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
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暮去朝来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其间,我独自徘徊在路上,缓缓而行……
时间淹没了世间所有的故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切似乎都在时间的办奏下慢慢消逝。消散了,罗马的古迹;湮没了,玛雅的文明;吞噬了,中国的长城文明,我不得不概叹时间的力量,也不得不承认时间的伟大。
然而,一切却在缓缓的消逝中崛起,屹立,不断飞跃。
侵吞了亡国君王李后主“春水东流”的愁绪,崛起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宋;咀嚼了敦煌千年的珍藏,引得古老民族的伤口流血不止,唤醒了沉睡的人民奋起斗争。继而,我仿佛看见一匹骏马奔驰在东方草原上,如风而过。
行走在路上,我们必须铭记,也不得不记住消逝的时光,无论美好抑或哀伤。
寂寞的梧桐深院,好一个“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命薄做君王”的李煜,人们用未来记住你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为你纪念无言之夜,月儿如钩的景色。浪遏飞舟,响彻行云,在苏子瞻活跃的季节,人们也记住了黄州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浪不兴”。当然当秋雨跋水涉水,呼救中华文明,沉睡的雄狮终于清醒,伴随笔杆东出的豪气,驶向现代文明。
依稀间,我听到疾呼奋起的呐喊看到滴血的民族极力挣扎,自舐伤口,然后狂奔的身影……眼前,又是一度春暖花开。
你看到了吗?奥运圣火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老民族敞开胸怀包罗形形色色,是崛起的'象征,是文明的骄傲。
路上,抬头远望,一只飞鹰箭步缓冲,掠过天际,留下亘古回荡的长啸,回旋于心间,涤荡成奋进的音符,为前进中的旅人呐喊助威,为民族的强盛喝彩。
在路上走过,虽说消逝了些许,但一切终极时间化为记忆,存储心间。路上的故事,总在消逝中臻于完美。
我——依旧在路上,看江南水北云卷云舒。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2
这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行行可以出状元的时代。
当下的浙江,正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样的新时代,必将是我们青年人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00后的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呢?
答案是,担发展之责,走创新之路。
担发展之责,走创新之路,离不开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女飞行员——95后姑娘徐枫灿,用她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以满分通过考核的经历启示着我们。毫无疑问,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掌握精湛技艺,就是00后的我们首先要走的'路。这条追求精湛技艺之路,我们必须要走得扎实,走得稳妥。
也许我们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开拓创新,不断成长。
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的90后青年工人杨杰,用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的事实启示着我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热爱岗位、努力工作、坚持奉献,00后的我们同样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开拓创新,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走创新之路,离不开对平凡岗位的热爱。
担发展之责,走创新之路,还需要有挑战“无人区”的勇气。
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用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的壮举启示着我们。当两个百年目标摆在我们面前,当中国需要跨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当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年轻一代义不容辞,要承担起创新发展的责任。面对“无人区”,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有限,但是一群人可以合作攻关。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更需要一代人合作,攻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个人命运只有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方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00后的我们,需要积极主动融入新时代,心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00后的我们,在新时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勇敢地承担发展之责,坚定地走出创新之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
着英雄的故事;当人们以为西城传说不再时,一卷出土的吐火罗火经卷又让今人领略了龟兹古国的风采。谁说消逝的将永远不再,暗线的文化传承却每每令人大呼意外。
人灵,就像一群在沙滩上戏耍的顽童欢快地跑着,留下一串串雀跃的脚印。有的浪上来了,抹掉了往昔的记忆,有时连浪也意料不到的:脚印沉入了地下,几千年,几万年化成了化石,偶然又被人发现,收入博物馆作永久的陈列。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古代好比人的童年,现代则是人的成长。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更年长。所以,我们也比我们的祖先更成熟,更睿智,更饱含一种无比兴奋于创造的激情。我们虽然年长,偶尔也不妨来一下“老夫聊发少年狂”,读毛诗,读楚辞,让“以为中的消逝”重新行走在大道上。我们珍惜这种“聊发之狂”,是因为我们崇敬祖先的智慧;可我们也决不“狂起来没完没了”,是因为我们信赖我们的智慧。我们该坚信的是因为过去的正在消逝,而创造的造福于未来。
中华民族饱经灾难,却硬生生地活到现在,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其中的缘由,该不单只有林琴南、严复们拼命保护国粹,也有鲁迅、李大钊们对新文化的创造吧?况且何为“消逝”呢?新文化的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传世,并在此沃土之中生开出新小说的美丽花朵,新文化的郭沫若用三千年前的屈原讲述着新的悲剧故事。我们以为消逝的,却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这些行走者从来就不孤独。消逝,有时候只是形式上的消逝。
苏轼说:“若以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确在某些方面带走了些许古典的浪漫气质,却也不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童年的梦想吗?我们不乘骐骥了,却依旧可以驰聘;我们不骑白鹿了,却依旧可以访青山;我们的“茅屋”将不再轻易地为秋风所破,可我们依旧可以以“大庇天下”的豪情为志,此志不变,此心不移……
岳阳楼是侥幸保存下来的化石,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依然活在我心中,并不以岳阳楼为凭借。范仲淹也好,我也罢,古今同理,此情亦然。
写着写着,我仿佛看到在这行走的大道之上,远去的人们又转过身来,与我相视而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4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5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我们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我们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些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些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一直被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被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期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近况?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答案。有些人把门视为起点,有些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一样的魅惑,也有着不一样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我们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一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我们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好似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由于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持续的重启,持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随着着新的.世界的由来。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持续的追逐角逐,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什么物,由于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期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生活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没办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将来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6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翅膀,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树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依然挣脱,任风飘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向外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知道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致,远去了春雨下撑起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们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们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间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7
行走于人生之道,“有得必有失”这句话定在耳边环绕,它慰藉着自己不执着于一时的失去而痛苦难忍、固步自封;也告诫着自己不为一时的得到而蒙蔽双眼、骄傲自满。有些人满意于永远的得到却忘记了人总是在得失中成长,回首故看到身后的一片虚无;有些人追逐着消极避世的态度,在行路之中茕茕独立、我行我素,却望不尽身前无穷的黑暗……面对得失,究是将它作为最后的终点不断前行、还是将其定为最初的起点不断奔跑?最好的回答應该是:珍视得失,享受过程。
近日,袁隆平爷爷的逝世引起了全民的关注。他将自己化为最后一把水稻撒向了整个中国,挽救起千千万万于水火之中的百姓,在他毕生追求的“全民温饱”的.生活之中,他将研究出更优秀的杂交水稻作为自己这一生奋斗的目标,同时也将人民的“吃饭自由”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在为人民奋斗的过程之中,他得到了所有人对他的敬重、所有孩子对他的敬爱,却也失去了他本应该享受的老年幸福、失去了最重要的健康。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成功的经验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诚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此,知识与汗水无法分割,他们相辅相成共促成长。不断得到的成功中必然有失去的痛苦,相反,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一定有得到的喜悦。我们不应将得失简单的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也不应该将它立于我们的起点处,让它成为前进路上的阻碍。
一个内心成熟的人,面对生活起伏的时候,能依旧保持淡定和从容,依然可以在坚定于山和水的自然之中,不为得到而狂喜,不为失去而痛悲。有着苏轼“有得必有失”的宽阔胸怀,以这样的心胸驰骋世间,方能不为外物所困扰,不为得失所遮蔽。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余人,得失安之于数”,需以这样的心态行走于人间之道,才能不困于琐碎的得到与失去、不囿于简单的得失之中。得与失未必是终点,但也绝对不是起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都能从其中得到生活的箴言。须臾间的得失都是人生的过程,只要亲历亲为,脚踏实地,一路享受,就能问心无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
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是“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给出绝对的答案:一致、不一致或居中。这正如人们对罗兰?巴尔特关于读者的诞生是否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即“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死了”的争辩。但是,人的心里都是有一杆秤的,总有关于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而我也来说说对于“文章”与“人品”是否一致的浅陋见识。
无论是古时,还是在现代,纵然有这样一些,在寒窗苦读了十几年之后学会了用文章这个载体进行标榜包装的人,他们虚矜矫饰、时髦跟风。不说那诗风广阔、满篇仁义道德的杨广——隋唐两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实则横征暴敛、残民以逞;也不说如今物欲横流中昧着良心写下一篇篇伪装的文章,有其暗藏着的用途的人。
我只说,这让我想起了孔夫子关于“文质”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更让我想到了孔老夫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仁”与“礼”的关系。因此,我不排除世上有小人——表里不一,也不排除文章与人品,实则相悖。
然而,我始终相信,瑕不掩瑜,文如其人。
从一个做了近20年学生的角色转换到了如今从教数年的青年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文章是如此充满着强大正能量,你能想到的所有景仰的字眼都可以用在对它们的评价上。我可以熟练背诵出如诗一样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在特定时期朱自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逼真写照;我还能闭着眼睛在秋雨天感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清意境,看见一个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丈夫离世而孤独、寂寞、抑郁的易安居士。我更能深刻感受“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文字背后,深藏着那忍受宫刑只为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记》的太史公……
如此的文字与情感表达,我读不出他们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我只看到他们的真情流露。
因此我不想再回顾那让人看着充满希望与快乐、如此珍惜与感恩生命却出自一个盲聋人之手的海伦凯勒的《假如三天光明》,那样的文字阅读,让我感到希冀的同时,有些心痛;我也不想再回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甚至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史铁生,如何能够写下这给予他和我们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只想说,听一听屈平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一读杜拾遗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品一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为国为民为读书人而忧心忡忡的硬汉子。再查一查他们的立身行事,不难发现,他们写下如此掷地有声的文字,以诗明志,能不是他们的真情实感么?
这些都是真性情的诗人、词人、作家,或者统称文人,都是坐言立行者,人品高,文品亦高,理应受到我们的千载敬重。对他们来说,“文如其人”是名副其实的。
当然,一位文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心境下的立身行事和立言行文,总是会有出入的,他们的人品与文品,不免会随之有变化。这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我想我们不必要纠结是“文如其人”还是“人文相悖”,只需吟诵一下“脑瘫诗人”余秀华的那句“稗草,也有提心吊胆的春天”吧,它会让我们成为一位文如其人者,这就够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
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对于20xx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的评论:
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吧,我仔细看了,很有意思,很难用“满分好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
里面最夺人眼球的部分,是使用了一大堆生僻词,诸如“嚆矢”(先声)、“孜孜矻矻”(后俩字念哭)、“洵”(确实),引用了一堆生僻典故,以及看似高端的学术口——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之类。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并不是背诵了一堆术语胡乱堆砌上去。这说明考生本人的知识面和阅读量,确实远超同侪,这是很值得佩服的一点。网评说“不说人话”是准确的,但说“不知所云”就过了。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
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论证过程,也完全用不着跩这些大词儿,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形象的话,我举个例子:曦和凌于颠囟兮,琼蕊睹朕而粲齿”,看着也挺高端对吧?其实就是“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
这篇作文的文风,其实很像最近十年来学术界颇为流行的那种不说人话的行文方式,充斥着怪异、造作的翻译腔与不分场合的术语滥用。我怀疑作者是不是读了一大堆类似的论文,完全沉迷在这种不可名状的”高级感”中。
如果是一篇学术论文,估计是要被导师打回来的。如果是一篇普通作文,不免有堆砌炫技之嫌。也不该得到高分。但这是在高考现场,一个极端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分数”展开。具体到高考作文,考生必须施展浑身解数,在极短的时间内给阅卷老师提供一个兴奋点,这个兴奋点要鲜明、清晰、高级并且与众不同。所以写高考作文,策略和平常写文章不一样。
也许这篇作文的风格是故意为之,就像当年的《赤兔之死》,成色如何且不论,至少夺人眼球是做到了。第一位阅卷老师给的分数不高,复阅时的'两位都打了满分,说明战术运用得当。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
这事在宋朝曾经发生过一次。当时国子监里有个太学生,叫刘几,文风晦涩古怪、词藻偏僻,人称诡秘之主(划掉)。《宋稗类抄》说他“好为怪险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提倡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格外看不惯这小子,他对文章的要求是质朴流畅,不以辞害义,最讨厌这种轻薄子。他担任主考官时,批到一张卷子,上面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几个字,立刻识别出这是刘几的手笔,直接拿朱笔把整张卷子从头到尾抹了一条,号称红勒帛,还挂出来,上悬“大紕繆”三字。
刘几是大才子,但欧阳修担心的是,一旦给他高分,会引起无数人效仿博名,潮流大坏。刘几很知趣,沉淀了几年以后再去考,顺利过关。欧阳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赤兔之死》之后,我记得高考古文层出不穷,大家都意识到可以靠出奇去博一博,但质量实在良莠不齐。这次满分之后,我赌接下来几年一定有人会去背诵学术大词和艰深典故,在高考作文里铺排而出。
你不能苛责一个高中生。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为什么不去使用这种合法技巧去争取分数。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至于阅卷标准,就这样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0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现代人最常见的困惑是,传统已经不灵了,所以没根;可是要说自由自在呢,还能上天不成?像这样又不接地气,又不能随便浪,该怎么办呢?诶我灵机一动:住树上呗)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要说这人呐,也是怪。一方面是不喜欢受束缚,总想着活出点新鲜劲来,再怎么靠谱的人,也总有个争当弄潮儿的念想。可是另一方面呢,如果你把过去都否定了,心里也是没抓没落的。说到底,做事总要有个缘由,你总不能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张狂而张狂吧?那也说不过去呀)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所以你看哈,所谓“独立自主”这种事,其实都是虚的。因为你自己是谁,本身也是有关集体的故事的一部分。就算你觉得社会和家庭都管不住你吧,也是因为你还是太年轻,太傲慢,等你老了就知道有多幼稚啦)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这年轻人嘛,血气方刚是正常的。不过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不管你怎么蹦跶,还是跳不出社会的五指山。不管长多高,你的“根”,还是得扎在土里。就好比卡尔维诺这么文艺一个人,他笔下的柯希莫,不也是敦风化俗兴修水利?你瞧瞧人家大作家都不膨胀,你膨胀,你好意思?)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当然啦,我也不是说年轻人就不该有叛逆的心,我们只是反对年轻人做廉价的反对者。尼采狂不狂?他都说了要做骆驼嘛,我要你做个老黄牛怎么了?我知道你们年轻人不喜欢这类人,比如那个矿工诗人陈年喜,迎合市场写都市小说,你们就很看不起嘛。但是我还是那句话:你知道人家有多努力吗?你知道社会有多现实吗?说人家“媚俗”,你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一千道一万,我的意思很简单:年轻人呐,还是少指手划脚,多体验一下生活再说。不然你以为你是自由,其实反而受了更多的禁锢。生活啊,就是有很多复杂的面相,像大海和风帆一样,是你们这个阶段不可能了解的。说到底,你再牛牛得过维特根斯坦吗?他都说要保持沉默,你瞎逼逼啥呢?)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总之啊,年轻人呢,有朝气是对的,但是也别上天。实在不想住在地上,你们住在树上就好啦,不也一样超脱吗?你看哈,你既不在地上,还有机会到天上,但是地上的人也会喜欢你,天上的人也会喜欢你,是不是棒棒哒?)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1
虚拟,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的确,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沉浸在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中。戴上VR设备,关闭眼睛,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的逼真度也在不断提高,让人们感受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VR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它在本质上迎合了现代人的种种需求。
在购物中心里穿梭,一会儿在试衣间,一会儿在候诊室。手表的滴答声再也不会让你感到时间紧迫。你仿佛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渴望超越。这种充实感让你充满力量,让你感受到在时空中自由飞翔的能力,摆脱了平凡生活的束缚,感觉无所不能。
对于新奇体验的渴望,让人远离了单调乏味的日常工作。在这里,你可以拥有多重生活,体验各种不同风格的情境,尽情领略各种可能性。
就像海绵,抱得越紧,心中的不甘和向往就越难以释放。现实的`束缚和远方的诗意在心头交织,如同海绵吸纳着一切不确定的可能性。
人类学家认为,频繁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切换戴上和摘下“眼镜”,可能会让人们对现实产生更深的不信任感。这种行为让人们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使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只有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在虚拟世界中创造的新现实才是最理想的。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人们逐渐脱离当下,追求充实感、力量感和新鲜感,但这是否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呢?
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注意的循环。根本上,一个人的时间无法增多,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种生活。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而背后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看别人活腻的地方”。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逃避现实的途径,一个出口。然而,每个人终究都要面对现实。当虚拟世界的幻想破灭,当眼镜摘下,当开关关闭,人们将不得不重新适应真实世界。习惯了虚拟世界的人们,将如何应对这个陌生的现实呢?
那么,我们应该摈弃它,扔下它,远离它,不去看它?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宣扬自己热爱现实的背后,是麻木、默然于现实的心灵。
事实上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们与现实构成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
VR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改变生活方式的技术。我们不应该将现实和虚拟世界对立起来,而是要让它们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VR技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虚拟的美好,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现实世界。让我们拥抱VR技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取代现实,而是与现实共同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虚拟,海绵的存在源于现实需求,它既是现实的产物,也是现实的一种体现。海绵自主地消除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为现实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2
生活是有颜色的。“生无所息”是催人奋进的红,让人昂首阔步;“生有所息”是沁人心智的蓝,使人闲适安恬。
“有鸟之于南方之埠,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是鸟虽不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成公贾与荆庄王之间那无心的对话,道出了“生有所息”的真谛。“一鸣惊人”这一典故,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了人们,只有“有息”,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语夹杂在历史的风中吹过耳畔。“生无所息”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其实,“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只是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看法而已。
“生无所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和勇气,才有了诸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般脍炙人口的历史佳句。凭着“生无所息”,有了左思闭门谢客十年始成的《三都赋》,有了太史公包羞忍辱而成的“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了仲尼厄于陈蔡仍“执干柴而舞”的历史佳话,也便有了中华民族无数文人的铮铮傲骨和不灭不朽的斗志。“生有所息”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潇洒。在南阳躬耕聊歌《梁父吟》的诸葛孔明将周身的光华玉韬珠藏,用时光等待着自己的“一鸣惊人”。于是,他成功了,有了那《隆中三策》之旷世骇俗,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凭着它,有了生有所息的陶潜,寄情山水的王维,豁达不羁的李白,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历史上的文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有所息”的理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关系更能体现。
国逢乱世初定,便有了“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国逢盛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
中国正以东方巨龙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伟大复兴。在当今,国人应当有“生无所息”的态度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国家应该有“生有所息”的政策,内建和谐社会,外创和谐世界。使中华民族快速实现腾飞。
历史在“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的选择中,氤氲出这样一条真谛: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智慧,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国家,才能实现民族的崛起。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3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作文指导:
就考试来说,构思主要包括三件事情,即:(1)文体选择;(2)思路展开(论证结构、论证方法);(3)结构设计(“列提纲”)。
一、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你是准备叙事呢,还是议论或抒情?写文章的表达工具只有五种:叙事、抒情、议论、说明、描写。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主构成的文章就具备了不同的体裁,即我们所熟悉的说法,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或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
所以,审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选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决定选用何种表达方式的要素有哪些呢?起码有四种。即:题目本身的限定、写作方向的限定、写作内容的限定、写作能力的限定。
二、议论文的思路如何展开?
记叙文(散文)以画面抒情,所以通常采用折扇式结构——以一条线索串起若干依次展开的画面。因此,写作记叙文(散文)的基本功是先具备用文字营造画面的能力,写景当然容易一些,人物众多的场面可能就更难一些了。画面展开的`顺序无外乎三个:时间、空间、心理(意识流)。或者三者兼用。另外,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还需要塑造形象(意象),形象(意象)需要强化,这样又要处理好几个画面之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
这里重点谈谈议论文思路展开的问题。议论文的思路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三个短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看成由三部分构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确定论点即“是什么”,然后必须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办”。论点有两种,一种是讲述道理的,一种是指导实践的。前者需要讲清楚“为什么”,后者既需要讲清楚“为什么”还需要讲清楚“怎么办”。行文的时候或两者兼而有之,或两者只需其一,这与写作情境与潜在读者的需要有关。但是,不管怎么说,提出一个观点以后,你必须能够直面别人的质疑,要论证自己道理的合法合理性,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所以,第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的理由是什么?
从总体上来说,议论文思路展开的大框架如下——
论点(是什么)→理由(为什么)→做法(怎么办)
有人将议论文的思路概括为48个字,不妨借鉴——
提论点,开议论:为什么——怎么能;正面讲,反面论;讲道理,引言论;举事例,典型新;联实际,确切准;生发开,驳异论;结尾时,要回应。
具体说来,议论文思路展开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总分开路。开头总提问题,然后话分两头剖析,结尾归纳论点,全文构成总分总的关系。中间分说依据一分为二、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2、纵深开路。根据论点逐层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考。一般用于需要深层剖析事理的文章。
3、横向开路。围绕论点向横的方向思索,把论述的广度逐步扩大,最后再收拢来。一般用于议论文的事实列举。要注意的是:一则必须紧扣论点展开,一则不能堆砌,展开的各面务必分属不同角度。上举佳作《我们》即是这一思路。
4、纵横交错开路。一般用于比较复杂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全文的间架上,在一个段落内极少见到。
5、对比开路。其中一个方面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往往是用反面的来突出正面的。行文过程,一般是先正后反;但如果是用正面的来论证反面是错误的,行文过程又往往是先反后正。
6、类比开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或引用成语典故,对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阐明问题,论证论点。行文结构,一般总是先概述用来类比的故事、寓言、成语典故,再引申到要说明的道理上来,进行类比阐发。最关键之点是借以类比的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要有共同的属性,要类比得合乎逻辑,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作文基本采用这种思路。
7、逆转开路。先从一个方面论述问题,后面忽然来个逆转,否定前面的看法,论述另一种看法,思路发生了大转折。一般常用于对某些错误认识的分析批判。
8、生发开路。有些议论文,上文从正面立论,直接阐明了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下文针对某些人不同意作者主张的看法进行驳斥,从而间接论证作者的主张,我们把这种思路称之为生发开路,或叫“生发开,驳异论”。这种辩证开路不但使正面立论更充分更周详,而且有妙笔生花之效果。
三、如何列提纲?
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
(3)结构设计。开头、结尾、过渡、段落、层次等。
提纲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随各人的习惯,你可以“左-右”排列,也可以“上-下”排列,看清楚层次、框架即可。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更不要拘泥于形式。或简或繁,甚至是腹稿,依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而定。
就议论文来说,一般有五个步骤,依次如下:
第一、定点:确立中心;
第二、发散:想好说理层次——准备从哪几个角度、侧面、层次、阶段展开(总分、层进、对照等);
第三、建构:“左-右”或“上-下”排列,用文字表述或借用大括号等数学符号均可;
第四、添加:为各层次充实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
第四、完善:行文前如有时间最好先拟好总领全文的开头和收束点旨的结尾。
规范完整的提纲可能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4
启门一瞬观
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条确定的道路,只有当有足够多的人走过之后,原本的荒野才会变成大道;同样,世界上也本没有一扇门,只有当纵横交错的小路被走出来之后,门才会出现。人生的道路千姿百态,交汇分离,就像千门万户,隔绝着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就是在道路上前行,歌唱,然后穿越门户,去往另一个世界。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旅程都有自己的终点。穿过那扇门,便是结束了一段路、一段故事,又是一段回忆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号,是世界尽头的天际。
门是起源,每一段旅程都有自己的起点。踏进那扇门,就是踏入了一生的奇遇,就是踏上了一生的征程,就是踏入了一生的风景。那是一束或明或暗的光芒,是人生道路上闪烁的星星,是心灵深处绽放的花朵。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在迷雾缭绕的道路上,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一扇门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世界。是前行亦或后退?是追逐梦想还是安于现状?每一扇门都充满着诱惑与挑战,选择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左右两侧的无数门户,是坚定脚步前行,还是犹豫徘徊?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冒险,一次成长。勇敢地推开那扇门,迎接未知的挑战,探寻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门是因果,当你推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另一扇门的关闭。前方是一段故事的终结,后方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这是一段必须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却可以由自己掌握。缘起缘灭,就像门的开合一样,结束了一段旧缘,开启了一段新缘。一段旅程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无始无终,无门无路。
门是轮回。人生的征程就像一场不断循环的旅途,在门的敞开与关闭之间不断重演,不断前行。门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如同传说中的洪水,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也孕育着新的世界。万物在环形的轨道上奔跑,起点就是终点,不断追逐,最终回归原点。推开一扇门,就是踏上全新人生的旅程,开启新一轮轮回。
我不知道门是什么,因为它象征着无限可能。它是通往新世界的钥匙,是冒险和探索的开始。门是机遇,是挑战,是命运的转折点,是生命中的重要抉择。人生转瞬即逝,打开一扇门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门后的世界充满未知,只有当它被打开后才能体验到其中的奇妙。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5
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成功不在于复制,也没有绝对的范本,只有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你独一无二的孤本。
总记得周末的校门口,总是停满了大小不同的车辆。总有眼神疲惫的学生,一出校门便被急切等待的家长搂进怀中,护着他在拥挤的人群,小心翼翼地送进车里。可我从不,我总爱自己独自拎着书包,慢慢踱回不算太近的家中。一路上,风声、人潮声、喧语声浸满久离世俗热闹的我。我总是庆幸:这一段真正属于我的时间如此可贵!那些平凡而真实的人世风光,一点点扎进我柔软的内心,平和、安定的心性也在此间慢慢养成。我始终相信“我的时间”能给予我的力量,于是,我选择自主前进。
龙应台曾说:“在人生的跑道上,有人在5000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漫步,你会害怕自己会被淘汰了吗?不,不会的。”因你知道自己将在哪里成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无需复制他人的成功之路,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该做的事。
高三的自主招生,比起往届范围大大扩展,自主招生风更流行~时。身边无数的人想通过先于高考的自主招生获得大学的`敲门砖,但我却安之若素,一心当起了“又宅又独”的乖学生,置身事外。能够平静地看待风潮而不心生羡慕,我想是源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与对时间的把握。我深知自己不擅竞赛类的难题、偏题,盲目参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安心专注高考,用那些“我的时间”弄清每一道做过的试题,为将来从容准备,岂不更为划算?
身边的朋友也有笑我傻的,但我只是报之一笑。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讲:“别人看来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的确,有很多人在自主招生里一举成功,但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菜”,盲目跟风,不如相信自己,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发愤苦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平坦大道!
在人生的路途里,很多东西是无法参照和复制的,不要迷信别人的传说,认清自己的心性,不为外物琐事所扰,自主过好“我的时间”,即使头破血流,也能练就铮铮铁骨!有很多东西难以出彩,便是少了自己的东西。作为90后的领路人,我们更要认真把握自己的时间,才不负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灵魂!
满分剖析
文章深刻的论证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选取生活真实来演绎人生道理,情理真挚而充沛。本文从寻常事出发写自我真事,抒发自我真情:一是独立回家路上练就的安定的心性,在“我的时间”里获得力量,自主前进;二是面对眼下愈演愈烈的自主招生时的“我独清”,因为我明了不复制别人的成功,在“我的时间”里做该做的事。并且两件小事引发的认识层层深入,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立意,并且寻常事情中的情理也极其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寻常小事一定要有细节,细节之中才有真实,真实之中才有感人,这胜却大讲道理甚或套用文化名人的写作之风,这也是在样卷中被阅卷组评为满分的原因所在。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10分=总分60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相关文章: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0-08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08-10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07-02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鉴赏10-08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10-09
2017浙江高考满分作文09-30
浙江高考英语满分作文10-01
【优】浙江高考满分作文07-03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成长与纯真10-05
201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