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时间:2022-10-07 20:53:04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但受经济利益驱使,加之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的失信行为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我国经济秩序,影响了我国企业信誉的总体形象,企业信用监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论述了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设想。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企业信用;信用监管

  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的重要改革举措。

  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夯实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监管中的现状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企业信用监管的相对优势

  (1)信息资料拥有优势。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掌握着企业注册的出生证、日常监管的健康证和企业注销的消亡证,因而具有收集各种原生性、再生性和发生性信用信息的优势。

  比如工商行政部门具体的业务活动包括市场主体的登记管理、市场竞争活动管理、市场交换活动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合同管理、个体和私营经济管理。

  (2)垂直管理体制自成体系。

  地方各级工商机关受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上级工商机关只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使得工商部门在执法时常受当地政府的干预,上级机关的政令难以下达,执法难以公正统一,地方保护主义也日益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商机关执法效能的发挥。

  (3)执法经验和执法能力专业。

  工商部门拥有自上而下的专业化“打假、打私、打诈、维权”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执法经验和反假治假维权的能力,这是工商机关实现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实践基础,具有信用监控权的优势。

  (4)信息化建设规模化。

  在信用监管中,构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实施企业信用工程的基本要求之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及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的遍布全国的红盾信息网,己经拥有了作为社会信用信息电子发布平台的初步条件。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多年来积累、整理、使用市场主体信用资料的经验,也为构建新的信用体系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二、企业信用监管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缺失

  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开展的状况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在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中一直走在前列。

  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1、信用监管法律法规依据的缺失。

  信用管理从征集数据到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均要求数据公开化、透明化,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消费者个人的隐私权和企业商业机密。

  我国的信用管理类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诚实信用原则只是散见于法律法规文件中。

  无法建立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约束机制,无法科学规范地指导信用体系建设。

  工商部门在对信用信息进行开放、保护和管理时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尴尬。

  2、信用数据采集和整合的欠缺。

  监管数据的准确性,是有效实施信用监管的基础。

  从工商系统整体来讲,目前数据的质量还不够高,数据库中废数据、错数据、漏数据还不少,而且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也相当不足。

  虽然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了“经济户口”管理,监管职能范围内的企业信用信息己从过去的封闭式逐渐趋向敞开式公布服务,但仅靠一家或几家部门的信息,不能充分和及时反映出企业的综合信用程度,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状况的外界难以依据这些分散状态甚至是残缺不全或以偏概全的信息作出客观和科学的判断。

  3、失信惩罚机制不力的。

  从工商执法实践来看,不少失信企业尤其是一些制假售假主体存在屡罚屡犯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工商部门在实施企业信用监管中惩罚机制的缺位。

  在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制假者不需要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即没有“沉没成本”,只需在模仿造假时支付有限的生产费用。

  由于造假的边际成本很低,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处置法规力度的有限,致使制假者的风险成本也相当之小。

  对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商来说,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的现实约束下,该生产者只有利可图,以至于造假者宁愿接受惩罚,也要继续进行造假活动。

  二、工商行政部门改进企业信用监管的建议

  工商部门必须加强对企业信用工作的研究,明确工商部门进行企业信用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战略和具体措施,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坚实基础。

  1、确定企业信用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

  企业信用监管以法定职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整合系统行政资源,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教育等手段,对企业实施市场进入、存续、退出全过程监管,鼓励和保护市场活动中的守信行为,严惩失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培育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信用监管的原则在实施企业信用监管过程中,遵循“信息开放、标准统一、客观公正、惩防并重”的原则。

  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涵盖静态的资质监管和动态的日常监管。

  2、改进企业信用监管的具体对策

  (1)有序开放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一个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前提,以信用信息开放为基础,以健全的信用市场监管和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为保障。

  因此,建立有序开放的信用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适应社会信用的多元化需求,是工商部门深化企业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加快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信用信息的沟通交流。

  二是根据不同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在各有关部门增添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即时录入,即时转换,全面形成企业信用信息交换中心。

  三是开展企业信用公示和应用,供有关单位和部门查看、咨询、监管,共享企业信用信息。

  (2)提升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整合质量。

  完善经济户口建设是提升企业信息采集整合质量的主要手段。

  要健全经济户口信息网络环境基础建设。

  经济户口管理的技术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及户口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和网络化传递,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动态监管。

  经济户口数据库用以记录市场主体各项业务信息数据,而数据中心则以应用支撑环境统一管理跨地域的数据使用,建立多层结构的新的数据体系。

  经济户口数据必须完善,各种市场主体的信息资料必须准确、完整、及时、全面地录入。

  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应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突破工商系统分级登记、属地管理体制下数据离散和个体差异的瓶颈约束,对所有业务信息进行纵向的整合。

  (3)整肃企业信用秩序。

  实施分类管理是工商部门实施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而分类监管的实施前提是需要按照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

  在发达国家,该项工作均由独立的中介机构予以实施。

  (4)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建立企业信用公示警示制度。

  建立公示制度有利于及时揭示潜在风险,增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

  将企业的不良记录通过一定途径披露公示,迫使失信企业为失信行为付出二次成本,使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并对潜在的无信企业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

  加大失信违法行政处罚力度。

  失信所支付的成本与其效益的对比关系是约束失信者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因此,加大处罚力度,使失信者为自身行为支付高昂代价,是工商部门完善信用监管的重要举措。

  强化行政执法手段,规定对企业失信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相关文章: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10-05

效益理念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10-08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工商管理的运用论文10-08

企业信用承诺书03-16

管理体系心得06-21

重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1-16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11-14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08-16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北09-01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北京11-16