四、重视课堂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教育体制和课程教材怎样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永远是其不变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课堂上常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提高效益。有一次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位数的减法(退位减)”时,通过和学生学习二位数的减法,得出结论:

  第一,相同数位要对齐;

  第二,从个位减起;

  第三,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三种结论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这种举一反三,依些类推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加懂得了两位数减法计算,而且学会用得出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就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教师要经常反思:为什么反复讲学生还是不懂?这时,教师要保持耐心和明确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一定一次能存进学生的大脑,知识需要有序再现。除了自身的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反思:为什么学懂了还做不了题?为什么会了还会出错?为什么同样的题错了还要错?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懂了不等于会,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练习;从“懂”到“会”到“准”需要“悟”,要多思考,举一反三;错题要更正,并学会找原因而不是借口。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以上,是我个人的四点心得交流。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幸福感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拒绝“填鸭式”的教学,从你、我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我们以此共勉。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4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日常中在训练朗读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3-5遍,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了避免学生自读单调,有时也会采取自读两遍后,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合作读的方式。

  二、课堂上大量时间诵读。

  只要是我觉得适合学生朗读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本学期的课文非常优美,因此,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加大了背诵量。课文中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励学生全部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句子优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们背诵。我感觉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朗读已不成问题,只要稍一点拨,朗读感觉立马就能出来。背诵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也不成问题,每次只有两三个同学每背不太流畅,但也能背诵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一周我会布置三次以上背诵。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背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潜力无穷,不要舍不得给他们压力。

  三、充分利用早读与午读。

  我自一年级起就利用早读时间,一字一句带着学生读课文,二年级时每篇课文范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早读就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从7.40-8.00齐读课文。我班的.午读主要是《诗韵悠悠》诵读。自一年级开始,从无中断,每天1.20准时诵读。所以,我班学生(除张富杰外),1-3颗星古诗全部都能背过,并且学期中就能背熟。现在我还给学生补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为主,《诗韵悠悠》背诵一遍后,每天齐读一篇,每篇两遍。第一遍学生读的不流畅,每次都需要我纠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较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下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初中的文章,可他们两遍就能读成这样,有时也让我感到惊叹!

  四、展示诵读,增强自信。

  自《朗读者》开播后,激起了一波波的诵读热潮,我们也开展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每天中午《诗韵悠悠》诵读后,三名同学上台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从第一次上台孩子们不知如何开口,手脚发抖,下台长叹一声,到现在的上台声音洪亮,下台鞠躬谢幕,孩子们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学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轮,第一轮读作文一个自然段,第二轮三个自然段,第三轮自由组合小组(2-3人)读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课间、中午都能看到他们排练的场景。第四轮,我要求他们背诵,可以选取名家名篇中的几个自然段。第五轮,我想让孩子们上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下学期举行)。一开始可以是一个段落,慢慢再读整篇,读写结合起来。(期末的时候争取选取每位同学的一篇文章,编辑成册,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每次学生诵读完后,全体学生集体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觉成效也是较大的。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抓住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慢慢地,也许我们就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了,慢慢地,这也许就成了我们的语文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5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

  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6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课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上《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一番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袋、酒精灯、火柴等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在四个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这时赵元龙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家里用纸螺旋圈和蜡烛也做过这个实验。”“哦,你是怎么做的?”我一阵愕然。这可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进程,但我还是鼓励他展示自己。“我用线吊着这个纸螺旋圈,放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空气受热了以后往上升,所以就带动螺旋圈旋转起来,我又换了一个纸片,纸片还能飞起来呢!”听到这儿,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来了兴趣,课堂秩序一下变得骚动起来。原来这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啊,于是我充分表扬一番,又鼓励他:“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用纸螺旋和蜡烛发现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再来验证一次吗?”

  我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他们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面对赵元龙这一“意外”的风景,我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程序,而是动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捕捉到了这份可贵的生成资源后,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加以有效引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锁定在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既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得以热情飞扬。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7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知识的诅咒,意思是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你就难以想象没有它是怎样的状态;也可以说,当你的经验和别人不同时,你将难以理解、认同别人。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老师,我似乎也受到了“知识的诅咒”——我很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不理解一些“基础”概念,做不对一些“基础”题目,全然忘记自己也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经过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才获得的知识。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后,我意识到:要想打破知识的诅咒,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育返璞归真。

  育人本位,传做人之道

  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师说》中就对教师有了一个界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受业解惑”便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的“道”并非简单的知识道理,而是更为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事物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应试”、“唯分数论”等问题,没有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为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做人之道。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老师在“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中提到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课改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小组合作、“小先生”制、加分抢答也是我上课常用的策略,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随机点名不公平、随机点名费时间、学生只顾抢答而忽视提问内容等等。同样面对抢答存在的弊端,徐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培养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有益竞争中不失谦让美德,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本质,授科学精神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具有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教育现象的'认知和实践,必须摆脱盲从和愚昧。其次,教育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徐老师在书中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教育科学是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伦理,当教学过程违反科学精神时,教学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

  从教育的科学精神,我联想到了自己执教的地理学科。地理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因此与其告诉学生知识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引导他们去梳理教材背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面对自主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运用教育科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也是我正在摸索的内容。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求知的活力。

  精神成长,促终身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在书中徐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今后的发展为代价,而且要为今后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造就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在教育中成长,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我也能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本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06-06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07-07

把游戏还给孩子随笔10-27

有关《把班级还给学生》的读后感03-22

请把我还给我征文03-23

学生课堂表现评语05-19

学生课堂个人总结04-04

把游戏还给童年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随笔03-21

课堂学生自我评价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