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优化方案 推荐度:
- 搜索引擎优化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优化方案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化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化方案 篇1
1 养殖环境直接影响动物的安全生产
传统的动物安全生产是简单的免疫接种、疫病检测等传统疫病防治观念的体现。而现代动物安全生产是养殖技术水平和社会管理的综合体现。动物疫病的控制从动物的种源安全、饲养条件、管理水平和防疫规则等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正确树立“无病先防”和“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的防疫理念。要科学认识到;一旦发生疫病,只能采取极为被动的办法,不仅会引起畜禽死亡,增加成本,而且会影响畜产品质量,给畜禽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低水平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在没 有严格安全生产措施和先进养殖设备保障的情况下,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所难免,为控制和消灭疫病,养殖场主不得不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对染病畜禽实行大剂量、超剂量用药。二是在饲料中长期固定抗菌素的使用量。这两种措施必然导致在动物机体内形成药物残留,一则使动物本身产生耐药菌株,疫病治愈率低。二则使人食用这种畜产品后间接产生抗药性,给人体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3 优化养殖环境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备受当今消费者的喜爱。也对我们的不规范生产和无序竞争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早认识和解决上述问题,必将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无穷的隐患,使畜牧养殖业遭受致命打击。怎样才能优化养殖环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合理绿化,改善养殖场内环境
畜禽排出的污浊空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这些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许多植物还可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使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大降低,恶臭也明显减少。此外,有些植物(如夹竹桃)对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植物叶面还可吸附、阻留空气中的大量灰尘、粉尘而使空气净化。许多绿色植物还有杀菌作用,场区绿化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减少22%~79%,绿色植物还可降低场区噪声。
3.2 积极推广微生态养殖新技术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于防治疾病和增进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的长期、大量使用,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在畜禽养殖业上出现的抗药菌株,使疫病种类愈来愈多,防治难度愈来愈大。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耐药菌株以及对人体耐药性转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因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力求寻找新的出路,在微生态领域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3.3 提高日常饲养管理水平
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平衡及饲料利用率低是导致畜禽排泄物中养分含量过高的.主要原因。在畜禽排泄物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元素主要有氮、磷、铜、锌、砷等。研究表明,在精确估测特定畜禽的营养物质需求参数和准确了解饲料原料组成及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日粮营养调控及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可以降低畜禽排泄物中的氮、磷、铜、锌、砷的含量,改善畜禽体内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减轻畜禽养殖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3.3.1 选用符合要求的饲料原料
一是要选择易消化、营养变异小的饲料原料。据测定,饲料利用率每提高0.25个单位,可以减少粪中氮的排出量5%~10%;二是要选择毒害成分低、无污染、安全性高、抗营养因子易消除的原料。在饲料加工方面,对各种谷物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大小要适中,通过制定科学配方,将原料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在有条件的场(厂)宜采用膨化和制颗粒加工技术,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以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率。
3.3.2 控制氮的排泄量
控制氮的排泄要利用氨基酸平衡营养技术,在畜禽日粮中使用合成氨基酸或寡肽,能够使日粮的蛋白质水平降低2个百分点或更多,提高日粮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20%~50%,粪尿中的臭味物质显著减少。
3.3.3 合理使用酶制剂
合理使用酶制剂可以通过补充畜禽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不足或提供畜禽体内不存在的酶而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率。Baidoo等(1998)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以使仔猪对饲料的消化率提高10%,使生长猪对饲料的消化率提高5.3%。外源酶制剂的添加增强了畜禽降解饲料的能力,从而提高了饲料消化率,降低了不可消化养分的排出量。
3.3.4 科学控制铜、锌及砷的添加量
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铜、锌可以起到生长促进剂的作用,但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首先,由于高剂量添加,猪对其净吸收率上升,导致肌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增加。其次,由于高剂量添加,粪便中铜、锌和砷的含量大幅提高,造成环境污染。
3.4 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条件受到较多客观因素限制,从业者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合格饲料、违禁药品等在生产中的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宣传、执法,规范行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比如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逐步树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区,全面推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执法,全面建立和推进准入制度;加快制定无公害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推行无公害、绿色营销,真正实现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无害化,确保人类生命健康,促进畜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化方案 篇2
相信有很多的朋友会被这几个名词绕的有些头大,很多朋友觉得智能DNS跟双线加速、CDN加速是类似的技术。其实不然,虽然他们的目的都是一个:让用户更快的访问网站。但是他们的应用原理却大相径庭。
大家一定很清楚这几种都是比较常见的主机加速的方式。所以文本主要介绍一下“智能dns解析”,“cdn加速技术”,“双线主机的加速方式”的基本加速原理,当你了解了这些就可以从这几种方式中找出一种更适合你的主机的加速方式。
一、何谓双线加速
双线加速比较常用的'就是“双线双IP”和“双线单IP”,”BGP双线单IP”
1.双线双IP。
双IP双线路实现方式是指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两块网卡,分别接入电信网线与网通网线并设置一个网通IP与一个电信IP,这样一台服务器上就有了两个IP地址(即域名解析到哪个IP都可以访问),需要在服务器上添加网通或电信的路由表来实现网通用户与电信用户分别从不同的线路访问。
双线双IP比较常用的两种使用方式:
(1)用两个不同的域名解析到这两个IP,在网站上放上不同的连接,网通用户点击访问网通的线路,电信用户点击访问电信的线路。(智能DNS没有广泛应用之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2)智能DNS,所谓的智能就是不需要用户自己去判断,而是交给域名解析服务器。智能判断用户的线路,如果是电信用户就解析到电信IP,网通用户就解析到网通IP。
2.双线单IP。
顾名思义,两条线路一个IP地址。一台服务器上配置一个网卡一个IP地址,此IP是网通IP或是电信IP,通过路由设备设置数据包是通过是电信网络或是网通网络发出来实现的双线技术。此方案也可以提高网通用户与电信用户的访问速度,解决了双IP双线需要在服务器上设置路由的问题,但由于IP地址采用的是网通或电信的IP,访问用户在发送请求数据包时不会自动判别最好的路由。
BGP双线单IP。
BGP(BorderGateway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BGP具体的功能就是控制路由的传播和选择最佳路由。这个双线路的实现必须是IDC机房运营商与电信、网通能够达成合作协议,通过骨干网络的路由器来给予最优路由选择,所有的一切,对于服务器和用户都无任何负担。服务器仅需单ip且效果最佳。但是这样的合作谈判又怎么会那么容易。所以目前这样的基于BGP的解决方案基本都是针对绝对的高端用户提供的。
二、何谓智能DNS
看到了上面的双线双IP的概念,你应该清楚了智能DNS是为谁准备的了吧!没错,为了不浪费双线双IP,为了更好地用户体验,对访问用户进行智能线路判断,让电信用户走上电信的高速路,让网通用户走上网通的高速路。推荐使用免费智能DNS的服务商——DNSPOD
三、何谓CDN加速
CDN加速=智能DNS+多服务器
如上面公式,CDN是多台服务器加智能DNS的结合体。CDN服务,其实就是把静态页面缓存到不同地区很多台专门的缓存服务器上,然后根据用户线路所在的地区通过CND服务商的智能DNS自动选择一个最近的缓存服务器让用户访问,以此提高速度,这种方案对静态页面效果非常好,同时它也需要智能DNS的帮助才能实现把用户引导到离自己最近的缓存服务器上。好的CND服务提供商必须有好的智能DNS做基础。
优点:本地Cache加速,镜像加速,远程加速,带宽优化,集群抗攻击。
CDN加速又有别与镜像技术。看公式:CDN=更智能的镜像+缓存+流量导流。(爆个料,阿桑奇的“维基解密”网站在风头正紧时,弄出一千多个镜像站点,有图有真相)
各种加速方式对比:(双线双IP与双线单IP对比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双线实现的方式各有优缺点,智能DNS+双线双IP成本较低,但网络不够稳定并且占用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普通双线单IP只是实现了部分双线路的效果所以访问速度不佳,CDN方式对静态网页效果很好但对交互性很强的网页效果不太理想,BGP单IP双线路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是最好的实现方式但国内采用此种方案的IDC服务商较少,如果能将BGP单IP双线与CDN加速结合起来将会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合用BGP技术方案的数据中心,但大多为特殊客户提供服务,很少有针对普通用户和IDC商的机房。
优化方案 篇3
摘要:物资管理系统是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系统,建设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统一数据编码、规范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实现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精益的物资管理业务体系,需要公司系统规划、统筹考虑、全盘布局,关注重点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以达到物资管理提质增效的目的。本文从物资管理系统需求框架、存在问题及分析应对等方面,全面对公司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设原则;关键点分析;重点问题解析;优化方案
为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基础能力,以“提质增效”为管理核心,公司全面梳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财务管理等公司管理的基础、薄弱环节,建设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解决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问题,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消除各类“信息孤岛”,实现公司范围内信息的良好互通与共享,及时掌握物资保障及经费执行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1、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阶段与要求。
项目管理是信息化系统策划与实施的保障,良好的项目管理是贯穿系统建设始终的,能够协调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保障系统整个开发和建设过程进度可控、预算可控、需求满足可控;项目小组为保证项目成功,需要从5个方面开展有策略的项目管理工作:
a、有一个正式的实施计划;
b、一个实际的时间跨度;
c、举行定期项目状况会议;
d、有一位支持项目的高效的项目领导;
e、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员。
充分地内部调研和外部调研,最终目的是为系统《需求方案》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完整性负责,这个过程是允许循环迭代的,充分地前期调研论证是为保证后期项目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立项、招标过程是将《需求方案》转化为《需求实现方案》的重要手段,务必要谨慎、字斟句酌,确保最终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方案能够将需求转化为现实;以此来保证系统最终的成功运行和顺利验收。
2、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框架与功能要求。
在公司整个ERP系统、MES系统未完整搭建的现状下,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基本满足公司目前物资管理需求。每个模块基本的功能业务框架及需求分析如下:
(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模块为产品制造提供配套物资保证,采购管理主要功能需求包括:采购需求、采购计划、价格审批管理、采购订单、采购到货检验、采购发票管理等。根据采购申请、需求合并、采购计划、确定货源、询价报价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后产生采购订单,向《合格供应目录》内的供应商购买物料;供应商生产备货,发到工厂仓库后进行采购收货质检,并接收供应商开具的采购发票进行合同核销;最后转到存货系统进行存货核算以及转到应付系统进行付款结算。各个功能可相互参照,也可手工录入,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
(2)供应商管理。
该模块可实现供应商分类管理,实现合格供方的审核与积极评价功能、自定义审核流程;支持管理供应商资质档案管理(文档或图片形式),支持提取合格供方目录;实现供应商有效管控,物资采购采用合格供方提供供货范围内的物料。提供对供应商监督评价信息的录入、查询功能;实现供应商评价功能,可对供应商从技术指标或参数、供货质量、完成进度(按期到货率)、供应商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可提供量化的统计数据以供参考;实现供应商货源清单、供应商按期到货率、供应商供货质量分析、供应商供货进度跟踪。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子系统可以多维度管理库存物料,主要有货位管理、批次管理、序列号管理和出入库管理、预警管理、盘点管理。可以从类别、库别、货位、批次、项目等不同的角度来管理库存物品的数量、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情况。可以按不同的需要反映库存的分布情况,同时,库存管理还能满足传统的收发存汇总表,能够定义分部门统计等功能。支持工程项目或订单为主线的库存管理模式,系统支持项目库存、通用库存、订单库存的管理;支持多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自动转换,并自动识别标准转换和特殊转换,可实现采购、生产、财务等子系统与库存管理的集成应用,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一致。
(4)条码管理。
利用条码标识技术在采购到货、库房盘点、出入库等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并提供高效的追溯功能,快速地追溯产品具体信息数据。支持不同包装、定义不同的编码规则;支持脱机、联机两种工作模式;支持脱机扫描设备、支持多单据扫描结果和货物移动单据的自动匹配;支持根据条码查询对应的货物当前所在的位置;支持基于条码的库房盘点管理等。
3、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阶段重点问题解析。
(1)数据规范性与标准化问题在实际标准执行应用过程中,很多数据偏离编码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存在很多数据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者数据重复。主要体现在数据输入不规范、数据编码信息不完整、数据属性不准确等问题。
(2)计量单位灵活转换问题。
基本计量单位(定额计量单位)、采购计量单位、库房计量单位(发放计量单位)进行灵活有效的转换,是影响系统高效运行的一个问题。车间在需求申请赋码阶段计量单位基于车间的实际定额需求确定,比如油漆m,计量单位可以是升,也可以是kg;比如绑扎带,计量单位可以是个,也可以是m;而后期采购环节对于计量单位的要求,往往不完全与定额管理计量单位一致。
(3)单据信息实时追溯问题。
目前,在物资管理系统中,数据追溯和信息共享层面存在较大问题。系统能够实现各单据之间的参照引用,但是彼此参照完之后的单据信息却无法进行追溯,参照的单据上没有被参照单据的可追溯信息(如单据编号等),无法实现信息追溯。导致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数据追溯的问题,造成很多信息传递和查询障碍。
(4)业务流程简化与优化问题。
在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实际开发部署过程中,审批流程和信息流转过程过于僵化,呆板地将传统线下的审批流程引入信息化系统,很多审批环节冗余,导致信息重复的、多次的在不必要的环节进行重复的流转或审核确认。导致审批效率很慢,数据信息无法基于系统快速流转,很大精力耗费在不增值的流程等待上。
(5)供应商支持与配合问题。
供应商的支持程度对系统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供应商的配合力度,显然,对于物资管理系统供应商来说,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还是不足的,人员配备少、经验缺乏、响应速度滞后。
4、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问题优化方案与实施。
(1)优化数据编码标准化管理模式。
基于公司实际情况,优化数据编码管理权限的设置,实现基础数据过程管理规范化流程,规范基础数据(标准编码)的申请、审核、确认的流程管理。在系统应用初期应进行数据编码的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确保数据源的准确、唯一,随着后期系统应用成熟和编码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再逐步放权,以此来保证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不因为数据的问题导致流程效率低下、单据质量不高、频繁驳回的情况。
(2)制定计量单位优化管理策略。
在目前物资管理系统应用的限制条件下,改变系统使用策略,按如下两步骤开展工作:
①目前,车间在提请采购申请前,将定额需求的物料及用量汇总完成后,按照采购环节要求在物资管理提出采购申请,同时,在赋码申请阶段加入采购计划员的审核,以确保所需物料的属性信息,包括计量单位信息、包装规格等信息,是符合采购环节及库房管理环节的计量单位需求的`。
②后期,进入产品定型后,车间需求单位按照原来的《标准件汇总表管理规定》、《材料定额管理规定》的要求,提请《定额表》并经制造工程部审批完成后,由车间需求人员将定额表复印一份提交计划管理室,计划员将各类需求信息按要求进行分类汇总后,结合采购管理室反馈的供应商的最小包装规格、最小起订量、销售计量单位信息以及库房反馈的库存信息,在物资管理系统进行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计划流转到采购员账号下,执行后续采购工作。
(3)打破壁垒,实现不同单据/模块间信息追溯与共享。
通过系统设置,实现每一步骤的参照或者引用能够在参照的表单中实现被参照对象信息的记录(如表单号等),确保通过查看某单据时能够一目了然知悉单据信息的来源,以达到信息追溯反查的目的。同理,在某个模块中生成的表单或者数据信息,在另外的相关联的模块或者系统中,能够实现快速的调用,确保模块间、系统间数据的共享、共建、共用,最大化地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
(4)根据各部门岗位职责,不断放权、简化审批流程。
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改变现有业务流程。传统模式下,流程的冗余,很多情况是考虑通过设置层层的审批环节,将责任无限度地分摊给每个审批环节,减少自己审批的责任和压力。物资管理系统运行后,应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责权利统一一致,能不增加审批环节就省掉,能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脱。
(5)强化系统实施用户教育和培训工作。
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认同和接受,第一是顶层灌输信息化系统推行势在必行,让用户在企业文化层面接受信息化系统;第二是增加培训数量,通过不定期组织培训,针对问题答疑解惑的方式不断提高系统用户对系统的熟悉程度;第三是多样化的系统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录制操作视频、编制操作手册、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详解、或不定期组织系统使用沟通会的方式开展系统使用学习,使得用户通过多渠道了解系统、习惯使用系统、接纳系统。尤其重要的是,项目完成后要对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员培训,确保系统开发人员撤离后,我们的系统管理员能够快速地接收系统问题并进行系统的维护。
5、结语。
信息化平台的优劣影响后期各类功能和需求实现,全员参与、供应商配合是保障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针对重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循环迭代该过程是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推进的良方。结合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建设过程解析,希望能够为后续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优化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优化方案 篇5
1、前言
在电力事业不断壮大的背景下,电力行业中电力工程项目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多。高效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有助于建设现代电力企业,优化生产运行效率。
2、不足之处
2.1成本控制问题
因政府投入资金较少,且电力企业自身在控制电力价格方面存在不足,一些企业因此而深陷危机,面临破产的可能[1]。一方面,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者意识不强,不能很好的控制施工成本,在项目施工中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力工程决算滞后严重,在成本支出方面不及时,使工期受到影响,问题的长期积累最终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2.2安全保障问题
电力项目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的影响因素为以下两点。①项目管理将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项目管理中的缺陷弥补,注重形式而没有给予安全隐患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质量不佳。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操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一些操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电力企业的运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衔接步骤存在误差,不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等。此外,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低了施工设备与材料的质量要求,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2]。
2.3人员素质问题
一些项目管理工作人员造价意识不强,效益观念不佳,在订货时只按照预算计划来控制价格,没有详细的了解合同中的规定并严格遵守,导致订货没有购买附属设备,引起预算超支。一些管理人员在操作实践与专业培训上比较缺乏,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受到了影响。一些施工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也不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未经岗前培训的情况下上岗,容易因为不熟练而引起事故。
2.4质量监督问题
员工责任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主要采取的监督措施,项目经理在这样的制度下较为被动,难以对实际的项目情况进行掌握,控制项目进度有心无力,且风险防范措施的缺乏使施工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各项目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联系与沟通方面不足,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展开。
2.5管理制度问题
项目管理制度没有跟上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滞后性明显,主要是沿袭过去的制度,造成了实际的项目管理与部分工程之间的脱节。当出现错误的施工行为和不规范的行为时,一些工程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引起恶性循环。
3、优化方案
3.1成本控制
将投入产出的分析确切的落实在项目施工的各环节中,对所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技术、经济、组织多方面保证施工生产与成本核算的同步,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成本目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强化管理,保证资金流动的周转。管理部门应以高效的管理和明确的政策对市场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材料采购的有效控制,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在项目开始之初,为了对材料成本进行强化控制,应制定一次性计划,在材料选择方面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标准进行,减少返工,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对供料计划进行科学调整,对材料的质量与数量严格把关,做好验收工作,以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在设计方案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质优价廉的材料,控制工程造价。
3.2安全保障优化
安全保障的优化有助于全面的.监控项目活动进程,当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促进作用。为了促使管理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应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真正的实现工程项目时效性与安全性的增强。在操作中将监管职能真正的落实,规范各种不规范与错误的行为,将安全隐患降低,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积极组织事故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应变能力进行强化,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安全操作。
3.3人员培训
电力工程质量受人员素质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应重视对人员的培训,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训活动应定期开展,培训包含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工作原理、结构等内容,不断的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加强。管理者应努力提升自我,加强安全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管理工作。采取淘汰机制和岗前培训,使施工队伍与管理队伍具备高素质与高能力。
3.4质量监督
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应具备有效性与系统性,要能够对项目总体情况进行定期汇报,保证高质量的项目工程。首先,应对监督方案进行完善,建立质监小组,将监督控制点明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施工整体活动中贯穿质量管理理念,以严格的标准管理质量问题,做到对隐患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此外,还应做好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违规行为受到处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为增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程度应将具体的义务与责任明确,从而共同发挥其职能,保证项目质量。3.5完善制度为全方位的管理工程安全施工,应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负责人为项目经理。管理者需正确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增强自身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提高各项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工作量化、细化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将权责制度确切落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从而为生产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在安全设施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事故处理的时效性,尽可能的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此外,风险防范也很重要,应对各类机制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断的将管理水平提高。
4、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较为复杂,要求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思路进行完善与创新,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参考文献:
[1]范琳.当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2):164.
[2]张楠.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2):1605.
优化方案 篇6
摘要:为使飞机起降安全,冬季常采用醋酸钙镁或乙二醇溶液等,清除飞机或跑道上的积雪。该过程中很容易使跑道、滑行道、客机坪、停机坪等飞机场道面发生盐冻侵蚀破坏,并对水体产生污染。本文主要研究含气量和掺合料对机场道面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正确的方式,对机场道面混凝土性能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机场道面混凝土;性能;优化设计
1引言
相关设计规范中,对受冻地区机场道面混凝土剔除了明确的抗冻指标要求,但抗盐冻剥蚀性要求尚不明确。混凝土盐冻剥蚀破坏主要是由水溶液结冰引起的。盐冻多破坏混凝土表面,而普通水冻主要体现在混凝土内部破坏。盐冻破坏比普通水冻破坏更为严重。依据实际工程情况,提高坍落度,掺加优质矿渣粉和低钙粉煤灰等,实现混凝土性能优化。
2试验方案
2.1原材料
该实验过程中,应用到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子、水。
2.2配合比
依据具体道面设计规范,将设计强度控制为28d龄期抗弯拉强度,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需在300kgm-3。应用坍落度进行稠度测定时,要将坍落度控制在0.5cm以下,稠度在20s以上。合理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及性能指标。
2.3试件成型养护与试验测试
(1)试件成型与养护。混凝土试件包括棱柱体和立方体,规格分别为15cm×15cm×55cm和10cm。棱柱体试件能够测定抗弯拉强度或抗折强度,立方体试件可对盐冻剥落量进行测定。试件成型之后,将其放置时间控制在1d,脱模,然后进行养护。完成养护工作之后,取出,在空气中面干数小时,对其抗弯拉强度进行测定。将振捣时间控制在45-60s,生成水泥浆,进行多次抹面。常态引气混凝土因工作性能好,便于出浆整平,无论是振捣时间,还是抹面次数都相对较少,轻抹即可[1]。
(2)普通冻融试验和盐冻剥蚀试验。采用快速水冻法执行混凝土普通冻融试验,经300次冻融循环,抗冻指标DF值不小于60%,表明,混凝土抗冻性合格。抗冻性与该数值成正相关。盐冻试验初期,从10cm立方体试块上,进行混凝土试件切割,厚度以5cm为宜。盐冻剥蚀试验测试面以混凝土上成型面为宜,进行机场环境模拟。应用单面浸泡法测定混凝土抗盐冻侵蚀性。试验过程为冻3h(20℃),融3h(15-20℃),形成初次冻融循环;将4%NaC1溶液作为冻融介质。经数次冻融循环之后,对混凝土剥蚀量进行测定。30次冻融循环之后,剥蚀量在1.0Kgm-2,表明混凝土抗盐冻侵蚀性合格;该数值越小,抗盐冻剥蚀性越高。
(3)测定气泡结构参数。依据《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DL/T5241-20xx)》标准,测定和计算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对硬化混凝土各面层气泡结构进行分析之前,要做好制样工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受抹面影响,混凝土上成型面会形成砂浆层,而且水泥浆体会覆盖表层气泡。应用抛光机将表面浆体厚度磨掉1mm左右,露出气泡,从而对表面砂浆层气泡结构参数进行有效分析。采用切割机依据不同深度,对其他层面混凝土样进行有效切割,用以测定该层面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抗弯拉强度
首先,含气量。掺加优质茶皂素引气剂,提高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当含气量为3%-4%时,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提升空间最大。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和引气泡能够对裂纹扩展进行有效抑制。虽然,通过引气能够提高干硬性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但效果不够显著。其次,掺合料。当含气量和掺合料掺量分别为4.5%和15%时,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90d抗弯拉强度及其增长速率均比无掺合料的混凝土高,而粉煤灰和矿粉复掺的强度增长效果最好。为使后期强度增加,采用该水泥进行混凝土配制时,需要掺加15%Ⅰ级或Ⅱ级低钙粉煤灰和15%矿渣粉,以达到良好的复掺使用效果[2]。
3.2抗冻性和抗盐冻侵蚀性
首先,含气量。混凝土含气量与其DF值呈正相关,该过程中,盐冻产生的剥落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同等含气量状态下,干硬性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均比坍落度为20-50mm的`常态混凝土低。虽然,引气管使干硬性混凝土DF值提高,剥落量降低,且其抗冻性指标合格,但抗盐冻剥蚀性指标不合格。其次,掺合料。当含气量和掺合料分别为4.5%和15%时,无掺合料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比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大。掺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耐久性符合要求,能够通过引气,使混凝土具备较好的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
3.3气泡结构参数
首先,含气量。添加优质引气剂,使混凝土平均气泡间距缩小,含气量越高,缩小愈明显,而气泡直径减小。表明,引气使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冻侵蚀性提高。其次,离表面深度。比较含气量相近干硬性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各位置气泡结构参数。干硬性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表层气泡结构参数与内部存在差异,均会发生劣化。混凝土离上表面越近,含气量和气泡直径越大,使平均气泡间距变大。深度超过10mm之后,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比较稳定。仅水泥浆体中有气泡,使表层混凝土含气量比内部混凝土高。为使抗冻性和抗盐冻侵蚀性相同,同等水胶比下,砂浆含气量要比混凝土高。相较于常态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引气泡稳定性和气泡结构差,需对其进行强力振捣及多次抹面,表面层干硬性混凝土很容易出现含气量损失和气泡结构劣化。上述结果表明,当含气量和水胶比相同时,干硬性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低[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中掺加优质茶皂素引气剂,使其抗弯拉强度提升。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冻侵蚀性随含气量增大而提高。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引气,降低掺粉煤灰和矿渣对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冻侵蚀性的负面影响。深度超过10mm后,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处于稳定状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机场道面混凝土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冻害问题。
作者:陈绍东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全兵,陈勇.机场道面混凝土性能优化设计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8):1221-1226.
[2]丁汀,叶英华,刘岩.裂缝宽度对机场道面融雪除冰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xx,(07):118-121.
[3]陈士昌,罗勇,李晔,谭悦.抗冻型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xx,(09):172-174+178+15-16.
优化方案 篇7
个人特质编辑
1、制度意识,制度优化。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功能、作用机制和结构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有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来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意识。
2、制度知识。对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广泛地了解,探究各种管理制度的原理、作用及其优劣所在。
3、组织分析。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对企业运作的影响,及时了解与掌握组织管理运作制度的缺口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4、制度完善。根据执行情况对制度进行客观的评估,对有缺陷或因工作任务的变化而需要改进的制度,及时进行修改、补充或重建,保持行政管理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
等级描述编辑
A-1级:对于企业的制度认识不足,对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制度很少了解;对于企业管理运作制度的缺陷不闻不问,没有制度完善的责任感。
A-0级:对于企业的制度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过不少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制度,并加以借鉴学习;能够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制度,提高效率;对于公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修改与完善。
A+1级:能够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逐步规范工作与流程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对其他企业的做法加以借鉴学习;能够在工作中留意制度缺陷和漏洞,积极反馈,便于制度的及时完善;在实施某项制度时,能都领会制度的主旨,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实行。
A+2级: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和洞察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中的缺口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的建设、补充,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和强化行政管理效力。
企业制度体系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制度未实现归口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其二,制度未建立统一的框架,层次不清,界面不明。由此,政出多门,制度之间难免冲突,与业务实际不符,或难以对业务开展提供指引。
明确制度归口管理部门之后,制度体系梳理及优化可从以下五个步骤展开:
1.制度资料收集与分析。
制度体系优化之初,需要对企业现行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收集现行制度资料,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程序文件、补充性管理规定、管理办法、作业细则、红头文件、通知等文件,提炼制度主体所界定管理、业务活动,备注制度与业务实际的`适用性,管理制度《制度优化》。
2.制度体系框架设计。
制度是企业战略目标、盈利模式落地的载体之一,通过制度授权,使流程效率得以发挥。因此,制度体系框架设计首先需要根据组织、部门职能或流程分解,形成制度框架的横向分类;其次,根据制度对具体工作的作用,形成制度框架的纵向分级。
例如,关于制度的横向分类,从企业领导决策管理、战略管理、顾客与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绩效管理等六大管理系统出发,项目组划分了决策管理、组织治理、战略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管理、相关方关系管理、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等20个制度模块。
关于制度的纵向分级,项目组确定了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三个层级,并根据制度规范管理事项的包含关系界定制度层级,明确了该制度在体系中的坐标,解决了仅仅以制度名称划分制度层级,以及所谓制度、规定、办法、细则等概念问题。
3.制度优化方案确定。
根据制度体系优化建立统一制度的目标,制度优化从制度结构、制度内容、格式规范、制度管理等方面展开。
制度结构方面,在前期制度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将现行制度纳入制度体系框架中,判断各制度模块下框架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独立,确定制度新增、结构调整、制度废止等方案。
制度内容方面,从现行制度与业务实际的适用性以及优化空间大孝制度执行主体以及权责是否明确,确定制度内容修订方案。
格式规范方面,需要通过标准格式界定制度的关键要素,因此不同性质、各层级制度要素和表述规范都将明确界定。比如,项目组界定一级管理制度包含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职责、程序活动、检查与考核、报告和记录、附录等八个要素,并将流程图与记录表单作为制度附件。
制度管理方面,需明确制度建立、维护、检查与考核等管理流程。
4.制度优化编撰。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制度优化方案,项目组制定了制度汇编目录、制度修订建议及制度格式模板,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编撰相关制度,并提出“格式规范、内容完整、PDCA”十二字写作要诀。
格式规范指制度编写要素齐全、表述规范;内容完整指以差异性内容分别描述制度规范各管理事项;PDCA是以PDCA循环对各管理、业务活动进行描述的一种方法。
5.制度审定,统一编号,汇编成册。
由此,根据以上五个步骤开展制度体系梳理及优化,保证了制度与公司业务的一致性,提高了制度的实操性与流程运行效率。
【优化方案】相关文章:
优化的方案04-09
关于优化方案04-01
有关优化方案08-05
优化的方案14篇04-13
精选优化方案范文9篇04-14
有关优化方案(精选12篇)08-03
优化方案范文八篇07-30
【必备】优化方案四篇10-08
【精品】优化方案四篇10-08
优化方案合集五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