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戏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抒情作用。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少年时代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请同学互查预习作业。(课前要求同学把拼音标到字词上面,完成了吗?)
一、情境导课
这个星期天,老师回绍兴很想给大家带回新鲜的罗汉豆,可惜豆还在田里,还在开花,到夏季才能采摘。所以就去咸亨酒店买了茴香豆,(它的前身应该是罗汉豆)谁想尝尝它的味道 ?(那是和巧克力豆完全不同的豆哦。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嚼着茴香豆,喝着太雕酒,这是鲁迅故里绍兴一道永恒的风景。今天,没有太雕酒,我们就去赵庄看《社戏》吧!(同学们的意志比较坚定,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更愿意享受精神大餐,那么,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赵庄看《社戏》)
因为本文是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所以我不是指鲁迅本人,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了艺术创造。
二、文本探究
1、简介社戏:
关于社戏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见注解。)大家能想象戏台的模样吗?(图片)戏台,大都面河而筑,台柱是用石头的,不会烂。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河上。演出的时候,可以在空地上看,更可以坐在河中的乌蓬船船上悠悠地欣赏。甚是有趣。诗人陆游有诗形容太平处处是优长,社日儿童喜欲狂。
2、那天我和双喜他们看的社戏好看吗?请同学划出描写伙伴们看戏
时神态的语句。
我有些疲倦,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3、戏并不引人入胜,豆也很普通,但文章的结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并不好看的戏,普通的豆,作者为什么说是好戏好豆呢?是什么令我对那个美丽的夜晚如此难以忘怀?
难忘难忘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难忘那里的人,那里的情,那个夜晚所发生的一切的一切。
4、果真这样吗?让我们架起想象的小舟,一起去看看。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抒情作用。
集体朗读写景片段第11节,画出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这样的写景片段还有吗?读一读。反映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情?
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 现了。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戏台,只有仙境这样的意象才能与心中的情思相匹配。回望戏台: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
那航船,就象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浪漫、奇异,让人恍然进入童话世界,侧面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和我安全归航时的愉快心情。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作者把美丽的夜色和少年欢悦而又急切的心情完美融合在一起。整幅画面优美而恬淡、朴素而醇浓,堪称绝妙丹青: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景美 ,人更美。
5、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小伙伴对我的好?详写了双喜,双喜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事情上反映出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你是如何来认识六一公公这个的?)
⑴ 双喜:
①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A、船又大;
B、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C、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问题周到。
⑤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⑥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⑦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⑵ 重点体会:
① 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② 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③ 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⑶ 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① 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② 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③ 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语写出了阿发的淳朴、诚恳、热情的性格,及少年儿童的纯真无私的心境。)
⑷ 六一公公(有的同学说他小气,也有的同学认为他世故,你怎么看?):
①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④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如此质朴淳厚、交融的人情 ,如此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乡村景色,使我对这个临海的小村,充满着诗意的怀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时光,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于是便有《社戏》,有了《呐喊》。课文节选的便是对童年看戏这一美好往事的回忆,你觉得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深化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由《简笔和繁笔》引导学生课后主动阅读《社戏》全文和《呐喊》中的其他作品,进而更深入理解课文。
经典的文章就如茴香豆,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咀嚼。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理解读出它的精彩。老师对《社戏》一直情有独钟,不仅仅因为我是绍兴人,更因为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
高中的时候,学习周先慎的文章《简笔与繁笔》,有这么一段: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 》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不明白:既然写得好,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这个问题一直如影追随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社戏》全文才释然。
所以,课后请同学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社戏》全文,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社戏的教学方案设计】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教案12-18
社戏优秀教学教案12-24
社戏教学教案12篇12-18
社戏教学教案(12篇)12-19
社戏教学教案通用12篇12-19
社戏教学教案合集12篇12-19
社戏教学教案(通用17篇)12-20
社戏教学教案(通用15篇)12-20
社戏教学教案(集锦12篇)12-19
社戏教学教案(汇编12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