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3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4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5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习过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这些方面慢慢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6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7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通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8
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9
很遗憾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是看了前面一部分,书开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完整不是等于完美”,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整的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值得思考;我们老师如何培育完整的学生,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一点也不觉得遗憾,但是不能成为完整的人,那还是遗憾的。
完整的'成长让我们认识儿童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这本书除了给我们老师一些启发意义,同时对于妈妈身份也是极好的,可以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更好指点,同时又可以让自己认知感受生命的意义。
文章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经常走过孩子玩耍的成年人从未被孩子发现,却在一天,被狗追着满园跑,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开心的不得了,一直看着成年人。他说突然在孩子面前,我有生命了,平时在孩子眼里如空气一般。突然被狗吸引而被关注。
这里我看完后,想起自己带儿子的经历,儿童和大人关注的根本不同,很多时候儿童没有听大人说什么,他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探索自己想玩的,此时你他说什么,他都不在意,有时候会被孩子气到,当看这本书时,竟然明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打扰他,让他探索让他观察,让他专注他自己感兴趣的。
其实很遗憾,我还没看完,感触并不深。后面继续看完重写一 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对于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成长则离不开关注。
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极高,连取个名字都要绞尽脑汁。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陪他游戏……一直都想给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能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对于孩子的关注也就随之改变,可是,父母的关注却一直都在:上幼儿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哭闹;上小学了,关注他什么时候独立完成作业;上初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令人头疼……
其实,关注也是有规则的。“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会越俎代庖,“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因此,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妈妈说了”的“妈宝”的存在,他们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们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失去了自主,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苏明成从小就仗着妈妈的宠爱对妹妹颐指气使,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郭京飞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妈宝男”。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佳状态,无外乎“你是怎么知道我就是这么想的呀”的心有灵犀。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孩子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对孩子适度的关注。“人的身体隐含着精神和意识,隐含着喜悦和爱,而强制会迫使孩子只留下身体本身,其他的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骂成“低能儿”,刚进学校三个月便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没有责怪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而是给孩子讲罗马帝国的兴亡,英国发展的历史,讲文学、物理、化学等等,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和好的学校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10岁就能阅读《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少年儿童很难懂的书籍。在他15岁那年,由于在火车上搞试验,引起大火,回到家,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帮他在家里设置了一间简单的实验室。爱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试验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为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婴儿3年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用33年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长也就随之而来。从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你终将成为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关注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1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2
读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要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完成,没有任何人或方法可以替代。
作者认为,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凡是想替代儿童成长、人为地把儿童急于“塑造”为成人理想中的样子的做法,一定会破坏儿童成长的节奏。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里,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处抓摸或者四处漫步,练习自己走和跳。”的确,很多家长会制止婴儿吃手,禁止幼儿接触沙土,杜绝孩子光脚走路,不让孩子淋雨……看似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教育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各种情绪,与世界在一起,与自己的心在一起,学习就发生了,教育就发生了,成长也发生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运用多种感官来写春天,是经典的美文,而现在很多孩子却不理解、不喜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并未真正地感受过春天。作为一个小时候在田野里任意奔跑的人,我阅读此文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去聆听“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去脑补“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仰起脸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深呼吸嗅那“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的清新,揉揉眼去看“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真的处处是风景,时时心欢喜。
而现实中往往是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
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仍然不时可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像吃了蜜一样甜”之类的表达。我曾当面问过学生,是否见过“热锅上的蚂蚁”,学生摇摇头;我也问过学生,“像吃了蜜一样甜”是不是人生的巅峰体验,学生依然摇摇头。可见,孩子“了解”去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
蒙氏教育中有一句话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儿童必须靠自己去成长的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段小视频:《3岁宝宝摔倒果汁洒一地,淡定地清扫:生活就是如此》。视频中,小男孩刚倒好了两杯果汁,不小心掉了一杯,洒了一地。他马上拿纸清理地面,接着又倒了一杯(倒的过程中还洒出来一点点)。正当他兴冲冲地重新拿着两杯果汁走向餐桌的时候,脚底一滑,仰面摔倒地板上,手里的两杯果汁全部洒掉了。接下来应该是哇哇大哭了吧?不,小男孩自己爬了起来,自言自语:“滑滑的,我要再清理一下了。”清理完毕,他说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的确,生活就是如此,成长亦是如此,视频中的孩子不受干扰地自我体验了,成长了。
今天的家长和老师出于良好的动机,常常一厢情愿地“教”孩子成长,甚至替孩子成长,而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行为变了形,变了味。读《完整的成长》,我再次自省。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3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这是要强调明确的一个观念。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儿童需要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长为完整的人。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长被打断,精神成长停滞。心理的治疗便把阻压到潜意识的成长提升到意识层面,进一步打通梳理获得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开感觉到通道,用心觉察也会幸运的再次启动成长。
读《完整的成长》之前,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我会获得对教育的一些经验,更多可能是对儿童教育的一些具体理念和方法。读完此书我发现我的收获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对自身成长的一个对比和反思,打开了些感觉和觉察的通道,以抽离的状态看自己的情绪变化,看自己对待事件的状态,观察自己,感知自己。让感觉流动,使成长中被阻碍地情绪感知和宣泄流动起来。
因着我对自己成长的觉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让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充分的感知,给他足够时间与空间,让他自己创造自己,完整的成长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成长的核心,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儿童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不到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趋于社会的压力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过早的剥夺孩子感知的权力,强迫孩子认知。像是现在国家一再要求不得让孩子过早写字,可是很多幼儿园还是迫于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巧妙地躲过检查,违规的教授孩子读写,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育人,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因着高考的压力,部分家长也是配合这样的行为。而内在成长被剥夺,孩子的精神成长受阻,后期会出现种种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明所以家长一筹莫展,却又寻不到根源。
一个小学各项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一直忙于在各个兴趣班中穿梭,没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疯狂的玩,作业拖着不完成。家长想尽了方法都不奏效,强迫她坐在作业前也是愣神的。这个女孩子极有可能是感觉成长被剥夺,被家长强迫进入了认知阶段,主动成长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9个月的小外甥,一听到手机铃声响,一看到别人拿手机,他就开始咿呀哇啦大声叫,小妹说他是在模仿别人打电话。并没有人教他,他还不会说话,看着也听不懂大人说的话。可是他就是学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婴儿的学习力,确切的说是感知力。
6岁女孩林林按照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认真排练,3岁的东东也跟着跳,但是他无法按照顺序做出规范的动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东东做不到,林林气的大哭,说是东东弟弟破坏了排练表演,东东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脸茫然。林林内心你的秩序被破坏所以很难过,而东东还无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动。哭过之后,林林去到另一个房间继续跳,而东东开启了自嗨模式,乱跳一气。林林认识到东东弟弟无法按照要求做出动作,她原谅了弟弟并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扰的方法。林林和东东都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成长,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在学习着如何和谐相处。
《完整的成长》为我解开了很多儿童行为的谜底,也让我认识到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更确定了应该让儿童在感知中学习,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过早的进行抽象认知,阻碍儿童感觉的流动,让儿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觉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长动力。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4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5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来认识世界的。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觉到的一瞬间,感觉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通过感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这并不是谁教出来。同情绪一样,感觉是天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经历感觉对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觉数学: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多读书,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历程,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灌输和驯化。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改变,语言所传达的能力就变了,情景就变了,新的感觉就产生了。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和天然的让我们学习爱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5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卢泠沛的妈妈朱稳,很荣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学习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章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情绪是儿童完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伴随生活的每时每刻。儿童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不同于成人。儿童的情绪更纯粹、更专注,伤心了哇哇大哭,高兴了就手舞足蹈,没有一丝的刻意的成分。通过在生活中一次次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自己的情绪,儿童慢慢成长,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最终能够非常好的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通过情绪彰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在儿童情绪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是他情绪的主人,父母要尽可能的为他提供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绪并给他提供自由的'环境非常重要。记得去年因为家里小弟弟出生,我有时分身无暇,会忽略的女儿的情绪。一天晚上,我正在给弟弟喂奶哄弟弟睡觉,女儿非常想要听故事,缠着我用乞求的小语气对我说:“妈妈,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你好久都没有给我讲故事啦,我想听《小鸡卡梅拉》里的那个《我的北极大冒险》。”并且小手上举着那一本书。我只能给她解释:“姐姐乖,我这会哄弟弟,等他睡着了,我搂着你给你讲好不好?这样你先自己看下画册,我保证一会就给你讲!”女儿撅着小嘴,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答应到“好吧!”然后拿着画本趴在沙发上翻起来画册。
过了一会,她拿着画册到我跟前,把画册递给我“妈妈,我看完了,快给我讲!”我试着把小弟弟放下来,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着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说“你看小弟弟没睡着,咋办,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谁知道我刚说完女儿就开始大叫“我就要听故事,我现在就要听!”她这么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开始大哭,我也跟着很烦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现在好了,故事不要听了”。女儿听我这么说更是情绪失控哭着冲我喊“我就说你们都爱小弟弟,不爱我!”当女儿说完这句话我瞬间被惊醒,看着这乱糟糟的场面,看着女儿伤心的表情,回想刚刚自己的烦躁,我特别的愧疚,自责感涌上心头,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干了什么,我一只手拉过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脑袋靠近我怀里“对不起,妈妈不该批评你,只是妈妈刚才感觉很烦燥。”女儿顿了顿“没关系,我不怪你,因为你是我妈妈,我知道你批评我是为我好,我刚才不应该惹你生气”,听完女儿的话,又多了一丝羞愧。“妈妈很爱你和小弟弟,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爱你”,女儿或许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我知道妈妈,我刚只是很生气!”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和女儿的情绪都平复了,小弟弟也不知觉在怀里睡着了,放下弟弟,我给女儿讲了她喜欢的故事,她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着了。
看着她熟睡的小脸,我却陷入了深思,或许生活中有多少次我这样忽略了这个小不点的情绪却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绪的表现让我惊醒,察觉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在两个孩子问题的处理上我更加注意了。孩子就是这么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内心世界,带着成人走向情绪的更新境界,很多时候我都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孩子教给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们就应该一起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完全的表达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交流,感知他们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17篇)02-20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4篇)08-03
完整策划方案11-15
完整足球教案模板05-30
拼音培训心得完整03-11
实用的教案 完整的教案03-07
完整的自我介绍01-19
完整的亲子活动方案11-22
完整的个人简历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