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通用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1
一、计算教学的变化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二、计算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 62.7×0.45=440.86 (2) 483×0.64=309.12
(3) 0.04×68=0.17 (4) 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 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5页例9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工程应用题的特点,初步掌握它的解答方法,理解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猜测、观察、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话:请同学想一想近两年我们学校发生了那些变化?在建设方面有哪些?我们现在中学、小学已经合成了一个学校,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决定修一条高档次的一级塑胶跑道。大家高不高兴?今天我们来研究修跑道的问题。现在请每一位同学包括我在内来做这项工程的总指挥,那么你打算找什么样的工程队?
师:如果我们将新修跑道的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20天。(板书:修一段跑道,甲队单独修需10天,乙队单独修需15天,丙队单独修需20天。)
师:因为有施工现场,学校考虑到同学们的安全,学校领导想让工程队提前完成任务,要加快施工速度,还要保证质量,咱们该怎么办?咱们现在找两个工程队行不行?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
师: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两个工程队共同加工需要的天数大概会是多少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忙算一算需要几天能完成。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板书: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认真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让不同层次的小组由浅入深的发言,并让其他同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给予解答。
师:跑道的长度没有确定,咱们可以把这段跑道用单位1来表示。
(1)把这段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多少?乙队呢?(甲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乙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
(2)110和115这两个分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因为甲队用10天可以修完,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天修其中的1份,所以甲车每天修这项工程的110。因为乙队15天可以修完,把单位1平均分成15份,1天修其中的1份,所以乙队每天修这项工程的115。)
教师说明:还可以这样想,用工作量1除以工作时间,就得到工作效率110或115。
(3)两工程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项工程的多少?(110+115)
(4)工作量有了,两队的工作效率也有了,怎样计算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运完呢?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解答。教师板书:
1(110+115)=116=6(小时)
教师讲解:修一段跑道,那么工作总量到底是多少呢?工作总量在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根据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得知甲每天修这项工程的110,根据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出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110+115的表示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和。所以,今后再列式可以直接写成:1(110+115)。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像盖房子、修公路、打稿件等等。我们可以称这样的问题为工程问题(板书)。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今后我们做这类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下面就请大家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没有信心?
1、只列式,不计算。
(1)修一段日照沿海公路,甲队单独修需要8天修完,乙队单独修需要10天修完。甲、乙合修,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2)打一份稿件,小红单独需8小时完成,小明打完需12小时,两人合作打需几小时?
(3)从甲站到乙站,快车要行6小时,慢车要行9小时。两车同时从两站对开,几小时相遇?
2、修一段跑道,甲队单独修需10天,乙队单独修需15天,丙队单独修需20天。三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任务?
3、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运完乙四单独运,6小时可以运完。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堆货物的34,需要多少小时?
4.编题练习。
1(18+110)、1(18+110+112)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今天我们探索、研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我们的学校和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3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美感。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美感。
教法学法:
1、尊重需要凸现主体。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
2、激励创新加强整合。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中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引起讨论、展望未来、抒发豪情,既在数学课中渗透了德育,又使课堂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整合。
3、亲身体验培养美感。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去想象,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构造成一编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美、欣赏美、创造美。当然,通过指示学生习惯于思维定势下的机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就 美,体现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
1、教师用启发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本学期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有那些?学生在回忆中交流,并结合对面积的推导过程的观察,进一步理解这三种面积公式的由来。
2、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三角形、梯形为什么要2。
(3)已知面积和高,如何求底?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及时练习:(多媒体出示)
(1)填表,计算面积。
(2)明辨是非。
(3)求阴影部分的面。
(4)解决问题(2个)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使学生在进行解决问题时要认真、仔细,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4、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独立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其中进行辅导。随后进行集体订正。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5、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抽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4、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2.提问: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探索新知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归纳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提问:什么叫做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摸,你自己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一位同学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较。
教师指着3个不同的算式问: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
(4)反馈归纳:
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和,42表示两个宽的和)
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一同学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
问: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和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5.小结: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周长。
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此比较简便。
三、巩固提高(投影)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练习
找一件自己喜欢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在比一比,动一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的准备:
投影机,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从小朋友劳动图片,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清洁区,设疑导入课题。
二、初步探究,数格求积。
分别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小组动手剪拼图形。
2、交流剪拼法及发现。
3、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课本第64、65页的内容。
5、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比较两块清洁区的大小,在学生选择清洁区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6、课堂质疑:验证用公式算出来的.结果和用数方格求出来的结果是否一样。
四、拓展练习,开创思维。
五、开放题。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a.h=ah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7
一、课前准备部分:
1.复习开关计算机的正确操作方法;
2.演示游戏软件的操作方法,并让幼儿直接参与;
二、游戏学习
1、启动游戏:
将鼠标移动到相应的游戏位置(谁看见小星星)。然后单击鼠标左键,拖出键盘,快速地、轻轻地按一下回车键。(有能力的幼儿可直接双击鼠标左键进入游戏)
2、找到游戏的正确位置:
今天我们学习的游戏名称叫作Littleartist(小小画家)请小朋友们找到它。
方法:移动鼠标,指向小小画家的铅笔图标,当鼠标变成小手形状时,点按鼠标左键进入。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点按鼠标左键进入游戏画面。
3、如何打开画图软件:
将鼠标指针移到小小图标上。当鼠标指针变成小手状时,点按鼠标左键。系统会自动进入画面。
4、如何给图画涂上颜色:
进入画面后,在屏幕左边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点按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到右边的画面,在要涂上颜色的位置点按鼠标左键,这样,就可以给这些图画涂上漂亮的颜色了。
三、实践操作
1.让幼儿自己进入游戏界面。
2.学习英语游戏—"Whereisthelittlestar"中的第二节:Littleartist。
3.让幼儿学会在图画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反复训练鼠标操作。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个游戏?请你说出它的名字?
2.小朋友要注意的是在启动游戏时,先选中该游戏,然后再按键盘上的回车键,记住只能快速地、轻轻地按一下鼠标左键。(个别幼儿能双击图标)
3.关闭计算机时,也只能轻轻地按一下主机上的绿色按钮。灯灭后不要再按电源按钮。
4.表扬今日表现优秀的幼儿。鼓励幼儿下次争取做得更好!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8
第二学期已经开始,根据英语幼儿园的工作计划结合计算机教学,对本学期大班计算机教学计划如下:
一、严格要求自己: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幼儿教学中更加重要。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从而把整个教学计划圆满完成。
二、教学目的:
坚持德育教育溶入各项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幼儿各项能力为目标。在上学期幼儿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本学期将继续巩固和提高,并利用计算机学习各种知识,提高智力水平和培养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内容: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比多学一点知识要重要的多,因此必须从幼儿开始学就逐步培养他们,从一点一滴开始让他们掌握如何认真学习,小朋友之间如何交往,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
1、掌握正确地开关计算机的方法;
2、能熟练地使用鼠标;
3、掌握各种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
4、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作用。
5、掌握画笔工具的使用,会简单的保存自己的文件。
6、能在软件的.帮助下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
以辅助英语教学为主,包含大班自编教材下册全部单词与对话、英语歌曲、英语故事。并结合英语故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四、学习智力游戏:
通过学习与使用智力游戏,达到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智力水平的目的。包含有:涂颜色、拼图、迷宫等等。
教学方法:
在开学第一个星期,以复习为主,重点对新生进行辅导。培训幼儿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等幼儿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之后,将以幼儿探索为主,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对于相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就不再讲解方法,让幼儿操作,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当幼儿能力达到更高水平时,将进一步让幼儿自己探索一些新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9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的换算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进一步体验具体时间的长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的换算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时间的换算和简单计算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充分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教师出示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学生互相猜测。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矮子指的是时针,高个子指的是分针。
(2)教师提问:“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1分)“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1小时)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1小时)“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12小时)
(3)教师进一步提问:“1时等于多少分”?(1时=60分)“1分等于多少秒”?(1分=60秒)
3.教师用演示不同的时刻的钟面,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了认识时间,但如何计算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2时=()分
(2)教师:1时等于多少分?(学生答:60分)那2时呢?
(3)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4)汇报总结(具体说说是怎样想的)列式表示:
算法①:60+60=120分
算法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1时等于60分,有几时就是几个60分,反之亦然:每60分就等于1时,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
2.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班上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
60分=1时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2的情境图,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内容,然后指名学生说说图意,最后明确: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教师提出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两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是5分钟,3格就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教师小结:我们可以按照分针走的格数进行计算,也可以用最后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就是经过的时间。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在集体订正。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补充练习: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教师补充练习题,显然学生自己试着填一填,在班上集体订正。
3.抢答: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进行实际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家长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5.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6.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教育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
7.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补充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最后班上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
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节课40分钟。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数学全新课程教学经验随笔09-19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心得体会03-09
学测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通用16篇)09-01
新课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2-02
新课程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5-06
幼儿园计算教学教案12-24
计算机教学总结范文05-06
疫情下的心理辅导方案(精选10篇)12-08
疫情下大型团建活动初步方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