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

时间:2022-10-09 02:14:15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1】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入手来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做出预测与指导。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选择

  前言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公共管理事业上的选择则变得尤为重要。

  公共事业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进行研究。

  1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1.1 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在公共管理领域里,政府是绝对的统治者,所有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是绝对的一元化管理模式,这种绝对在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公共管理参与意识淡漠、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公共管理目标实现偏差进而导致整个公共管理模式僵化,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共享,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市场经济下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但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及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复杂性,我国开始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尝试[1]。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多元公共管理主体系统。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

  这种模式下共有四类主体组成:第一类是人民群众,第二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三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四类是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包括各类政治团体、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

  其中人民群众是基础主体、共产党是关键主体、政府是核心主体、非政府公共机构是新兴主体。

  这个相对丰富的多元系统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它的不足依然明显。

  1.3 我国公共管理现存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我国政府受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影响,官僚制思想严重,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都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模式为主,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就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传统行政管理理念中,官就是为老百姓做主这种想法仍然存在于公共管理事业中。

  在这样思想的潜移默化下,在政府公共部门任职当官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所有者和社会的主人,而把公共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公民当作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从而强调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服从义务。

  长此以往,公民也习惯于服从政府的“管理”,以致依赖政府和官员们替自己做主[2]。

  在这样扭曲的理念下,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和公共权力所有者-公民之间就产生了实际的距离。

  2 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分析

  2.1 干预模式。

  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间接的。

  公共管理干预模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模型”。

  2.2 市场模式。

  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这种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3]。

  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亦即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制度中的交易行为大体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经济人”模式。

  经济人模式的共性在于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公共选择并不具有永远正确的天赋。

  由于一些政府纯粹是为官僚机构的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对社会只能产生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因而也就遭遇着失败的危险。

  那么,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原因又在哪里呢?对此布坎南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率,其原因在于政府组织间缺乏竞争,政府部门缺乏降低活动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的自我膨胀以及政府监督信息不完备等。

  为了补救失败,布坎南提出必须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改革赋税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税收收入而限制政府权力;创立新的政治技术以约束政府权力,使公共选择最大限度地接近公众的实际价值偏好。

  3 对公共管理模式的而正确选择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行政环境会随之改变。

  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究竟采取何种模式更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切身需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今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取向问题。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模式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我认为可以关注四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即企业化模式取向、公民参与模式取向、放松规制模式取向、社区政府模式取向。

  对于现实中国而言,选择适合的公共管理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公共管理各种模式(尤其是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

  企业化模式,是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企业化模式下,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于公共管理事务中,以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化模式对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增强我国政府的竞争性、培养我国政府真正地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等方面,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民参与模式,是指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能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发挥民智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

  这里的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指社会大众的参与,还包括在政府组织层级关系中,位于中层和基层组织中的公务人员的参与放松规制模式,是指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要适度去除一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繁杂的行政程序,使行政公务人员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来从事新的创造性的工作,以使政府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政府的公共管理新途径。

  如果说以上的三种公共管理模式取向,是主要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话,那么社区政府模式就是主要来源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良传统。

  社区政府模式,主要是指发扬民主革命时期边区政府和建国初期城市街道居委会的亲民模式。

  社区政府模式,对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建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我国亲民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将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以上文字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创造有我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

  应继续发扬我国政府的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的政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1(4):12-13.

  [2]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15.

  [3]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0(4):28.

  公共管理的新范式【2】

  摘 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

  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

  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网络结构;协调;整合

  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公共部门协调与整合机制”的改革运动。

  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

  一、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

  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首先,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对其大有取代之势的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登哈特。

  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起来的是整体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邓利维。

  英国新工党政府实行的“协同政府”即是作为一种象征,它与之前连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回应了对英国中央政府“空心化”导致的责任问题和能力问题的担忧。

  此外,新工党对“第三条道路”理论情有独钟,整体性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层面的折射。

  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传统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

  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工党政府所推行的整体性治理,既主张继续借鉴企业竞争文化与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过协商、协调、整合与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等民主价值。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推行整体性治理时也有同样的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色彩。

  最后,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是传统的合作理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复兴。

  当前,面对复杂化、动态化、多样性世界的挑战,整体主义思维再度风靡学术界。

  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合作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和论域。

  但是,深受经济学帝国主义对公共管理研究的入侵和影响,整体主义思维一度被轻视。

  以社会资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组织网络理论等为主要流派的各种协作理论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要素,使得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摒弃新公共管理时期盛行的个体主义思维的同时,复兴了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机制

  随着公共问题复杂化,跨部门的公共议题不断增多,协调与整合问题再次受到重视,并赋予时代的内涵。

  因此,与遵循经济学逻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性治理追求的是更注重全局、“通盘考虑”的战略,它借鉴的是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理论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

  毕竟,在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只是作为行动者之一,公共管理发生在由不同行动者组成的网路结构当中,没有一个行动者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来支配其他行动者的行动,各组织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1.协调机制

  官僚制的特色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这必然伴生协调需求,因而协调是公共行政研究永恒的主题之一。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组织环境的不同,协调的目标、范围、方式相应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赋予了“协调”这个古老概念以新的内涵,并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

  新公共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不同点在于,整体性治理还是以官僚制为基础。

  佩里。

  希克斯在论及整体性治理时也是以官僚制为背景的,这与新公共管理要打破官僚制的努力是不同的。

  因此,协调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协调指的是在信息、认知和决策方面理解相互介入和参与的必要性,并非定义不精确的行动”。

  在诱导和动员机制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选择恰当的行动者和资源,动员相关的诸如资金、人员、专业知识、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参与到网络结构中去处理复杂而棘手的公共问题。

  因此,动员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整合机制

  整合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

  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整合是指“通过为公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达致整体性治理的最高水平”。

  政策内容的碎片化及政策利益部门化等问题远不是政策内容所主导形成的,而是由制定政策的体制所决定的。

  通过政策合并达到政策一致性已经成为历史,寻求新的整合方式是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方向所在。

  整体性治理着力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功能整合,力图将政府横向的部门结构和纵向的层级结构有机整合起来,并试图构造一个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

  3.信任机制

  整体性治理内生的网络治理结构是多个组织相互依赖的结构,组织之间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不同的行动者和组织,在缺少合法权威领导和价格机制诱导的条件下,为什么会联合起来去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呢?因此,在行动者和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的一种关键性要素。

  信任是一种核心的凝聚力,是合作达成的劲合剂,是任何社会往前走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信任又是不确定、易逝和有风险的。

  三、结语

  作为一种日益勃兴的公共管理新范式,整体性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它的提出无疑是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整体性治理的可能。

  问题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科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科技深受政治的影响而且由政治赋予其意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在既定的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下,达成目标的手段。

  因此,整体性治理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来自政治系统自身的反对。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薛澜. 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7

  [2]蓝志勇,陈国权.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

  [3]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

  [4]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

  [5]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世界,2002

【公共管理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模式研究论文10-08

公共机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10-02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论文10-09

公共管理模式10-07

浅析我国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论文10-08

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10-08

有关和谐社会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透视论文10-09

浅谈高职高专公共体育管理模式的建构探讨论文10-09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