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论文
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第一篇
1目前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
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课程设置不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因人设课”和“因课设人”的现象时有存在[7]。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专业课开设片面狭窄,甚至存在为了照顾某些人而开设一些非必要课程,造成了硕士生知识的偏移和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有些课程的开设找不到有能力的老师,“因课设人”的“拉郎配现象”也在高校频频出现,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课程内容滞后。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1.2选课存在随意性、目标性不强硕士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选课”,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体系对以后课题进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应届硕士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在选课时非常迷茫,存在选择随意性和目标性不强等问题。
所选课程部分由导师按照专业进行指定;部分由学生根据课程题目、教学大纲及本人兴趣进行选定。
另外,硕士生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不能根据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导致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的脱节,课程学习的知识不能顺利的应用在科研工作中。
1.3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够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隐性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前者是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8]。
隐性课程可具体到一门完整的课程中,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存,如,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同时,隐性课程也存在于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
科尔伯格认为、家庭、学校和广大社会道德气氛也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8]。
但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忽略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对隐性课程关注度不够。
2课程学习和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概念及本质特性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根本的概念就是“学习和创新知识”[9]。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品质,完成硕士生阶段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服务[10]。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才能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研究,完成硕士生培养目标。
学习研究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遵守认知的普遍规律,首先获取信息,然后使用信息,最后进行开拓创新阶段。
硕士生课程学习属于知识的获取阶段,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虽然本科阶段是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但笼统且过于宽泛的课程学习,无法使学生集中知识进行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生课程学习主要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选课,补充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对某一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学习很少会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缺乏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硕士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帮助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2一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二级学科建立的,这导致研究生获取知识面狭窄且过于专业化、交叉性学科开设困难、学生适应能力差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毕业留校教学的硕士生甚至没有能力开设其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毕业后在社会岗位工作的硕士生由于知识面狭窄且适应能力差,工作中处处遇到阻碍。
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解决了硕士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1]。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是硕士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医学院校的环境特殊性,资源偏移性和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促使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出现。
第一,它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资源,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
总之,目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迫切需要素高质复合型人才,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医学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第四军医大学基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模本的建立
在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中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课程设置的相对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
在对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单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及目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硕士生课程。
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已经建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和一些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原则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研究生的层次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生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研究生重组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构建研究生知识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索能力[12]。
3.2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从学校阐明的教育目标开始,以对每个学生毕业前后的评价结束。
设计阶段从明确总体目标开始,然后又向着制订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进展,所阐述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化。
每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评价都将以这些目标为依据[13]。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和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毕业后适合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适合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相当一部分以课程为中介而实现的,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
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14]。
培养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导着课程目标的制订和课程学习的进行。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分支,详细地说明了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3明确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基于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架构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及选修课三部分,实践环节包括“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和“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简单,条理性差,忽略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
与基于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架构整合了方法类及工具技术类课程,增开了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中增加了跨学科选修课和跨专业补修课程,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的同时,使硕士生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多样化,尽量弥补目前国内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
考查课程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双重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测验、作业、考勤等方面的内容;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采取专项设计、技能测试、实验实训、专题论文等方法进行考查。
我校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公共管理类硕士生课程体系模本见表1,公共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和学校需求,针对科学学位硕士生统一开设的课程,重视政治理论课和英语。
基础课程是硕士生阶段进行科学研究所用到最基本的方法类课程。
特别是对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技术的学习,是硕士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如下列课程的开设:文献检索,主要学习科学研究所用到的文献检索方法,特别注重对一次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查阅方法;高级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流行病临床研究方法、评价与循证医学实践案例等,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收集证据进行研究,为科学实验和调研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判断;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有效率。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课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15],研究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要求整合跨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
下列课程比较适合被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
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4门学科构成的综合性课程。
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在我校,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及科研,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水平,是我校特色相关学科。
跨学科任选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
二级学科补修课是跨专业研究生要求必须选修的,本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硕士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加以调整)。
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是学校或科室举办的前沿性讲座或研讨会。
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是研究生阶段必须参加教学或临床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6]。
我校在教学管理及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发动全校不同专业学院共同进行“基于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讨论
4.1我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近几年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在国内高校陆续出现,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既考虑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又把二级学科补修课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
在充分考虑到医学院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等问题的同时,兼顾了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与多样性。
坚持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重点,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和“社会保障”为辅助,抓住重点学科,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全面的调查制定出详细的基于一级学科的医学院校公共管理课程体方案。
在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跨学科任选课和二级学科补修课程,既照顾到跨学科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又考虑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4.2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自身特点医学院校应清醒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特点,利用医学院特有的医疗资源,抓住重点学科,有轻重地部署研究生课程。
特别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使课程体系即相对完整又具有特色。
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立足一级学科,整合二级学科重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遴选最优秀的师资,面向本学科所有研究生,开设有利于开展学科研究的基础理论课程、方法技能课程,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3“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归属问题在医学院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归属尚不统一,是归属于公共管理学院还是公共卫生学院大家各执一词。
在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是医学及相关专业,不是每个医学院校都设有公共管理学院,即使有也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薄弱。
国家教育部规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大部分医学类院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仍然被放在公共卫生学院培养。
这样的好处就是单一的二级学科可以依附于公共卫生学院的强大公共资源和师资力量。
设置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特色鲜明、能力突出且具有医学背景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在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往往是比较完善的,拥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依附的资源。
笔者认为,关于该学科归属哪个一级学科培养的问题,取决于院校的教学资源分配、教学着重点和学科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充分利用本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院校特点,合理安排二级学科培养单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及课题研究,仍是应该重视的一大问题。
第二篇
1加大和国外大学的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保险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体系各部门要求管理人员既要熟悉国内医疗卫生制度和政策方针、掌握现代化卫生管理理论与技能,又要了解国外其他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和改革情况。
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目前,广东医学院针对公共管理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风险管理学等实现了双语教学,同时还增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人文与管理学院还成立了国际项目合作处,主要负责和国外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已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联合开展“1+1国际硕士学位”项目。
该项目主要针对大三或大四的在校学生,历时两年,第一年是由广东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组织招生并开展国内培训,实行中英双导师制,接受专门的雅思考前辅导,核心课程采用外籍教师授课,提前预演海外生活,熟悉英国教育模式,第二年赴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习,攻读该校硕士学位,一年即可取得硕士学位。
通过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大大提升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培养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鼓励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特别要重视英语水平的提升,英语作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是作为国际化人才必备的语言工具,只有学会查阅外文文献,才能了解全球其他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
二是要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项目,挑选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外培训进修,使之具备国际化教学理念;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国外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到国内讲学或开办讲座,让学生接触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理论前沿。
三是鼓励国内外合作办学,采用国内和国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一批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
2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据一份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调查显示,医院等用人单位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所拥有的管理知识、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学知识的比例分别为35%、30%、18%;卫生行政部门对人才的管理学、医学和法学知识的需求比例为40%、21%、24%[5]。
由此可见,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性。
为了提升公共管理类交叉融合学科的培养质量,广东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勇于开拓创新,组建了跨部门的学科团队,如管理与法学团队、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团队、心理社会医学团队等,按团队模式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经常一起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使得教师快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另外,还修订新的课程设置体系,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分为重点、核心、一般、特色、双语等各级别,再按照这些课程来构建课程团队和专业团队。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类交叉学科人才,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要想培养适用于医疗卫生系统的高素质公共管理类人才,必须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交叉融合学科的复合型教师,建议学校每年可以选拔一部分教师进行多学科课程的培训和学习。
二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变目前各学科课程简单拼凑的现状,做到各学科真正融合。
三是合理选用教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要组织专家进行编写。
如2014年5月9日-10日,江苏大学就组织全国医疗保险的专家成立了“全国医疗保险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组委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成立了教材编写组委会、商定了教材名称、种类及各项编写事宜,规划教材预计2015年上半年就可以面市。
3加强课堂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的就业率正在逐渐下降,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觅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供需矛盾的根源就在于高校重理论轻实践。
学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课堂实训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还需公司另行培训,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欠缺,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
所以,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要加大实践课、实训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广东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包括保险实训室、社会工作实训室等五大模块。
该中心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以“把握一条主线(夯实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为主线)、确保两个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坚持三个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学生自我成长相结合)、加强四项建设(实验项目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为基本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如保险实训室承担了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训课程培训,动手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与社会保障局、医院、保险公司(包括保险公估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基地。
学生通过实习这一环节增强了对用人单位的认识,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就业质量,学生初次就业率近几年多次达100%。
总的来说,医学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是一项以强化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立足国际化为目标,以学科交叉融合性为特色,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路径的巨大工程,各医学院校要在实践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输送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公共利益论文10-01
农村公共管理的论文10-08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10-01
公共管理教学论文10-01
医学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论文10-08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论文10-08
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论文10-11
制度创新公共管理的论文10-09
公共管理创新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