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后感(精选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荀子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荀子读后感 篇1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他自己对儒家会有独到的见解。我读的是《修身》篇,从中领会到一些东西!
这是一篇专门论述修身之道,即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的文章。文章首先指出,修身养性是一件关系到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事。然后指出,君子有所谓“遍善之度”,即无往而不善之道,用次可治气养心,可修身自强,其功堪称重大。
本篇章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开始,讲述修身先要自省,查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情理,见到不善就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我们还要认清身边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献媚阿谀我们的人,是小人还是贤能的人,这是基本的修身之道,做好自己。我们可以从荀子的修身中看出做符合道义的事,尊崇最基本的道德,体貌恭敬,内心忠诚,尊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从内寻求外在的修养,以一颗朴实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也不要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远离祸害,对于道义所在,要极其勇毅去担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更是讲求实践的原则。面对为问题,光是思考没有实际行动,就好比做梦一般,什么事要想成功都是要亲力亲为才能有所收获的,也能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修身就要内外兼修,心里想到的,实际也要做到,做到言行一致才是君子所为。
修身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认识自己的不足也是修身一部分,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对就是对的,错就是错的,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这里荀子是用极其简练的话来阐述深刻的道理,遵循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以礼待人,尊卑有度,赏罚分明,惩奸扬善,与人和睦,这才是做人之道。
在我看来,修身就是要让人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发扬自己的优势,并且还能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才是修身的目的。
荀子读后感 篇2
学习的意义何在?
“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劝学》这样勉励人们不停地学习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学者们总是容易走理想主义的路子。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诚挚甚至带点天真地向人民大众发出号召:学习吧!并且专断地把“学习”和“书本”划等号。但他们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劳苦民众的生活。他们有凌晨3点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赶到批发市场进货的经历吗?有面对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儿女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辛酸吗?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头上痛哭流涕的体验吗?没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众的那种艰难困顿的'生活,或许我们就明白:要求他们勤于学习是不现实的民众起早贪黑地劳作,挣一点血汗钱,养家糊口。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艰难的生活,固然坚韧顽强,却也有些麻木。你给他几个钱币,他会喜极而泣对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说:“学习吧!知识就是力量,它会带给你财富和地位。”他可能就会不屑地掉头走开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也“学习”,学的是能带来物质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经验技巧,这与“君子”所提倡的学习差远了。
“学习不止”对青年学生的意义自然重大,毋须多言。不过拿来作为一种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铭,又让人觉得勉为其难了。
荀子读后感 篇3
君子曰:学不可以乎。
的确,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知识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一种方式。学习是一种弥补自己缺陷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你才可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取得新进步。
学习贵在你有一份端正的态度。在端正了学习态度后,你会在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方法技巧。学习,贵在你能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努力把它实现。
坚持就是胜利,多坚持一刻就会有更多的收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的很远。这就是坚持的结果,学习贵在坚持。
知道“洒”与“酒”的区别吗?不知道是祖先的先知,先觉还是后人聪明的创意,认字“洒”与“酒”的区别只在于一横。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人酿酒,只需等待那个时候的到来。可是其中一人忍不住那一刻的等待而打开酒坛。里面的水和醋一样又黑又酸,酒未酿成,他失望的把酒洒在地上。另一个人虽然也迫不急待地想要打开,但他还是忍住了。最后他品尝到了甘甜清澈的美酒。只因为他多坚持一刻而已。从此就有了“洒”与“酒”的那看似非常普通而简单的一横。
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多坚持一刻,你就会多一份收获。
这就是我从《劝学》中所学习到的,我从中受益匪浅,这种难得可贵的坚持精神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吗?你说呢?
荀子读后感 篇4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读后感 篇5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荀子读后感 篇6
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的《荀子》跟《论语》、《孟子》等经典巨作一样,历经千年而不废,其不朽之道就在于其伟大的哲学思想以及法家思想的启蒙。《荀子》的作者一直是历史的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有部分是荀子的弟子所著,但这与我们研读《荀子》没有任何影响,也不影响这部著作的伟大。
荀子是儒家的传承人,其地位是仅次于孔孟,但是他对于孟子却不认可,有些观念与孟子截然相反,最明显的就是对于人性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善论完全相反,他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这样的观点完全是争锋相对的。人之所以表现出“善”是由于后天的改变,而非先天,这是教育改造的结果。《劝学》、《修身》中就是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于人性改变的重要性。这样的观点也被后人认为是法家学说的萌芽,因为法家的两个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也正因如此,后人对于荀子的儒家代表的`身份有所争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很明显,荀子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某人而发生改变。同时,荀子还是可知论的支持者,他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只是人没有能力发现而已,人类凭借努力可以战胜自然,所以他的观点是人定胜天。
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还是与孔孟有些许差别,这也是让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比如孔孟重点传播的仁义道德,在荀子这里被弱化,他主张人人守法,社会才会和谐,才不会有阶级矛盾。说的确实有理,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存在着片面性,治国之本可能不止于用贤、守法,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
【荀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荀子劝学教案03-09
荀子经典语录11-30
浅谈荀子学术10-01
《荀子劝学》教案10-06
荀子的法治思想10-06
荀子的经典语录11-21
荀子劝学教案03-06
劝学荀子教案10-05
劝学 《荀子》教案10-05
荀子敬畏思想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