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

时间:2024-06-16 12:16:22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1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通信工具的普及,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当代不同阶层人们用来掌握信息、通讯和娱乐的工具。且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群体之一。不可否认,智能手机能方便快捷地开阔我们的视野,获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与当代众多大学生一样对智能手机上丰富的网络世界表示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虽然许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手机网络理念,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网络过分迷恋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渐渐荒废学业,走向消极。面对各高校部分学生沉溺智能手机网络的现象,如何引导他们合理运用手机网络资源,健康上网,防止他们沉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大学生涯规划缺失,奋斗目标的不明确

  这个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大一的新生。他们告别了“寒窗苦读”时期的紧张生活,一下子没有了学习目标,奋斗方向。在高中阶段,考大学是努力学习的唯一目标,因此没有时间接受综合素质教育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本以为应是人生最美好、最愉悦的阶段,可进入大学后,却渐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大学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那些未被期望的理想学校录取或对学校所调剂的专业不认可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但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更加迷茫且不知所措。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对现实状况感到难以捉摸,产生情绪的消极、焦虑、压抑,无法确立奋斗目标,对过多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因此通过智能手机网络这种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新事物来打发自己的“空余”时间和缓解寂寞。

  (二)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缺乏心理发展及保健知识

  对于大二的学生,入学一年,但还是难以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大部分同学在知识、经验、能力及思想方面还未成熟。部分独生子女大多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导致了多方面的取向的偏离,这类同学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面对复杂的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极易产生受挫心理,呈现孤独的心情,造成情绪波动。还有部分同学自尊心过强,在过去的初高中曾是学校或班级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因无法接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倍受打击,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尤其当个人奋斗达不到预期结果,极易造成心态失衡,又无法解决和宣泄,自我放弃并通过智能手机网络消磨时间。另外,大学生大多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第二反抗期,而在虚拟网络上可以让他们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避开在现实中必须面对的压力,从而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他学友的需要。

  (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下,大学生需要得到的信息量大,但同时自我控制力差

  这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已然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在面临着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特殊的过渡期,部分大三的学生则表现出对于未来未知世界的恐慌和迷茫,他们需要通过手机网络来查阅各种资料,从中获取他们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还有部分大四的学生,则需要通过海量的信息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就业方向。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许多网站就是利用当代大学生的单纯和急于就业赚钱的心理,迷惑和诱惑大学生们,时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二、制定防止网络沉迷现象的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可行适宜的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

  学生会、各社团组织因地制宜的搭建互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以自己幻想的大学和所学专业来否定现实中的大学,而是需要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生活。要明白现在自己的任务仍是学习,必须加强自身约束,多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大学毕业后自己能够做什么,为社会、为家庭能承担多少责任;想想在自己挥霍金钱与青春的时候,家里亲人那些满怀希望的眼睛;想想父母为自己创造条件却省吃俭用,而自己却在高学府的殿堂之上荒废学业,毫无目标的玩手机的时候,父母会有多么的失望。老师,辅导员要尽量多的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引导上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把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来实现。同时指导老师可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帮其设计学习和职业规划,把他们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任务去实现。针对心里有偏差的同学成立帮扶小组,根据个人表现作相应奖惩。小组一方面严格监控其上网行为,一旦违背,就要进行相应的惩罚,相反如果坚持得好,要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心理条件较弱的同学提供关心,在现实中感受更多一些爱与支持,充实生活,以减少其沉迷于手机网络机会。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内心修养,引导鼓励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写作,打打球,加强与亲人、同学、朋友的交流与沟通,把心理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不要自闭等等,按照阶段性目标计划努力实现,从而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二)拓展新思路,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中心,不仅仅只对大一的新生,让更多的90后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能够具备对外来手机网络的诱惑有自觉分辨和控制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应该列入学校正规教育的内容。

  1、通过设立必修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趋于科学化,正规化。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都放在针对大一的新生,而且几乎都是以调查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涯中。这样的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每年都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分析,自我思考和反省,将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也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中让任课老师突出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与学生多多互动,解决学生的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及学习适应等问题。

  2、提倡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大学生都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甚至有同学则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同学才会去进行心理咨询。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定期进行科学的心理咨询,让专业的老师为大家解决各类心理困惑,建立学生们的心理档案,并且对学生在任一阶段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让当代大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学校各社团组织尤其是心理协会各发挥其重要作用,定期请老师做一些心理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长期坚持心理教育,就会发现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如自卑感问题、人际紧张问题、恋爱与学习问题教师与学生在年龄和经验等方面差异带来的障碍,增进心理教育效果。

  (三)强化校园网络媒体宣传的正能量,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健康氛围

  目前,各大高校对校园网的建设还是比较快速的。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推广力度,许多大学生对如何运用校园网络并不是特别知晓。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媒体宣传,让校园网给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带来便利。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多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并且对各网站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大学生从中不仅能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也能从中体验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2

  4月9日上午,新闻出版总署倡议并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部委,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共同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此前,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4月15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

  一、防沉迷限定游戏时间

  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诱因是大多数网络游戏都设置了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等功能,要想获得上述奖励,主要依靠长时间在线累计,由于未成年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而导致部分人过度沉迷。

  据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介绍,新闻出版总署从20xx年就开始研究采用技术手段解决防沉迷问题。经过努力,20xx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共同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的核心内容大致如下: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两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在此时间段,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如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收益将降为0,以此强迫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如果未成年人的累计下线时间已满5小时,则累计在线时间清零,如再上线则重新累计在线时间。

  据记者了解,《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中对“游戏收益”的定义是:“游戏收益=游戏中与游戏角色成长升级相关的所有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经验值、荣誉值、声望值、称号等)的提升+获得的包括道具、装备、虚拟货币等在内的虚拟财产”。该标准近两年来,一直效果甚微,这次八部委再发《通知》,实际上是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的强化执行。

  二、实名认证堵住漏洞

  由于《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出台后的近两年时间里,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对该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不少游戏玩家还针对系统漏洞想出了不少“对策”,譬如一人注册多个游戏ID(用户名)、使用虚拟IP生成器等行为,千方百计免受系统监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寇晓伟副司长告诉记者:“新闻出版总署已组织有关企业制定了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该方案由注册系统、验证系统、查询系统三部分组成。所有通过实名认证确定为未成年人身份的、或者实名身份信息不规范的以及验证未通过的用户,均将被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寇晓伟副司长指出,《通知》决定从4月15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通知》规定,4月15日到6月15日为国内各网络游戏企业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在原有网络游戏中开发防沉迷系统的时间,6月15日到7月15日为系统测试时间,7月16日开始正式实施防沉迷系统。

  《通知》同时要求从7月16日起公开投入运营的网络游戏,必须按照《通知》中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及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先行开发,并同步实施,否则将不予审批或备案,也不准公开投入运营。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游戏出版运营企业的监督管理;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娱乐,养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切实推进“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行动”;通信管理部门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做好相关网站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游戏实名身份信息验证工作,保障防沉迷系统针对未成年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各界人士均寄厚望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出台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就组织盛大、网易、九城、光通、金山、新浪、搜狐7家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开展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试验工作,这7家企业还签署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使用责任书》,郑重向社会承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创建绿色网游环境”。

  搜狐副总裁龚宇公开承诺:“我们一定积极响应出版署‘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创建绿色网游环境’的正确观念和方针,从保障玩家切实利益的角度出发,坚决执行好《全面实施网游防沉迷系统》,提供更加优秀的游戏环境与游戏服务,提供给玩家更加健康、绿色的网络游戏平台,督导并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健康,大力促进民族游戏产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征途网络的老总史玉柱认为:从目前来看,防沉迷系统确存漏洞,未成年玩家如果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号进行登录注册,网游公司是无法识别的。网易、九城和金山公司则普遍认为,即使该系统实施之后,对网游公司收益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游戏都是针对成年人用户群的。

  据初步统计,20xx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5.4亿元,出口收入超过20xx万美元。记者从《20xx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获悉,20xx年中国网游玩家3112万,未成年玩家数量不足10%,也就是说未成年玩家约有300万。

  “我和众多的因为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家长共同期盼着‘防沉迷系统’的成功实施,同时由衷地感谢国家这么多部委齐心协力解决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有益之举!”河南省洛阳新思维家长培训学校的畅占亭先生对记者表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戒除网瘾,他“辞掉了优越的工作,与之抗战了4年”。防沉迷系统的实施,使他深感欣慰。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则表示,在推进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施的同时,总署还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发更多绿色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作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健康的精神食粮,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引导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3

  一、 网络沉迷的症状

  1.何谓沉迷?

  按《辞海》的解释,"迷"为:沉迷于某种嗜好,"沉迷"则为:执迷不悟。《汉语大字典》上的解释,"迷"为:①困惑;迷乱.②迷路;不辩方向.③沉醉于某一事物,"沈(沉)"为:迷恋;沉溺。《辞源》上的解释,"沉"为:溺於所好,"沉迷"为:专心致志、陷溺。关于心理学上的解释,笔者查了下几本有影响的心理学工具书,如《心理学百科全书》 、《当代心理学手册》等未收入解释。

  本文从精神卫生学角度对沉迷作如下定义: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目前我们常听说的"上网成瘾"、"互联网瘾"和"因特网中毒"等与网络沉迷的症状相似,我们都把它们归为网络沉迷。

  2. 网络沉迷的表现

  网络沉迷,过去虽然已经知道这种现象,但是究竟有多大比例的网民和哪些社会阶层的网民沉迷于网络却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网络沉迷在美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的网络沉迷患者也快速增加。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6月29日报道的柏林洪堡大学科学家对总数为1万民网民进行了调查,目前已经分析了9000人的材料,他们发现,占调查人数3%的人已经沉迷,估计德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网民,这样就有30万人业已沉迷。此外,他们发现年轻人更容易沉迷,在德国8.2%年龄为18岁以下的男孩和6%年龄为18岁以下的女孩每周上网时间高达34小时,这对孩子来说,真是太多了。调查还发现,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更容易沉迷,单身生活及失业或半失业者也易于沉迷。而且,这些人主要对聊天室和游戏感兴趣,对获取信息反而不感兴趣。

  这部分人常因"担心电子邮件是否已送达而睡不着觉","半夜3点起床上厕所顺便查e-mail ","一上网就废寝忘食","每当等待下载软件时你才会去上厕所","见到带下划线的文字都想用鼠标去点一下"。有人发展到每天起床便莫名其妙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食欲不振和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更有甚者,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通过对网络沉迷表现分析,我们将网络沉迷归为以下几类:

  ① 网络关系沉迷:指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② 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

  ③ 网络强迫症:指过度迷恋于网上、网上拍卖,或过分迷恋网上免费派送。

  ④信息超载:指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

  ⑤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些方面进行

  3. 网络沉迷的危害

  从网络沉迷的表现来看,往往是某些心理或精神症状,如孤独、自闭症、癔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癫痫或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实网络沉迷不光光对沉迷者造成心理伤害。

  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有6%被调查的美国人已经完全沉溺于internet之中,从而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事业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一些上班的人因整天沉迷于网络当中而失去工作。再则沉迷于网络给大部分沉迷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斯坦福大学教授norman nie的调查发现:人们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则越来越少。

  一些学生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有的玩昏了头顾不上上课和做作业,有的备足了方便面足不出户,有的网"线"越拉越长,考试却挂起了"红灯"。学生沉迷于网络首当其冲的是学业的荒废。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但其后则令人更加颓废、消沉。再则会使颈、肩、后背、腰疼痛不适,容易造成颈椎病或锥肩膀突出;长时间上网对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眼睛伤害较大。网络沉迷给人们造成的生理伤害不容忽视。

  对色情网络用户数量进行首次调查的研究人员称,目前全球至少有20万互联网用户沉迷于浏览不良网站、x级聊天室以及其他黄色站点。网络时代一个普通人能够释放的能量空前的大,更何况沉迷者当中的黑客,在网上蓄意传播病毒、攻击网站。这些人给社会造成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威胁到了社会安全。

  因特网的.发起者是美国,现在的主导者也是美国,那么潜伏在网上运行的往往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单一化,意味着网络文化模式的单一化。这种单一化进程极易同化那些沉迷者的文化构成。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网络沉迷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网络沉迷所表现的症状。网络沉迷已经威胁到沉迷者本身的身心健康和意识形态,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

  4. 网络沉迷的诊断

  参考inter网上的"互联网瘾"自我测试,作适当修整为网络沉迷的诊断测试,表述如下:

  ①你是否经常想到上网的事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或满足感?

  ②你是否需要有更多时间上网才觉满足?

  ③你是否曾一再试图限制、减少或停止上网而不果?

  ④你试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是否会感到烦躁、情绪化、压抑或容易动怒?

  ⑤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超时(上网前预定的机时)?

  ⑥每周上网时间是否经常超过35小时(青少年为28小时)?

  ⑦你上网时是否觉得吃喝拉撒无所谓,实在撑不住了借上下传文件或游戏中场暂停之时解决一下?

  ⑧你是否曾因上网的事而危及一段重要关系、一份工作、一个教育或事业机会?

  ⑨你是否曾向家人、治疗师或其他人谎报你沉迷互联网的程度?

  ⑩你是否利用互联网来逃避问题或减轻无助感、罪恶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11上网已经引起意识、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是否还坚持上网?

  12经常上网无所事事,但是就不愿下网。

  您答了几个是?如果肯定答案达7个或以上,表示你已沉迷于网中。

  二、 网络沉迷的防范

  1.为何沉迷?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先"望、闻、切、问",再推断病理,然后对症下药。不管是对网络沉迷的防范,还是对网络沉迷的矫治,我们先要查明病理--为何沉迷。为什么会沉迷呢?本文做如下分析。

  1)逃避现实,网络隐居。现实世界中有必须面对的失望、痛苦、焦虑、郁闷和愤怒,有需要小心呵护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小小的屏幕可以使他们忘记了身处的现实世界。

  2)宣泄情感,结交朋友。在聊天室、bbs或icq里,可以找到宣泄心中不满情绪的空间和场所,充分满足发言欲望,并且可以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信息饥渴症。网络是信息的海洋,由于信息的组织结构和搜索引擎的不完善,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对于信息饥渴者来说什么都想看,极易造成沉迷。

  4)游戏和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是在游戏环境中长大的,现在在网络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为所欲为,使很多人沉迷于游戏、色情网或黑客行为。

  5) 网上和上网监管无效。目前各种商业网页、个人网页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疲于应付,学生上网失去约束。不少教师和家长网络知识明显不足,无法实施有效。

  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大脑中多巴胺等化学物质的分泌失调,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则沦为沉迷。

  2.防范措施

  防范于未然,对网络沉迷的防范应该是有效的。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限定上网时间。对于缺乏自制力的成人网民来说,不遵守这个限定很容易沉迷。对于青少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下每周给予4~7小时上网,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有家长陪伴。

  2)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监管。家庭应给予长时间上网的人更多的关注,经常做个提醒。上网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应学点网络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经常查阅他们上网的记录,与他们交谈上网的情况。

  3)给予情感关怀。对于孤独者更需要给予亲情、友情和爱情关怀,使他们不至于沉溺于虚无缥缈的虚拟情感世界。

  4)加强道德教育。对于黑客行经、放毒行为、经常观顾色情网恶习应及时揭露,并给予道德感化。

  5)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快有关网络的立法进程,规范网络秩序。如对于不良网站,根本的办法就是国家加强管理,把它都屏蔽掉,不给它立足的空间,一旦发现,就要严格处理;象美国已经有法律规定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icq聊天。提高跟踪监控技术,对防黑、防毒、防长时间聊天等会提高有效性。多推出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文网站,防范网络文化的单一化。

  6)建立需要有用信息才上网的观念。树立对网上的信息有选择地猎取的观念非常必要。换句话说,需要时才到网上查询比耗在网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要有用多了。

  三、 网络沉迷的矫治

  矫治有矫正治疗之意,对网络沉迷的防范是矫治的基础。矫治主要是指治疗者有目的地运用相应的医学和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或药理去影响治疗对象,借此克服身心障碍,矫正行为问题,增强治疗对象的身心健康。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4

  一、“网游防沉迷系统”的推行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网游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娱乐效果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成本,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成本问题,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为严重。网游世界充斥着的血腥、、色情极易让分辨能力较弱、自控力差的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荒废学业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幸运的是,这一现象已经引进家长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未成年人的网游沉迷。20xx年,新闻出版综述开始研究采用技术手段解决防沉迷问题。20xx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共同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xx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盛大、网易、九城等7家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开展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试验工作。根据《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未成年人累计玩网游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候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玩家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候,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玩家收益为0,以此迫使成年人下线学习和休息。20xx年,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以技术手段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在线时间,避免其沉溺网络游戏,未成年网游玩家的游戏生活将受到限制。据要求,20xx年4月15日至6月15日,所有正在运营的网游要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xx年)开发放沉迷系统;20xx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各网络游戏运营商对开放的防沉迷系统进行测试;20xx年7月16日,“网游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存在的问题

  此次,“防沉迷系统”的,在获得众多家长的欢迎的同时,却招来不少质疑声。据专家在网上搜索“防沉迷”关键词,搜索结果粗略统计,约80%的.报道里都出现了类似“质疑”、“漏洞”等字眼。更有人坦言,这个经过两年酝酿筹划的官方系统,身上已厚披广大玩家和非玩家的评议和争议,摇摇摆摆地上路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多数网络游戏采用“经验报偿模式”,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但该模式自实施以来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工作模式。该系统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所以首先要区分出玩家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而判断的依据却是注册帐号时填写的信息数据,即玩家自己填写的身份证号码来判别此帐号的所有人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玩家如果在注册帐号时用别的成年人身份证去注册,系统并没有办法去检测、验证。现在网上很容易下载到“身份证号码生成器”,此软件可以自动生成身份证号码。有的玩家说,就算一个帐号列入防沉迷名单,也可以在三小时的“健康”游戏时间到点之后换一个帐号或者换一款游戏继续玩。这些手段已如常识般人尽皆知,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未成年人都表示知道一种或几种避开“防沉迷系统”的办法。

  二是实名制的实际作用有限。实际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xx年)公布时,就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作为现行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跟进措施,以验证帐号信息的真实性,现正在规划设计中。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实名制”能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很有限。在某些地区例如龙游县,上网除了要身份证,还要检验指纹信息与身份证持有人的是否匹配,而且都是和公安局的计算机系统联网验证的。这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实名认证”。但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更新,例如现在指纹识别软硬件模块还比较贵,这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很难让运营商和玩家接受,更不用说可能引发的未成年信息隐私和侵权问题。

  三、“网游防沉迷系统”中年龄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其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国可以将现行的生物识别技术引入“网络防沉迷系统”的开发,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现行网络防沉迷系统身份认证的核心难点在于玩家的年龄鉴定,另外还要兼顾的就是成本。借鉴于日本和美国的香烟自动售卖机上的年龄识别系统,此系统通过摄像头来观测买烟者脸和眼睛部位的皱纹,鱼尾纹和皮肤松弛度来判别买烟者是否达到了法定年龄。笔者提出可以引用年龄识别技术到网络防沉迷系统中。原因有三:第一,玩家年龄鉴定的直接性和高效性,避免了传统的身份证号码容易复制和盗用的缺点。现有的年龄识别正确率已经达到90%,识别速度在1秒以内,已经可以满足防止绝大部分未成年人长时间登陆网游。第二,个人隐私保护。年龄识别过程中,仅需要部分的脸,眼角的图像进行传输和计算,避免了整个脸部肖像信息的泄露,从而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第三,现有的摄像头的成本和普及率已经可以为广大运营商和玩家接受,不论是网吧还是家庭上网计算机,配置摄像头相当普及,摄像头本身也具有娱乐功能。

  在我国,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年龄识别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针对现行的网络防沉迷系统的缺点和不足,解决了核心问题,即玩家年龄的判别,并能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简化集中式防沉迷系统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可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在网游服务器系统或者玩家客户端上安装年龄识别的系统,通过摄像头定时测定在线玩家的年龄,以此控制未成年人的网游时间。可以避免开发维护庞大的身份验证号码等相关数据库,年龄测定与玩家网游账号绑定,并且加入身份识别,年龄特征图像数据定期更新,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请求成年人代为年龄认证。例如:如果一个未成年人请一个成年人代为申请了账号和通过了初次的年龄和身份认证后,下一次这个未成年人登录网游将不能正常游戏,除非还是这个成年人现场帮助其通过年龄和身份认证,即便当天可以找到这个成年人代劳识别,也很难天天,时时找到这个成年人来摄像头前。这将会让企图请成年人帮助通过年龄和身份识别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2、在一天内记录未成年人登陆网游的年龄特征,预防未成年人在某个网络游戏健康时间过后登录其他网游或者以新的登录号继续网络游戏。目前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仅针对“角色扮演类大型网上游戏”和“休闲类网络游戏”;而第三类“网络对战类游戏”,并未设防。实际调查中,上网时玩以cs、魔兽争霸为主的网络对战类游戏的未成年人数目,明显大于玩其他两大类游戏,实施年龄识别技术,也可以有效的对此类游戏进行沉迷预防。

  3、结合网络ip绑定技术,可以采用分布式进行有效管理,在网络计算机终端上直接进行年龄识别和游戏管理,避免了以往的集中式管理的复杂度,提高防沉迷效率。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5

一、被捕前迷恋网络情况

  (一)10-15岁属于开始迷恋网络(上网)的高发期

  在458人中有31人占6.77%承认在10岁以前就开始喜欢网络(上网);10-15岁的有269人占58.73%;16-17岁的有158人占34.50%。在11-15岁(一般处于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属于喜欢网络(上网)的高发时期,请广大家长和老师特别注意。

  (二)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网上

  在458人中有154人占33.62%承认一天数次上网,一天一次的有135人占29.48%,半周左右一次的有70人占15.28%,不定期的有99人占21.62%。可见,他们被捕前已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网了,成为“网虫”、“网疯子”。多数自接触上网后,一发不可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对玩游戏的痴迷已达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正如一名未成年犯家长所说:“小A最长一次上网时间是在网吧里连续泡了两天三夜,事先从家里偷出270元钱,饿了在网吧里喝口水,困了伏在电脑桌上打个盹,通宵达旦地玩游戏,当我们找到他时,身体已极度虚脱,眼睛发红,蓬头垢面,两腿发软,形似枯槁,差一点死了。”正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说:“学生一旦对网吧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很快会直线下降。”

  (三)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网络三个魔爪

  在458人中有303人占66.16%喜欢上网主要是为了打游戏,有131人占28.60%的上网是为了聊天,有24人占5.24%的属于其他目的,其中有177人占38.65%的曾在网上查看过黄色信息。可见,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网络三个魔爪,是使他们陷入痴迷、堕落的三大杀手。网络游戏中虚拟的英雄、美女在鼠标点击操纵下,运用各种武器,逃过各种陷阱和机关,消灭来敌,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极富惊险刺激。如果游戏者能过关斩将,既能节省花费,又能获得奖分。游戏软件设计者挖空心思,对获胜者奖分、奖美女。上网聊天可以随心所欲的交友,倾诉心里话。网上还有许多,浏览黄色信息,使他们跃跃欲试,深受其毒。

  (四)网吧是上网的主要地点,是滋惹是非的一大聚集地

  在458人中有319人占69.65%的上网地点是到网吧,去亲戚朋友家的有84人占18.34%,在自己家里的仅有55人占12%。由此可见,网吧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地点,是滋惹是非的一大聚集地。他们在网吧里交叉感染,互相影响,致使违法犯罪率上升。例如,烟台市16岁的张某暑假期间在家觉得没意思,就偷了家中的钱到社会上游荡,后在网吧里结识了六、七个辍学少年,昼夜在网吧里混,没钱花了就出去偷和抢。在不到10天内,他们就疯狂盗窃作案10余起,抢劫8起。他悔恨地说:“是网吧夺走了我的学业,夺走了我的青春,破灭了我的`大学梦,但当时我就是不能自控!”

  (五)上网聊天对象主要是朋友和社会上的陌生人

  在喜欢上网聊天的206人中,聊天对象是同学的有36人占17.48%,是亲戚的有10人占4.85%,是社会上朋友的有109人占52.91%,是陌生人的有48人占23.30%,其他的有3人占1.46%。可见,他们上网聊天对象主要是朋友和社会上的陌生人。由于网上聊天是虚拟空间,互不相识,交友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说话无拘无束,毫不遮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心里话;可以用最激烈的语言抨击、谩骂;用最亲切的话语去亲近、接触;用虚假的身份去炫耀、欺骗;用污浊的词藻去诬蔑、毁谤。因此,网上交友可以发泄感情,可以不负责任,可以找寄托,可以寻求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世界,从而刺激他们如痴如醉地热衷于上网聊天、交友。

  二、违法犯罪情况

  (一)为上网筹资采用极端方式去获取钱财,导致违法犯罪

  在458人中有319人占69.65%是靠去网吧的形式实现上网。上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消费。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仅靠父母给的一点零用钱,是很难维持自身通宵达旦上网活动的。手头没钱,又很想上网,怎么办?与其本身具有的冲动武断、理性分析能力差的特点相适应,他们会不顾一切地采用极端方式去获取钱财,继续用于上网,于是便选择了盗窃、抢劫,甚至由此滋生人身伤害案件的发生。网络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由于无力负担网络消费进而铤而走险,导致发生财产型犯罪。在458人中有361人占78.82%属于这方面的犯罪。

  (二)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导致辍学进而违法犯罪

  在捕前已辍学失学的369人中有305人占82.66%属于沉迷网络而辍学。由于他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网上,无心学习,致使学业受到严重影响,老师批评、家长生气,反而加重厌烦心理,导致辍学行为发生。他们过早地辍学流失在社会上,失去了学校管理约束和教育,闲散在社会上成了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的“三不管”对象,在既无责任、压力又无约束监督的自由自在的日子里,很快受社会上不良环境的感染,受不良小团体拉拢和坏人教唆而步入歧途。

  (三)因受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产生暴力倾向,而导致暴力犯罪

  从犯罪类型来看,458人中抢劫的有277人占60.48%,盗窃的有49人占10.70%,的有51人占11.14%,故意伤害的有55人占12.01%,故意杀人的有16人占3.49%,绑架的有8人占1.75%,其他犯罪的有2人占0.44%。从他们涉及到的罪名可以看出,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绑架犯罪都与实施暴力有关。由于长期迷恋模拟战争、格斗、拼杀等血腥游戏,使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加之其本身所具有的急躁冲动、恃强武断的特点,在处理日常问题时就将这种思维模式融入其中。遇事强调暴力解决,在吵嘴打架等事情上争强好胜、不服输。本来是件小事,因为不服输,大打出手,直到动用凶器,导致暴力犯罪。

  (四)因受网络色情内容的影响产生尝试心理,导致性犯罪

  近年来,互联网上黄色信息泛滥成灾。在458人中有177人占38.65%承认曾在网上浏览过黄色信息,其实无意识地接触网上黄色信息的远远高于这个比例。由于他们长期接触黄色信息,产生了模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在潜意识里翻来覆去幻想色情东西,由性冲动导致犯罪。调查结果显示,在押性犯罪的未成年犯中占90.82%的与受黄色信息影响有关。

  (五)由网络直接引发犯罪

  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起着催化剂作用。由网络直接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在网上聊天的机会,有目的地询问网友的财产情况以及联系方式等,等待时机成熟,便以见面交友为由将网友约出来,然后实施敲诈、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在458人中有35人占7.64%属于这种类型犯罪。二是通过网络利用色相作案,在网上聊天他们通常使用极其诱惑的“女网名”,寻找男性网友聊天。当寻找到目标认为可以成为犯罪侵害对象时,团伙里的女性犯罪分子便“闪亮登场”,以娇媚的语气电话约男网友到某地见面,进一步交流。男网友警惕性不高的就信以为真,准时赴约,被犯罪团伙敲诈、抢劫。在458人中有26人占5.68%的属于这种类型犯罪。三是网吧已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滋生地。良莠不齐的网迷在网吧里交叉感染,互相影响,由此引发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盗窃、抢劫、放火、故意伤害、杀人等犯罪。在458人中有134人占29.26%属于这种类型犯罪。

  三、网瘾网恋与违法犯罪成因分析

  (一)多数素质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业不良

  这458名未成年犯全是男性,系家中独生子的有330人占72.05%,非独生子有128人占27.95%;在校生有89人占19.43%,已辍学失学的有369人占80.57%,其中初中毕业的有247人占53.93%,初中未毕业的有122人占26.64%;有394人占86.03%感到学习没劲,经常迟到、旷课;有302人占65.94%承认在班内学习成绩处于下游;有262人占57.21%感到学习太累,懒得动脑吃苦;有277人占60.48%承认有早恋行为;有304人占66.38%承认曾勒索过小同学的钱物;有434人占94.76%的上网是为了消遣、娱乐、图新鲜、刺激、好玩。

  (二)家庭管理教育不当的影响

  在458人中,父母下岗待业以及从事务农、进城务工、个人小本经营等职业的有402人占87.77%,父母曾被治安拘留、劳动教养、判刑的有39人占8.52%,父母离婚的有55人占12.01%,父或母亡的有54人占11.79%,父母双亡的有5人占1.09%;捕前时常与父母争吵、对立冷漠、关系紧张的有135人占29.48%,对家庭气氛感到压抑和苦闷的有170人占37.12%;自己心里话主要向好朋友说的有265人占57.86%,向恋人说的有71人占15.50%;父母经常抽出时间陪孩子学习的仅有137人占29.91%,经常过问孩子思想、心理状况的仅有135人占29.47%;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耐心实施帮助、辅导的仅有262人占57.21%。

  (三)学校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458人中有415人占90.61%的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无味、没意思,有368人占80.35%的对学校活动不“感冒”,有144人占31.44%的对老师有看法,甚至痛恨老师。那些失去升学希望并倍受冷落歧视的落差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成了少数尖子生的“陪座生”,课堂上不受重视,考试成绩又上不去,老师与同学们看不起,家长整日数落、训斥,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待“落差生”的惯用手法是强行补课和批评处罚,甚至借家长之手殴打体罚学生,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学生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占20%-30%的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村中学还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就势必造成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真空”。有些学校法制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不到位,法制课形同虚设,使学生缺乏法制观念,特别是无法使那些濒临犯罪的中小学生悬崖勒马。

  (四)社会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网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各管一段,存在着“多头管理、谁都不负责”的现象。实践中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以专项整治为主,搞大呼隆,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但并非长久之计,所以国家至今仍缺乏对网吧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对策与建议

  必须通过强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加强社会监管力度,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良好作用。

  (一)加强监管,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

  尽快改变目前由文化、公安、工商部门“多头管理,谁也不负责”的状况,实行综合治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管理部门职权,实施一天24小时监控,把专项治理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进一步净化网上环境,研究推广控制网上有害信息传播的手段,掐断源头,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对网吧经营进行严格审批、严格管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二)强化家庭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要预防孩子网络成瘾,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努力缩小相互间的代沟,让孩子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让孩子从小学会自我管理,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家长应加强对子女进入网吧的监管,不允许未成年子女涉足网吧,即使子女在家庭里上网,家长也应该设置必要的防火墙和网络密码,安装“安全电脑锁”,防止他们浏览暴力、色情、游戏网站。当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时,应认真分析孩子上网的成因,采取理性、恰当的沟通方式,给孩子更多关爱,使他们逐渐对现实生活产生兴趣,要注意循序渐进,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尽快走出泥潭,戒除网瘾,切忌训斥、打骂。因为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对父母有依赖性,与孩子增加沟通、重建信任,有益于戒除他们的网瘾。

  (三)强化学校教育、增强中小学生免疫力

  尽快改革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帮助学生舒缓学习造成的压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归属感,防止学生厌学、逃学辍学。

【防沉迷网络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文明上网预防沉迷网络征文11-29

预防沉迷网络的倡议书11-10

网络教育方案范例10-09

防沉迷网络游戏倡议书02-23

文明上网预防沉迷网络征文13篇11-29

文明上网预防沉迷网络征文(精选18篇)08-07

预防沉迷网络的倡议书范文(精选7篇)03-16

预防沉迷网络的倡议书(通用9篇)03-17

文明上网预防沉迷网络征文范文(通用12篇)11-15

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方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