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呈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欢迎各位工商管理毕业的同学参考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包括持股职工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而产生的监控成本、持股职工进行集体决策所产生的决策成本以及由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风险成本,指出了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企业产权制度,相比较于传统国有企业和现代股份公司的产权安排形式,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要解决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问题,则需依靠企业自身经营方法的改进、市场监督力量的形成和及时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企业;监控成本;决策成本;风险成本;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内涵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以企业职工出资为主或者全部由企业职工出资构成企业法人财产、合作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同于股份制企业,也不同于合作制企业和合伙企业,它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股份制的做法,使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是我国合作经济的新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从目前各地的改革实践和法律原理来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以下特点:
1.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企业法人的必备条件,依法定程序设立,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主要是本企业的职工,原则上不吸收其他人入股。但是企业职工入股实行自愿,应鼓励和采取优惠办法吸引职工投资入股,不得强行要求职工入股。
3.股份合作制企业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现代企业的管理机构,企业职工通过职工股东大会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股东大会既是企业的股东大会,又是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是股份民主和劳动民主的适当结合。
4.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者。
5.在劳动分配方式上,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所以,其取得收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工资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二是资本分红,按其入股多少决定,从税后企业利润中取得,同股同酬。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
所有权有两项核心权能:控制权和剩余受益索取权。这两项权能都有其固有的成本,我们可以把这些成本划分为三种:对管理人员的监控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成本。
(一)对管理人员的监控成本分析
对管理人员的监控成本是由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的监控而引起的成本,即委托代理成本。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委托一方是指全体持股职工,具体表现为由全体持股职工组成的股东大会以及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而代理一方是指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由此,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即为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成本。具体说来,是指企业的全体股东为了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而进行信息调查、集体商议等。在普通的股份公司当中,由于股权的极大分散以及股东对企业内部信息了解的匮乏,委托代理成本非常大,股东对经理层进行直接控制非常困难,由此形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发达国家,化解股份公司这部分高昂的委托代理成本,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点措施:第一,“用脚投票”机制;第二,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第三,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比较股份公司的情况,我们可以对股份合作制的委托代理成本进行如下分析:首先,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掌握在企业内部的职工手中,股权相对集中,因此,股东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相对较低;第二,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东是企业内部职工,所以,股东获取企业信息的能力也较强,相应地减少了一部分委托代理成本。虽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相对于股份公司来讲较低,但仍然有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是因为每一个持股职工所持股份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较小,不能完全激励他去维护企业利益,产生“搭便车”行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假设某一名职工拥有0.1%的企业股份,并且企业所有的利润都用于红利分配,而工资与奖金的分配方式基本上都是平均主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劳动的边际成本没有改变,但对个人来说,劳动的边际报酬只有劳动的边际产出的0.1%,即若某一名职工多付出一份劳动使企业的利润上升一个单位的话,他个人只能通过红利分配得到其中的0.1%。显然,工人愿意付出的均衡劳动远远低于对委托人来说最优的水平。以此来看,股权分散下的股份合作制并不能避免“搭便车”的行为。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并不能完全由内部机制化解,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机制的支持。但股份合作制自身的所有权性质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外部机制产生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限制了所有权的有效流通。例如《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第26条指出:“股权转让比例、数额受本办法第9条、第21条、第22条、第23条规定的限制”,即在股权流动中和流动后,仍须坚持:持股职工在90%以上;最高限额于10倍内;企业外个人和法人持股分别不得超过10%和39%。股权不能流通,也就意味着股东失去了“用脚投票”的能力,不能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对经理层进行最终威胁。因此,要有效化解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需要相关法律及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
(二)对集体决策成本的分析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由其选举出的董事会,这就是说每一名持股职工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者――持股职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股东又是企业职工。作为一名持股职工,他的个人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为股东得到的红利,二是作为职工得到的工资,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名持股职工,他的个人收入最大化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持股职工的利益目标也不一致,即“企业的所有者在利益上存在异质性”。因为企业所有者在利益上存在异质性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就是集体决策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决策无效率产生的成本,所谓决策无效率是指决策的结果没有使所有人的财富集合或财富的附加值最大化;二是指决策过程本身制造的成本。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其拥有决定企业经营方针、审批企业财务方案及利润分配方案等权力。股东大会的决策过程表现为全体持股职工的民主投票过程,具体采用一股一票与一人一票相结合的方式。如前文论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持股职工在利益上存在异质性,那么具有不同利益的职工会在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的动机下结成若干利益集团。由此看来,股东大会的表决过程的实质即为企业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而占有强势地位的利益集团将最终决定表决的结果。这样的表决结果必将倾向于符合强势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必然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其他弱势集团的利益,即造成前文所述的决策无效率的结果。
根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仅集体决策的结果是无效率的,决策的过程也将产生高昂的成本。如前文所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存在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投票表决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随着选民个人偏好的分布变的不均匀,可选择的表决周期的安排方式也就会相应地增加,这种表决周期本身也会造成相应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表决周期的不稳定性会为那些有权决定表决日程的人创造非常大的权力空间,使他们有机会通过操纵表决程序来实现个人利益。如果表决者在决策的过程中玩弄策略,那么他们隐藏或发现信息的努力、相互结盟或者拆台的行为都会进一步增加决策过程的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集体决策成本是高昂的,要减少这部分成本,必须制定合理细致的决策制度。第一,要制定明确的决策程序,避免由于表决周期的不稳定性而带来的交易成本。第二,设立一些专业委员会,在某些专业的问题上赋予其一定的表决权以控制强势集团的行为。
(三)对风险承担成本的分析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由全部或大部分企业职工共同出资所有的,本文认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风险承担成本的确大于普通的股份公司。由于企业的股权不能自由流通,这就使得企业的持股职工将会承担双重风险,一方面,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因为其专用性被锁定于某企业;另一方面,职工的货币资本由于股权的非流通性被锁定于同一家企业。若企业经营不善,则职工既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投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若政府因为一些目标而需要鼓励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比如为实现国有企业的顺利改制,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所承担的风险,例如,可促进不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之间建立共同的保障基金,或由政府直接给予一些政策优惠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将会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第一,应该优化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借鉴合作制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一些制度安排,将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所产生的成本降到最低;第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约束环境,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和相应的财务审计、人力资本市场等机制来防范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三,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广大职工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国富.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兴年.股份合作制经济及其制度潜力的探讨[M].北京:经济文献出版社,1996.
【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相关文章:
企业调研分析报告11-30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10-05
企业的情况分析报告范文10-08
企业柔性管理分析的论文10-09
企业促销方案案例分析10-09
股份合作制公司章程03-27
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别10-05
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10-05
企业统计分析报告12-30
企业用工短缺现状的分析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