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11 06:29:15 方案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6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课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同寻常的做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的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学生分析】

  这是本学期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在学习前篇略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我要知道:为什么路人赞叹修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

  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

  ⑴ 把语句读流利;

  ⑵ 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

  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⑴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⑵ 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⑶ 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数量词的归类识字课。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互教互学中学会本课的生字,发展语言想象等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我会认”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我会写”的六个生字。

  2.根据教材提供的数量词的用法,把身边的事物用数量词表达出来。

  3.感悟情境,展开想象,在叙述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用喜欢的方法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对识字方法能归纳和总结。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能力并能对识字方法予以总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几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玩儿,你们愿意吗?我们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儿呢?秘密就藏在咱们语文书《识字6》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把课文读会?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拼拼音)让我们打开书轻轻地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多读两遍,咱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初读。

  指名一人读一节,其他学生听。听是否读准了音。

  3.师生共同评议,对读错的生字进行纠正。

  三.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节的6个生字。(海鸥滩军舰帆)

  A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B.学生说想象的画面。

  C.课件展示海边景色图。一边描述海边景色,相机展示带音节的词语。

  D.读带音节的词语。(自读小老师教读齐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读小组赛读)

  F.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节的生字。(秧稻塘)

  A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画面,画出不懂的词语。

  B.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相机展示课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时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课件展示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D.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抢读}

  E.总结学习第一二节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想画面——认生字

  3根据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节。(学习生字“竿溪”)

  A小组自学。

  B.指名读第三小节,并说想到的画面。

  C.根据学生的想象相机出示本节情境图。

  D.课件展示带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读抢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生字。(齐读)

  F用“小溪”说一句话。

  4用学习第三小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四小节。

  四巩固识字。

  A小组内学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师用生字卡考读全班学生。

  C.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从字的结构从识字方法等方面总结)

  五再读课文,感悟数量词。

  A指读课文。

  B全班分组对读,一组读一句。

  C师生对读。

  D全班拍手读。

  像同学们刚才读的“一只”、“一片”这样的词语,我们把它叫作“数量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量词,比如,“我是一位老师”中的“一位”,“这是一支粉笔”中的“一支”。请小朋友快快观察我们的教师,也可以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请你给它配上恰当的数量词.。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我们也用数量词编一段课文。

  七指导书写。

  A教师范写“海竹”两个字,学生观察书空。

  B学生对写这两个字的建议。

  C学生练写。

  D同桌互相评议书写。

  八板书。

  识字6

  海滩农村

  公园学校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

  【教学重点】

  鉴于本文描写“细”、“美”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教学难点】

  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老师:查阅资料,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这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为什么会引起作者宗璞的关注呢?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令人感动的,《紫藤箩瀑布》正飞动着闪光的瀑布,拥着张帆的船舱,引领我们去感受生命,执著于生命。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精妙。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老师大屏幕显示,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嚷嚷 花穗 船舱 绽开 紧凑 酒酿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 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2、范读课文,感知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要了解作者的这种感慨,就必须通读全文,感受那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紫色瀑布,绚丽色彩,郁郁幽香。下面请听老师的范读,并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⑵ 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读后你有何感受?

  四、简单的内容梳理

  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五、研读赏析

  刚才我们共同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细看它的每一个细部,可以深深的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思想内涵。

  1、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箩瀑布,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19xx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六、教师小结

  1、紫藤箩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依然美丽而繁盛,这其中的“仙露琼浆”便是“生命的酒酿”,同样的,人也如花,劫难总会被幸福战胜,时间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

  2、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试说明理由。

  3、四人一小组,分别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互相评价朗读的情况。讨论交流喜欢的理由。

  教师:

  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

  ⑵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赏析方法:找修辞、说好处、品意味。(大屏幕出示赏析方法)

  七、总结写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

  2、写借景抒情的文章,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写好?

  (提示:景物怎样才能写的细腻、生动?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八、质疑拓展

  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你的疑问。

  学生可能会就文章的某些句子提出质疑: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老师可相机解答。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老师大屏幕投影一种花,如:梅花。

  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

  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

  九、作业

  1、再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仔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紫藤箩瀑布

  宗 璞

  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1、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师

  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二、学生

  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如:

  ①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 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⑵ 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⑴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⑵ 学生间互相交流。

  ⑶ 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09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03-0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06-0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3

《尊严》教学设计方案05-3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8-2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9-30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